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AJY0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AJY031)
- 作品数:23 被引量:560H指数:11
- 相关作者:沈满洪魏楚程华廖中举谢慧明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 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以来在经济学界没有达成共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而有些经济学家恰好相反。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山西省为例,阐...
- 杨金鹏李植斌
- 关键词:自然资源经济增长资源诅咒
- 文献传递
-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评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本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描述了政策演变的基本轨迹。根据有关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型以及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将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优先阶段(1978-1995年);协调兼顾阶段(1996-2005年);环境优先阶段(2006-至今)。结合"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1978-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期(2000-2003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期(2003-至今)。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将以往政策设计的缺陷概括为:全面性不足、协调性不够、可持续性不强。
- 郭立伟沈满洪
- 关键词: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水源保护补偿机制构建被引量:1
- 2009年
- 水源保护补偿机制实质上是依托在水源这个客体、借助补偿费这个工具反映经济主体之间水资源产权关系的经济制度。通过分析水源区上级政府、上下游区域政府和上下游公众等多重主体关系表明:在近期,水源区政府是水源保护补偿机制的受偿主体;在水源保护受益主体不明晰的情况下,流域中下游的企业、居民和区域政府均难以成为补偿主体,流域最高政府才是补偿主体。在中长期,政府应推动水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由近期的"政府补偿"模式转向中期的"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相结合模式,进而转向长期的"市场补偿与社会补偿"相结合模式。
- 沈满洪高登奎
- 关键词:水源保护政府补偿
-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被引量:5
- 2011年
-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政策领域为产业生态化政策、消费绿色化政策、资源节约化政策、生态经济化政策、生态科技创新政策、生态制度创新政策等,按照符合阶段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相对统一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等原则,提出了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准入标准等24条建议实施的重点政策。在专家调查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对重点政策做出了政策优先序评价,认为中国现阶段既重要,又紧迫,且有效的重点政策是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准入标准,制订产业梯度转移的环境管制政策、综合的政绩考核政策、自然资源产权改革政策、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政策,强化绿色消费的宣传政策、政府绿色采购、居民绿色消费鼓励政策、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开征环境税等。
- 郭立伟沈满洪
- 关键词: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专家调查法
- 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05
- 2012年
-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并探讨了各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可以划分成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和落后区这样四大类型,进入本世纪以来四大类区域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在逐年提高,但区域之间呈现出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发展思路与相关制度不完善、区域间经济与技术基础存在差异、产业生态化实施内容和路径上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造成的差异等,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差异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上述研究结论可为我国实施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 陆根尧盛龙唐辰华
-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 生态经济化制度和区域发展协调性——一个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的经验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在中国逐渐被运用于生态环境治理之中。此类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的初衷在于缓解地区间及地区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排除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实证研究表明,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作为生态经济化的主导性制度安排,前者侧重于行政手段,后者侧重于市场手段。两种制度安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更强,且更灵活;而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稍弱,且呈现出生态补偿资金的结构差异。
- 谢慧明沈满洪
-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中国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DEA方法的评价与模拟被引量:90
- 2010年
- "十一五"节能减排时间进程已过半,但离约束性目标仍相距甚远。在全球经济衰退、国内经济放缓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对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可行性产生了疑惑,本文即是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所作的探讨。通过将污染物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框架,并利用2005~2007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要素投入、经济产出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对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可行性、地区目标分解以及可能的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价和模拟,并提出未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应在于建立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机制,应用更多的经济政策手段来实现。
- 魏楚杜立民沈满洪
- 关键词:节能减排全要素生产率DEA
- 浙江省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2009年
- 本文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浙江省11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杭州和宁波在经济和社会这两个子系统中得分最高,得分最低的均是衢州和丽水;在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中,绍兴、嘉兴、湖州和衢州排名靠前,台州和温州排名靠后;从综合得分上看,得分最高的是杭州和宁波,丽水和台州得分最低。
- 魏楚李孝邦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主成分分析
- 中国区域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被引量:27
- 2011年
- 在清晰界定环境创新能力概念的内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遴选了22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我国区域环境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然后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区域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上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呈现"强同势"关系。
- 程华廖中举戴娟兰
- 关键词:经济发展
- 苏浙沪地区生态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结合生态技术系数,构建Cobb-Douglas扩展生产函数,采用2002-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苏浙沪三省市的生态技术创新能力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三省市生态技术创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生态技术创新有时不具有经济效益上的优势,在带来环保效益的同时,可能降低经济效益。
- 程华杨永凤李晓青
- 关键词:生态技术创新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