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280200S011C00)

作品数:12 被引量:159H指数:8
相关作者:岳平姚玉璧王润元肖国举郭良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宁夏大学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5篇黄土高原
  • 3篇净初级生产力
  • 3篇初级生产力
  • 2篇地表
  • 2篇地表湿润指数
  • 2篇冬小麦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生育
  • 2篇湿润
  • 2篇湿润指数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小麦
  • 2篇利用效率
  • 2篇黄河源区
  • 2篇河西走廊
  • 2篇半湿润

机构

  • 12篇中国气象局兰...
  • 5篇宁夏大学
  • 1篇张掖国家气候...

作者

  • 9篇姚玉璧
  • 9篇岳平
  • 7篇王润元
  • 4篇肖国举
  • 2篇郭良才
  • 1篇杨启国
  • 1篇李耀辉
  • 1篇张建忠
  • 1篇杨金虎
  • 1篇孙旭映
  • 1篇张强
  • 1篇李宏宇

传媒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50年黄河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1959—2008年黄河源区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近5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黄河源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线性拟合倾向率为5.316~11.318mm.(10a)-1,春、夏季增幅较大;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273~0.322℃.(10a)-1之间,增温率以冬季最大;最大蒸散呈增加趋势,年最大蒸散的线性拟合倾向率为5.286~8.026mm.(10a)-1,夏季增幅最大;地表湿润指数也呈增加趋势,年地表湿润指数的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11~0.026(10a)-1,冬季增幅最大,在15年时间频率附近出现了5个干湿交替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偏湿期,在中高频区,1998—2004年有偏干振荡;近50年年NPP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NPP变化的线性拟合倾向率在95.502~190.72kg.hm-2.(10a)-1之间,20世纪80~90年代NPP较高。影响黄河源区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最大蒸散量和平均最低气温。
姚玉璧杨金虎肖国举王润元陆登荣
关键词:黄河源区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
近50年三江源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1年
基于三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5.316~13.047 mm.(10a)-1,春夏季增幅较大;最大潜在蒸散量呈增加趋势,年最大潜在蒸散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073~10.712 mm.(10a)-1,夏季增幅最大;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也呈增加趋势,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0.011~0.026(10a)-1,冬季增幅最大,在15年周期附近,出现了3~5个干湿交替期,1984年之后为偏湿期,在中高频区,1998—2006年有偏干振荡;影响三江源区地表湿润指数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最高气温。
姚玉璧杨金虎岳平陆登荣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表湿润指数
黄河源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12年
基于黄河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 a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NPP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NPP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95.502~190.72 kg/(hm2.10a)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NPP较高。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冷干型"气候特征,NPP距平百分率偏少1.1%~2.1%;2001—2008年均为"暖湿型"气候特征,NPP距平百分率偏多2.1%~4.5%。影响黄河源区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最大蒸散量和平均最低气温。"暖湿型"气候对植被净生产力增加最有利,黄河源区NPP可增加5.5%~8.5%。而"冷干型"气候造成植被净生产力下降5%~9%。若2050年在"暖湿型"气候情景下,黄河源区未来NPP较多年平均值增加7%~17%。
姚玉璧杨金虎王润元岳平陆登荣杨建军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黄河源区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1981~2010冬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少,并存在3年、8年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25℃/10年;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69/10年,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明显趋于暖干化;研究区域冬小麦播种至成熟期间≥0℃积温为2 000℃~2 200℃,降水量为300~350mm,日照时数为1 900~2 100h。(2)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研究区域冬小麦播种期每10年推后2~3d,返青期每10年提前4~5d,开花期和成熟期每10年提前5~6d;冬小麦越冬期每10年缩短5~6d、全生育期每10年缩短7~8d。(3)由于研究区冬春季气温显著升高,越冬死亡率下降,冬小麦水分利用率呈上升趋势;冬小麦播种~出苗期和起身~拔节期气温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效应,其余时段气温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正效应,其中的乳熟期~成熟期水分利用效率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播种~出苗期、分蘖~冬前停止生长期和乳熟~成熟期降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负效应,且乳熟期~成熟期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降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正效应,并在冬小麦越冬后期和返青期前后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
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岳平肖国举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河西走廊干旱区的水资源分布及循环过程被引量:8
2011年
运用河西走廊3大内陆河流(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1955~2006年河流流量、冰川、地质水文和气象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循环转化关系等。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水资源主要以冰雪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形式存在,分布于3大相对独立的流域水系中;南部祁连山区发育大小河流共计57条,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72.4×108m3。总体而言,近56a出山径流变化比较稳定;走廊盆地主要由8个大型的构造地貌盆地组成,盆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出山河水及引灌河水的入渗补给,是地表水资源的重复表现形式,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为42.5×108m3/a;20世纪50~90年代,走廊地区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了约30%,平均每10a减少近3.5×108m3。受构造地貌的制约,自南部山区至北部盆地,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经过5个不同地带有规律和重复的转化过程,形成完整统一的“山区地下水一地表水一南盆地地下水一地表水一北盆地地下水”的水资源循环系统。
郭良才岳平李红英相吉葛鹏
关键词: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河西走廊
1959-2008长江源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2
2011年
基于长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a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NPP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NPP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97.901~197.01kg.hm-2.(10a)-1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NPP较高.20世纪60年代和80年表现为"冷干型"气候特征,NPP偏少0.2%~3.1%;2001-2008年均为"暖湿型"气候特征,NPP偏多10.4%~11.7%.影响长江源区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最大蒸散量和平均最低气温."暖湿型"气候对植被净生产力增加最有利,长江源区NPP可增加7.6%~10.3%.而"冷干型"气候造成植被净生产力下降.若2050年在"暖湿型"气候情景下,长江源区未来NPP较多年平均值增加8%~25%.
姚玉璧杨金虎王润元陆登荣张秀云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能量通量及闭合率被引量:31
2011年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的湍流、辐射、土壤温度和通量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能量分配特征,讨论了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热量储存对地表能量闭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全年获得的净辐射约为2.269×103 MJ/m2,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年总量分别为1.210×103 MJ/m2、1.117×103 MJ/m2和0.069×103 MJ/m2;能量平衡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日变化呈单峰型。从各能量分量占净辐射的比例来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净辐射主要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草原生长期的能量闭合率为86.8%,非生长期的能量闭合率为76.5%。与未考虑0—5cm深度的土壤热量储存相比,草原生长期能量闭合率提高了11.3%,非生长期能量闭合率提高了12.0%。
岳平张强杨金虎李宏宇孙旭映杨启国张建忠
关键词:黄土高原能量通量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12年
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冬小麦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少。降水量存在3、8a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25℃/10a。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69/10a,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明显趋于暖干化。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小麦播种期每10 a推后2—3d,返青期每10a提前4—5 d,开花期和成熟期每10a提前5—6 d。冬小麦越冬期每10a缩短5—6 d、全生育期每10a缩短7—8 d。冬小麦返青后第83天开始,穗干重的生长由缓慢转为迅速生长阶段,从返青后第101天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在返青后的第87天,穗的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大。由于气候变暖,冬小麦生育期大部分时段热量充足。播种—越冬前和拔节—开花期产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降水量的影响函数同温度的影响函数呈反相位分布,除成熟期降水量对产量形成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产量影响均为正效应,而在冬小麦播种期和返青—拔节期产量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也十分敏感。
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岳平肖国举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冬小麦生育
黄土高原陆地表层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11年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8年间,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多年平均在400~800 mm之间,大部分区域650~750 mm之间。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西北部区、高原东北部区和高原东南部区。高原西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了突变;而高原东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未发生突变。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 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岳平陆登荣肖国举王洋刘林春
关键词:黄土高原
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储量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储量。[方法]利用河西走廊中西部10个气象观测站1955~2007年风速气象资料和2007年1~12月专用风塔精细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风能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储量。[结果]河西走廊中西部环境风速相对较稳定,气候特征分布上无明显跳跃式变化;风能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别,瓜州县和玉门市附近存在1个风能大值区;区域内风能普遍较高,10m高度层内风能密度在100w/m2以上,大部分地方在140w/m2左右,大值地带在200w/m2以上;垂直方向上风能随高度呈线性增长,平均每升高10m风能约增加15w/m2,50m层风能普遍大于240w/m2。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存在明显的日、年变化,3~5月是风能密集阶段;距地面高度10m处风能在10:00前后处于低值,从11:00以后不断增大,到18:00前后达到日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区域内年有效风速时数普遍在6200h以上,大值区接近7600h。[结论]为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良才李红英于海跃丑伟相吉
关键词:河西走廊风能密度储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