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1078)

作品数:8 被引量:82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兆印徐梦珍王旭昭潘保柱刘乐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入侵
  • 3篇输水
  • 3篇输水工程
  • 3篇水工
  • 3篇水工程
  • 2篇底栖动物
  • 2篇输水管
  • 2篇输水管道
  • 2篇水管
  • 2篇水管道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淡水
  • 1篇淡水壳菜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底质
  • 1篇地震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雅鲁藏布江流...

机构

  • 8篇清华大学
  • 4篇北京矿产地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逢甲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8篇王兆印
  • 6篇徐梦珍
  • 4篇王旭昭
  • 2篇潘保柱
  • 1篇余国安
  • 1篇林正傑
  • 1篇刘玮
  • 1篇何雪宝
  • 1篇王春振
  • 1篇刘乐
  • 1篇曹小武
  • 1篇施文婧
  • 1篇李艳富

传媒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利学报
  • 1篇给水排水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西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河流担负着水源供给、食物生产、旅游、航运等功能。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底栖动物常被作为环境指示生物,研究其群落特征为河流保护及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航运需求,西江开展了航道整治工程,由此引起河道生物栖息生境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河流的生态健康。为了西江的保护和管理,研究于2009年枯水期和2010年丰水期对西江的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共鉴定底栖动物70种,隶属于30科59属。其中环节动物7科12属16种,软体动物11科14属21种,节肢动物11科32属32种,其他动物1科1属1种。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0 ind/m2、0.23 g dry weight/m2。统计分析表明河床底质在底栖动物丰度和分布上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稳定性越高的底质越有利于底栖动物生存。软泥底质以直接收集者(主要包括颤蚓科寡毛类和摇蚊亚科昆虫)占优,而各类石质底质则以刮食者(主要是短沟蜷Semisulcospira spp.)或过滤收集者(主要是淡水壳菜Limnoperna lacustris)占优。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展降低了生境条件质量甚至使得原有生物栖息地丧失,由此会对底栖动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潘保柱王兆印何雪宝
关键词:底栖动物现存量底质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山地灾害链--以火石沟为例被引量:12
2010年
汶川地震引起岷江支流文井江上游的火石沟发生滑坡,随后泥石流、剧烈河床演变、生态破坏连锁发生,形成典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为了研究此灾害链的灾害过程及成灾特征,开展了多次野外勘测。采用GPS、激光测距仪等测绘了灾害区的局部地形,结合遥感、地形图分析,得出地震前后该区地形变化。计算出火石沟滑坡体积约721万m3,泥石流将125万m3左右的滑坡物质带到下游;泥石流堆积体上持续发生剧烈河床演变,上游40万m3的泥石流堆积段达到初步稳定前所发生的泥沙搬运量达6万m3。各级灾害发生量沿灾害链衰减,衰减率约为1/6。经历灾害链的河段,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剧减,河流生态遭到破坏。滑坡创造的约0.25 km2的新生缓坡地较稳定,简单加固后可用于新村镇建设用地。
徐梦珍王兆印施文婧王旭昭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害链泥石流
输水工程中沼蛤的附着特性被引量:12
2012年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容易入侵输水管道聚团附着,增加输水阻力,引起管壁腐蚀,污染水质。该文旨在研究沼蛤在输水管道中的附着污损特性并提出有效防治其附着污损的思路。以遭受沼蛤污损的深圳东江水源工程作为研究基地,对工程的水源河流东江、西枝江中沼蛤栖息特性进行野外调查,对工程输水管线中沼蛤附着及造成的生物污损开展调查,并结合沼蛤足丝抵抗水流冲刷试验、足丝附着力试验及沼蛤对不同材料的附着试验,研究了沼蛤的附着特性。管线调查结果表明:输水管道中沼蛤的附着密度随距取水口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且沼蛤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取水口后1km范围内水流流速在0.4—0.9m/s之间的箱涵壁面上。足丝附着力试验结果表明:沼蛤用于附着的足丝具有一定的强度,且足丝直径越大,根数越多,附着力也越大,最大附着力约为20N;足丝抵抗水流冲刷试验结果表明水流流速过大会使沼蛤足丝断裂脱落,最大脱落流速约为2.2m/s。同时,沼蛤的附着对材料具有一定的偏好性,相比于地垫和防护网,竹网及粗布是沼蛤喜好附着的材料。
徐梦珍曹小武王兆印王旭昭
关键词:输水管道附着力
沼蛤对长距离输水工程入侵调查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基于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分析了影响沼蛤附着的因素,沼蛤入侵输水管道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沼蛤造成的生物污损对管壁的腐蚀程度。调查发现:沼蛤附着密度随着距取水口的距离成指数衰减,且水源能够影响的密度范围相差2~4个量级;如取水口后方无开敞或无压结构时,一般附着密度能够在距离取水口后方5~10km范围内迅速衰减到0;在同一压力结构段中沼蛤附着密度呈一致性衰减;当压力段遇到开敞水池或无压结构时,沼蛤的附着密度都会发生剧烈波动,密度变化范围相差1~2个量级。当水流流速长期高于1.2m/s,能够抑制壁面沼蛤附着,当水流偶然高流速高于2m/s时,壁面已经附着的沼蛤会被水流冲刷下来。沼蛤对管道结构壁面的腐蚀与其附着密度是互促增长的过程。
叶宝民曹小武徐梦珍王兆印林正傑
关键词:输水管道
三江源区风沙沉积物的特性被引量:3
2013年
三江源区广泛分布着高寒风沙沉积物。野外调查和测验分析了20处风沙沉积物及15处水力侵蚀沉积物的颗粒级配和矿物成分,并整理了21个国内外活动沙丘和63个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沉积物的颗粒级配。研究结果表明:风沙沉积物具有均匀的粒径分布和相对固定的粒径大小,完全区别于其他沉积物。活动沙丘演变为固定风沙土的过程中粘土矿物和腐殖质增加:固定风沙土的粘土矿物含量可达到活动沙丘的2倍,而半固定风沙土局于两者之间,固定风沙土的腐殖质含量可达到活动沙丘的3倍左右。粘土矿物和腐殖质的增加导致沙丘表层颗粒细化,固定风沙土的细颗粒含量可达到活动沙丘的2倍左右,分选系数增加近一倍。
李艳富王兆印余国安王春振
关键词:沙漠化
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生态评价被引量:23
2012年
雅鲁藏布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是流经我国西藏境内重要的国际河流,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地貌及生态条件。研究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是科学评价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期间,以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雅江流域干支流及堰塞湖的14个采样断面进行河流生态评价。采用Alpha及Beta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指示局部采样河段及全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对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组成分析发现:14个采样断面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种,隶属57科102属。雅江干流底栖动物种类数最高为29,平均为19。支流年楚河种类数为17。支流拉萨河,尼洋河,帕龙藏布的最高种类数分别为25,33,36;平均种类数分别为21,21,22,生物多样性普遍高于干流。整个流域中底栖动物平均种类数相差不大,但种类组成和密度相差较大。调查区域的Beta多样性指数β高于低海拔地区的相似的山区河流,说明雅江流域内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性高于正常海拔地区。对14个采样断面的物种组成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影响雅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河型,河床阻力结构,堤岸结构,水流流速。保持稳定的阶梯-深潭结构和自然堤岸结构,以及适宜的流速有利于保护雅江河流生态。
徐梦珍王兆印潘保柱巩同梁刘乐
关键词:河流生态底栖动物海拔除趋势对应分析
输水通道中沼蛤入侵及水力学防治被引量:16
2013年
滤食性底栖动物沼蛤极易入侵水利工程的输水通道,在输水结构上高密度附着,造成生物污损,堵塞管道,降低输水效率,污染水质,腐蚀结构,威胁工程运行,也给跨流域调水带来潜在危险。本文对输水工程水源长期密集采样观测,研究沼蛤幼虫发育阶段及运动特性;开展水力试验,研究幼虫的沉降、在脉动流场中的死亡特性,提出防治幼虫入侵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沼蛤幼虫在其水中浮游生活的阶段,依赖水流流动入侵输水通道,通过分泌足丝附着在结构壁面。沼蛤幼虫、稚贝具有沉降特性,尺寸合适的沉降池能够使大量幼虫、稚贝沉底。幼虫会被高频湍流灭杀,当湍流中小涡尺度与幼虫体长相当时,对幼虫的灭杀效果显著,灭杀率与湍流平均流速及湍流作用时间正相关。防止沼蛤入侵输水通道的关键是减少水流中沼蛤幼虫的数量,可采用沉降及高频湍流灭杀沼蛤幼虫的综合方法实现防治目标。
徐梦珍王兆印王旭昭刘玮
关键词:沉降
泥沙落淤对输水工程中淡水壳菜污损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i),学名沼蛤,是原产于我国南方自然水体中的滤食性淡水贻贝。其幼虫随水流进入输水工程,在结构表面聚团附着,形成生物污损,破坏混凝土壁面,增加输水阻力,甚至堵塞管道,死亡贝体会造成水质污染。基于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中淡水壳菜生物污损的工程背景,利用工程停水检修期,对输水管线系统中淡水壳菜的附着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工程取水水源河流中淡水壳菜在自然栖息地中的附着调查及监测试验,分析了泥沙落淤对淡水壳菜附着密度的影响。对输水管线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水流流速及结构型式相似的管段,淡水壳菜附着密度与结构面上泥沙落淤显著相关。在泥沙大量落淤的结构面上,淡水壳菜的附着密度极低,且死亡率极大;在泥沙不易落淤的附着面上淡水壳菜的附着密度远高于受泥沙落淤影响的附着面。对水源河流的调查与监测试验也表明:自然栖息地中,泥沙落淤也会抑制淡水壳菜的附着。当附着面上泥沙落淤量增加5倍时,淡水壳菜附着密度可降低80%。据此,可提出利用泥沙落淤抑制输水工程中淡水壳菜污损的防治思路。
曹小武徐梦珍王兆印王旭昭刘明祥
关键词:输水工程淡水壳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