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021032)

作品数:10 被引量:202H指数:9
相关作者:陈建文王孟本狄晓艳王琰史建伟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山西省财政厅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油松
  • 3篇水分
  • 3篇水分胁迫
  • 3篇柠条
  • 3篇细根
  • 3篇胁迫
  • 2篇幼龄
  • 2篇种源
  • 1篇蛋白质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绿素荧光参...
  • 1篇荧光参数
  • 1篇蒸腾
  • 1篇蒸腾速率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水分含量

机构

  • 7篇山西大学
  • 1篇山西省财政厅

作者

  • 7篇陈建文
  • 5篇王孟本
  • 4篇狄晓艳
  • 3篇史建伟
  • 3篇王琰
  • 2篇荀俊杰
  • 2篇马建平
  • 1篇李俊英
  • 1篇池喜梅
  • 1篇朱小琪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植物研究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柠条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动态被引量:23
2011年
以晋西北黄土区30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07年应用Minirhizotron技术,分别在距茎干水平距离0、50、100 cm处设点,对林地0-10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柠条细根空间分布及其生长季的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季柠条细根根长密度(RLD)总平均值为1.3423 mm/cm2。在水平方向上,距茎干水平距离50 cm处分布最多(1.5369 mm/cm2),其次为0 cm处(1.3855 mm/cm2),100cm处分布最少(1.1044 mm/cm2)。在垂直深度上,各土层RLD平均值大小顺序为40-60 cm>60-80 cm>20-40 cm>0-20 cm>80-100 cm;(2)在0-100 cm土层范围内,月平均RLD在生长季的波动范围为0.4405-2.1040 mm/cm2,其中9月份最多,4月份最少;RLD在5个土层深度3个水平距离处随季节变化均表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不同空间位置RLD峰值变化均在秋季(8-10月份)波动。细根的这种时空分布差异,可能主要受林下土壤资源空间异质性及其季节性变化的影响,但也不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真菌,植食性昆虫)。
史建伟王孟本陈建文曹建庭
关键词:细根
水分胁迫下不同油松种源SOD、POD、MDA及可溶性蛋白比较研究被引量:54
2011年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设置正常水分(T1,田间持水量的70%~80%)、轻度胁迫(T2,田间持水量的50%~60%)和严重胁迫(T3,田间持水量的30%~40%)3个水分梯度,对6个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种源幼苗(陕西洛南LN,陕西桥山QO,山西灵空山LK,山西芦芽山LY,河北雾灵山WL和辽宁千山QN)的保护酶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T3下,各种源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LK种源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种源,种源LK、WL和LN依靠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来调节细胞渗透势以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较强;种源QN和QO的SOD活性达到最大,它们通过增加SOD活性来清除O2.-用以抵抗膜脂过氧化的能力较强。整个水分处理过程中,种源LN和LY的POD活性均较高,而QN的POD活性较低,LN和LY通过增加POD活性分解H2O2对细胞破坏的能力较强;各油松种源的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在T3下均有所降低。
王琰陈建文狄晓艳
关键词:油松种源可溶性蛋白质
8个油松种源抗旱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为了鉴别8个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种源的抗旱性,以其3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控水条件下的盆栽实验(T1:土壤含水量为25%~29%;T2:土壤含水量为19%~22%;T3:土壤含水量为12%~15%);测定了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生化指标,并应用Fuzzy隶属函数对它们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T3条件下,8个种源的Pn无显著差异(P>0.05);种源2的Tr显著高于种源1,3,5(P<0.05);种源5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种源2,3,4,6,7,8(P<0.05)。与T2条件相比,在T3条件下,各种源的SOD活性均有所增高,多数种源的POD活性均有所增高;种源7,8膜脂过氧化程度较小,而种源1,3,4,5膜脂过氧化程度较大。8个种源的抗旱性依次为:种源8>种源6>种源1>种源5>种源4>种源3≈种源7>种源2。
王琰狄晓艳马建平朱小琪陈建文王孟本
关键词:油松保护酶抗旱性
晋西北黄土区幼龄柠条细根的净生长速率被引量:15
2010年
以晋西北黄土区5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微根管技术对林地100cm土层深度的柠条细根生长动态进行观测。以根长密度(RLD,mm.cm-3)为基本参数,以净生长量(RLDnet,mm.mm-3)和净生长速率(RLDNGR,mm.cm-.3d-1)为相应导出参数,对2007年生长季(4-9月份)柠条细根的RLDNGR及其与环境因子气温、降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柠条细根的RLDnet为(2.923±1.767)mm.cm-3;RLDNGR为(0.113±0.069)mm.cm-.3d-1。50-100cm土层是柠条细根生长的活跃区,其细根RLDNGR是0-50cm土层细根的1.5倍。柠条细根生长的季节变化趋势呈单峰型,4月初至8月初RLDNGR逐渐增大,8月中旬RLDNGR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小,9月下旬RLDNGR出现负值。统计分析表明,柠条细根的RLDNGR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年生长季柠条细根的累计净生长量为14.613mm.cm-3;累计净生产力为1.461×108m.hm-2。
王孟本荀俊杰陈建文史建伟
关键词:细根柠条根长密度黄土区
幼龄柠条细根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8
2009年
以晋西北黄土高原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幼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微根管技术(Minirhizotron technique)对林地100cm土层范围的柠条细根生长动态进行了观测。以2007年生长季(5~9月)的根长密度(RLD,mm·cm–3)数据为基础,对柠条细根现存量(RLDst,mm·cm–3)及其与环境因子(≥10℃积温、同期土壤积温、积降雨量和土壤水分等)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40~90cm土层是柠条细根的主要分布区和生长活跃区,其细根占细根总量的59.7%。柠条细根现存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为:5月至9月上旬RLDst持续增加,9月下旬RLDst略有降低。柠条细根现存量季节变化与≥10℃积温、同期土壤积温和积降雨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荀俊杰李俊英陈建文史建伟王孟本
关键词:细根柠条现存量环境因子
土壤水分胁迫对5个种源油松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在盆栽条件下,对5个种源油松(山西中条山ZT,山西吕梁山LL,山西太行山TH,陕西洛南LN和陕西黄陵HL)幼苗进行了水分胁迫处理实验,对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及Pn与土壤含水量(SWC)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幼苗的Pn、Tr和Gs均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i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TH种源的Pn、Tr和Gs最高,LN和HL种源的较低。干旱处理的第4天(SWC为15%-25%),5个种源的Pn、Tr和Gs均达到处理期的最大值;第7天(SWC为7%-9%),它们的Pn、Tr、Gs和WUE差异均极显著(p<0.01),且大小顺序均为:ZT>TH>LL>HL>LN;处理的10天后(SWC小于5%),LL、TH、LN、HL均只表现为呼吸作用。根据Pn与SWC的二次拟合方程(R2=0.980-0.997)中Pn为0时的SWC进行了抗旱性排序,依次为:TH>ZT>LL>HL>LN。
狄晓艳朱小琪马建平池喜梅陈建文王孟本
关键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土壤水分含量
不同油松种源光合和荧光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特征被引量:36
2011年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设置正常水分(T1,田间持水量的70%—80%)、轻度胁迫(T2,田间持水量的50%—60%)和严重胁迫(T3,田间持水量的30%—40%)3个水分梯度,对6个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种源(陕西洛南LN,陕西桥山QO,山西灵空山LK,辽宁千山QN,河北雾灵山WL和山西芦芽山LY)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探讨种源间光合和水分利用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气孔导度和荧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水分梯度下6个种源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差异均极显著(P<0.01),在T1和T3下,各种源的实际光量子效率Ф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差异显著(P<0.05)。在T2下,LK和WL的Pn达到最大,具有轻度胁迫下提高光合生产力的倾向。在T3下,QN种源的Pn和WUE较高(除LK的WUE最高外),而WL的Pn和WUE较低(除LK的Pn最低外);6个种源中QN的Pn、ФPSⅡ和ETR最大,LY和QO的光合生产力仅次于QN,而LN、LK和WL的Pn、Gs、ФPSⅡ和ETR比较低,其光合生产力及光量子产量受干旱胁迫影响较大。LK的WUE在各个水分梯度下均显著高于其它种源(P<0.05)。在T3下,各种源通过降低Tr提高WUE。在T1下,气孔限制是影响油松Pn的主要因素;在T2和T3下,Pn和WUE均与气孔导度、PSⅡ反应中心的光量子产量和电子传递速率密切相关。
王琰陈建文狄晓艳
关键词:油松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分胁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