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35010)

作品数:229 被引量:1,193H指数:15
相关作者:闻邦椿张义民李朝峰刘杰贺向东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9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5篇机械工程
  • 65篇理学
  • 37篇自动化与计算...
  • 26篇一般工业技术
  • 19篇交通运输工程
  • 16篇建筑科学
  • 8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航空宇航科学...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电气工程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3篇兵器科学与技...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8篇转子
  • 26篇碰摩
  • 17篇压缩机
  • 17篇振动
  • 16篇有限元
  • 15篇稳定性
  • 14篇仿真
  • 13篇轴承
  • 13篇可靠性
  • 12篇轴承系统
  • 12篇非线性
  • 11篇优化设计
  • 11篇任意分布参数
  • 11篇汽车
  • 11篇可靠性灵敏度...
  • 11篇分岔
  • 9篇稳健设计
  • 8篇双机驱动
  • 8篇碰摩故障
  • 8篇转子-轴承系...

机构

  • 220篇东北大学
  • 16篇吉林大学
  • 10篇中冶京诚工程...
  • 8篇沈阳理工大学
  • 7篇大连民族学院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大连工业大学
  • 6篇天津大学
  • 6篇沈阳工业大学
  • 5篇沈阳透平机械...
  • 4篇沈阳航空工业...
  • 4篇沈阳化工学院
  • 4篇沈阳化工大学
  • 3篇长春师范学院
  • 3篇辽宁工程技术...
  • 3篇沈阳建筑大学
  • 3篇沈阳鼓风机(...
  • 2篇东北电力大学
  • 2篇长春工业大学
  • 2篇辽宁省交通高...

作者

  • 145篇闻邦椿
  • 68篇张义民
  • 29篇李朝峰
  • 25篇刘杰
  • 24篇贺向东
  • 21篇孙伟
  • 16篇王得刚
  • 14篇马辉
  • 13篇柳洪义
  • 12篇冯霏
  • 12篇李祥松
  • 11篇李小彭
  • 11篇李鹤
  • 11篇任朝晖
  • 11篇张楠
  • 10篇赵春雨
  • 10篇黄贤振
  • 9篇侯晓林
  • 8篇尤小梅
  • 8篇罗忠

传媒

  • 4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3篇机械制造
  • 13篇中国工程机械...
  • 1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0篇农业机械学报
  • 9篇机械与电子
  • 8篇机械强度
  • 8篇振动与冲击
  • 7篇机械工程学报
  • 7篇机床与液压
  • 6篇振动.测试与...
  • 6篇机械设计
  • 5篇工程设计学报
  • 5篇应用力学学报
  • 4篇机械科学与技...
  • 3篇振动工程学报
  • 3篇机械传动
  • 3篇汽车工程
  • 3篇机械设计与制...
  • 3篇工程力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5篇2011
  • 32篇2010
  • 57篇2009
  • 81篇2008
  • 48篇2007
  • 14篇2006
2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ANSYS软件的振动沉桩过程仿真被引量:4
2007年
以振动沉拔桩机和土为研究对象,对二者进行适当简化后,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沉桩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可以对不合理的桩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为振动沉拔桩机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凯杨铭马辉
关键词:ANSYS振动沉拔桩机仿真
双跨转子-轴承系统裂纹-碰摩耦合故障的稳定性被引量:18
2008年
建立带有裂纹—碰摩耦合故障的具有三轴承支承的双跨弹性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求解非线性非自治系统周期解的延拓打靶法和Floquet理论,研究系统周期运动的稳定性及失稳规律。双跨裂纹转子系统以倍周期分岔形式失稳,双跨碰摩转子系统以Hopf分岔形式失稳,当裂纹较小时,裂纹—碰摩耦合故障转子—轴承系统以Hopf分岔形式失稳;随着裂纹深度的加大,其影响逐渐显现,系统以倍周期分岔形式失稳,且失稳转速降低;耦合故障转子系统响应谱上存在半倍工频成分的整数倍频率成分。研究结果为转子—轴承系统耦合故障诊断和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
罗跃纲闻邦椿
关键词:碰摩稳定性分岔
复合随机Duffing系统可靠性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基于参数α=2的Gegenbauer正交多项式展开方法,研究了大变异系数情况下复合随机强Duffing体系的可靠性分析问题.应用随机空间的正交多项式展开方法,Edgeworth级数逼近技术求取了强非线性随机振动系统响应的前四阶矩以及概率密度函数.基于首次超越模型,讨论了复合随机强Duffing体系的可靠性分析问题.提出了系统动态可靠度与系统平均可靠度的区别、联系以及各自特点,发展了可靠度数值计算公式.分析计算结果与Monte-Carlo模拟结果较好符合,表明该方法的正确与有效.
张义民张旭方
关键词:动态可靠度
双跨转子系统裂纹-松动耦合故障的非线性响应被引量:11
2007年
建立了带有裂纹-支承松动耦合故障的具有三轴承支承的双跨弹性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系统裂纹、松动及其耦合故障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当只有裂纹故障时,在亚临界转速和超临界转速区均有拟周期运动;当只有松动故障时,在亚临界转速区为拟周期运动,而在超临界转速区为混沌运动.当出现裂纹-松动耦合故障时,松动故障的影响占主要地位,同时有较大范围的周期3运动区间出现.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加,其影响作用逐渐增大.研究结果为转子-轴承系统故障诊断、动态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参考.
罗跃纲闻邦椿
关键词:转子-轴承系统拟周期混沌
基于模糊控制导盲机器人控制方法被引量:6
2007年
导盲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中的一种代表性产品,集合了先进的机械设计和控制理论。本文首先概述性的介绍了导盲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然后重点介绍了基于模糊控制的导盲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在认真分析导盲机器人在避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的基础上设计了控制算法流程图,并用VC++编写了仿真软件对算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为导盲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胡侠王佳杨会林
关键词:模糊控制避障
刚性转子系统的碰摩与油膜非线性动力学耦合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分岔图、Poincarè映射、轴心轨迹讨论了不同强度和不同方位碰摩与油膜的非线性动力学耦合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当转子产生2倍周期分岔后,碰摩分岔具有2倍周期的特征,即分岔图包括两部分.在转子发生2倍周期分岔区域,随着碰摩强度增加,在远离90°和270°发生碰摩时出现高倍周期分岔、概周期或混沌,而在90°和270°附近仍保持倍周期特性.当转子响应为概周期或混沌运动时,在90°和270°附近区域碰摩产生n倍周期分岔.当碰摩强度较小时,90°附近碰摩的分岔倍数高于270°碰摩的分岔倍数;随碰摩强度增加,90°和270°附近区域碰摩都达到2倍周期;而远离这两个区域碰摩的倍周期分岔数量增加,甚至达到概周期和混沌;且随碰摩强度增大,倍周期区域逐渐变大.
赵春雨路忠良姚红良闻邦椿
关键词:碰摩油膜分岔POINCARE映射
面向振动机械的可视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2008年
对可视优化设计法进行了综合性研究,明确了该方法的研究内涵及研究内容.围绕振动机械的研发过程,详细论述了搭建振动机械可视优化设计平台的过程,包括确定平台的功能要求、功能模块组成以及支撑平台运行的软件系统,进一步阐述了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在此平台上,可以对振动机械全面实施可视优化设计.最后,以某企业大型振动筛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孙伟马辉李小彭闻邦椿
关键词:振动机械可视化设计方法
质量慢变碰摩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诊断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建立了碰摩故障转子系统的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由于质量变化引起的冲击力,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故障转子系统运动特性,又将Hilbert-Huang变换引入质量慢变转子系统的故障诊断中,用以诊断转子系统的单一故障。
毛居全姚红良闻邦椿
关键词:转子系统HILBERT-HUANG变换碰摩故障
车身CAN总线网络数据传输效率优化算法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针对CAN总线系统,定义了数据传输效率,分析了影响CAN网络数据传输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计算比较,总结出3种可以有效提高CAN网络数据传输效率的方法,将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可有效利用CAN网络传输资源的CAN总线网络数据传输效率综合优化法。以典型车身CAN网络控制系统为例,运用该综合优化法进行了改进设计。结果表明利用该设计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车身CAN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
刘宇张义民曹万科郭晨
关键词:数据传输效率
Synchronization motions of a two-link mechanism with an improved OPCL method
2008年
An improved OPCL method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both small swing and giant rotation synchronization of a two-link mechanism. Transition processes of the two kinds of synchronization are discussed. Comparisons of different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link synchronization and the efects of different control parameters on synchronous processes are investigat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韩清凯赵雪彦闻邦椿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