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CFX018)

作品数:9 被引量:93H指数:6
相关作者:张斌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测谎
  • 2篇法律
  • 2篇测谎技术
  • 2篇测谎结论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反应
  • 1篇刑事
  • 1篇刑事鉴定
  • 1篇隐瞒
  • 1篇英美法
  • 1篇语义
  • 1篇语义结构
  • 1篇证据采信
  • 1篇证据法
  • 1篇证据证明力
  • 1篇证明力
  • 1篇生理
  • 1篇视听资料
  • 1篇历史沿革
  • 1篇两大法系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0篇张斌

传媒

  • 2篇现代法学
  • 2篇证据科学
  • 1篇中国刑事法杂...
  • 1篇环球法律评论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国家检察官学...
  • 1篇东方法学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美国测谎技术研究的进展及法律态度被引量:7
2010年
美国有关测谎技术研究的相关进展和争议表明,即使承认测谎技术具有心理学层面的科学基础,说谎的心绪反应可以通过生理指标的异常反应来表征,但是我们也不能够依靠异常生理行为征兆的出现,准确判断出心理焦虑情绪的类型,即被测人员究竟是因为说谎、隐瞒而产生情绪焦虑,还是由于急于摆脱嫌疑、惊惧案件细节产生情绪焦虑。换言之,我们能够准确测定(生理)信号,但是无法同样准确地判断(焦虑)类型。这是造成测谎技术科学原理具有缺陷的根本原因,也是测谎结论证据性运用的主要技术障碍。
张斌
关键词:心理反应隐瞒
论科学证据的三大基本理论问题被引量:16
2008年
科学证据可以定义为运用具有可检验特征的普遍定理、规律和原理,解释案件事实构成的变化发展及其内在联系的专家意见,其主要理由在于可以科学原理在科学证据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功能,将科学证据分为"科学描述型"与"科学检验型"两类,"科学描述型"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科学证据。从定位来看,科学证据应属于言词证据、间接证据。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科学证据进行分类,以此加深对科学证据的认识。
张斌
对视听资料法律地位的再思考被引量:4
2005年
对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一直存在“独立论”与“非独立论”之争。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视听资料应当包括什么范围。范围的确定应从视听资料的语词分析和立法考察中得出,它包括音像证据和计算机证据。“独立论”与“非独立论”之争可转换为视听资料应否归入书证的问题。音像证据和计算机证据归入书证具有部分合理性,但在我国语境下不适用。明确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建立运用视听资料的证据规则、证据调查程序和方法。
张斌
关键词:计算机证据
论我国刑事鉴定项目CNAS认可的证据法定位被引量:1
2010年
我国刑事鉴定项目CNAS认可是一新生事物,它的主要认可依据是司法鉴定机构参加的能力验证,这需要相应的能力验证实施方案和结果处理手段作为保障。现阶段我国能力验证活动存在验证项目代表性、经验型鉴定验证可行性、能力验证技术方法统一性三大问题,在证据法上不宜将CNAS认可作为刑事鉴定结论的可信性要件来看待,而应将其定位在证据能力层面。刑事鉴定项目CNAS认可的证据法意义是,刑事鉴定结论的出具人(包括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对于此结论所在的检测项目具有基本的技术检测能力。CNAS认可的刑事鉴定结论,并不当然的具备充分解释案件专业问题的法律效力。
张斌
关键词:刑事鉴定
论测谎结论的证据可能:以美国为借镜
意大利犯罪学家Lombroso也许没有想到,他1 895年发明的在侦查讯问中通过量化犯罪嫌疑人情绪变化来确定证言真假的方法,会在此后的100多年里引起如此激烈的反响和争论。尽管美国心理学家larson和他的学生Leona...
张斌
论科学证据的概念被引量:30
2006年
法官评价科学证据证明力知识不足的问题,正在挑战人类经过不懈追求才拥有的裁判智慧,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证据具有不同于其他证据形式的特定蕴含和证据规则。"语义结构与证据功能"的分析方法可以确定科学证据的含义、特征以及宏观定位,这是建构科学证据规则的基础。科学证据的语义、语法和语用分析表明,科学证据是运用具有可检验特征的普遍定理、规律和原理解释案件事实构成的变化发展及其内在联系的专家意见。
张斌
关键词:语义结构
两大法系科学证据采信结构评析——从事实认知的角度被引量:24
2011年
英美法国家具有复杂的科学证据采信结构,其用意在于通过加强法官对科学证据证明力的实质性审查,抵消专家证人由于当事人的聘请而产生的"当事人性"以及对陪审团的误导,这种思路是对英美法系国家特有的二元审判结构以及对抗制的合理反映。但同时这种结构也带来一些问题,在事实认知上表现为"认知错位"与"认知过度"。而大陆法国家科学证据采信结构比较简单,科学证据作为一种中立的证据方法,由法官依职权调查和自由心证完成,有利于科学证据以本来面目出现。但这种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与自由心证奉行的理性原则有一定的冲突,这在事实认知上表现为"认知不足"。
张斌
测谎技术的科学基础对测谎结论证据可能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测谎技术的"准科学属性"来源于其原理层面的经验科学属性,它和笔迹证据、精神病鉴定、催眠证据等其他经验型科学证据一样,具有强烈依赖检验主体的专业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共同特征,这与实验型科学证据的可检验性特征显著不同。可利用数学中的概率来表达测谎结论的证据可能性,以此全面描述测谎技术影响其证据可能的构成因素。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不具备接纳测谎结论成为证据的知识条件和法律条件,因而测谎技术的运用只能是一种低阶的"线索型"。
张斌
关键词:测谎技术测谎结论
论录像证据可采的基本法理被引量:8
2005年
录像材料再现案件事实能力的优势和劣势都同样明显,这决定了录像证据有着较为特殊的可采性规则。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的立法例表明,录像证据可采有三个基本法理,即录像证据与录音证据的可采性规则不一致;影响录像证据可采性的特定因素是形式真实性要件;不同表现形式的录像证据可采性规则不同。我国有关录像证据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应当按照上述法理加以完善。
张斌
关键词:可采性基本法理证据证明力
英美法国家科学证据的历史沿革评述被引量:6
2010年
从18世纪到20世纪,英美法国家有关科学证据的法庭运用,所表明的基本思想是,将科学证据评价的事实问题,通过三种方法转化为法律问题,以此保证法官在科学证据评价中承担更多的审查义务,以减少陪审团在科学证据判断上出错的可能性。这三种法律转化方法分别是,专家资格审查、专家证言的形式审查、专家证言的实质审查。这在20世纪的美国审判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张斌
关键词:英美法历史沿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