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021369)

作品数:8 被引量:86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慧张建平刘玉昆刘梅兰刘颖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胰腺
  • 3篇胰腺癌
  • 3篇绒毛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自然流产
  • 3篇腺癌
  • 3篇流产
  • 3篇光动力
  • 3篇核型
  • 3篇核型分析
  • 2篇血卟啉
  • 2篇胰腺癌细胞
  • 2篇人胰腺癌
  • 2篇绒毛染色体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染色体核型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孙逸...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刘玉昆
  • 5篇张建平
  • 5篇陈慧
  • 4篇刘梅兰
  • 3篇于钟
  • 3篇刘颖琳
  • 3篇朱兆华
  • 2篇王蕴慧
  • 2篇杜涛
  • 2篇谭剑平
  • 2篇张晋昕
  • 1篇黄凤婷
  • 1篇黄开红
  • 1篇孟丽丽
  • 1篇陈其奎
  • 1篇钟娃
  • 1篇陈汝福
  • 1篇薛允莲
  • 1篇陈颖
  • 1篇陈立斌

传媒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母胎界面树突状细胞CCL17和CCL22表达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检测非孕期子宫内膜和正常妊娠早期及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蜕膜中树突状细胞(DC)CCL17和CCL22的表达差异,探讨母胎界面DC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募集及母胎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正常早孕组人工流产时、复发性流产组清宫时取其蜕膜,正常未孕组行子宫切除时取其内膜组织。分离蜕膜或子宫内膜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用real-time PCR法分析3组DC CCL17和CCL22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3组DC培养上清液中CCL17和CCL22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早孕组蜕膜DCCCL17和CCL22 mRNA的表达分别为3.04±0.40和1.83±0.24,均高于正常未孕组(0.85±0.24和0.31±0.08,P<0.01)和复发性流产组(1.65±0.14和0.96±0.09,P<0.01)。正常早孕组蜕膜DC能够持续旺盛分泌趋化因子CCL17和CCL22,在培养的12~96 h内CCL17和CCL22的分泌量逐渐增多。同一时点早孕组DC分泌的CCL17和CCL22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复发性流产组DC分泌的CCL17和CCL22(P<0.01)。结论:正常妊娠后蜕膜DC表达CCL17和CCL22增强,DC可能通过高表达CCL17和CCL22而增强对CD4+CD25+Treg的趋化作用,从而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蜕膜DC表达CCL17和CCL22下降可能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有关。
刘玉昆刘梅兰王蕴慧陈慧孟丽丽张建平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
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原因分析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探讨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流产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已行系统病因学检查,并且流产后成功行绒毛染色体分析的82例患者的病因分布进行分析。并比较了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与高龄偶发性早期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原发性流产与继发性流产的病因分布,不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布。【结果】高龄偶发性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85.1%)高于复发性流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67.1%),(P<0.05)。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高龄复发性流产最主要的流产原因(67.1%),其次是内分泌因素(24.4%,包括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PCOS、DM、高PRL)、子宫异常(19.5%,主要为子宫纵隔和宫腔粘连)、APA阳性(12.2%)、夫妇染色体异常(3.7%)、感染(2.4%),真正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占15.9%。原发性与继发性流产的病因分布无明显差异。不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的最主要原因,对复发性流产患者不仅要行传统的流产病因学检查,还应对流产胚胎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流产原因,及时给予合理的诊治。
刘玉昆陈欣刘颖琳陈慧谭剑平张建平
关键词:高龄复发性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
血卟啉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光动力作用及机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光敏剂血卟啉的光动力作用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体外杀伤效应及其主要机制。方法:将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2个因素按不同水平分组,以CCK-8实验的吸光度值为检测指标并转换为细胞存活率,研究这2个因素对光动力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先后以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Westernblotting测定这一过程中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细胞坏死及凋亡比率以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探讨光动力作用的主要机制。结果:随着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的增加,光动力治疗(PDT)后Panc-1细胞存活率相应下降,并分别在光敏剂浓度10 mg/L、光照剂量20 J/cm2达到最大杀伤效应。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之间对降低细胞存活率有协同作用。单独给予光敏剂和光照均不对细胞存活率产生影响。PDT作用可使Panc-1细胞内产生活性氧,并随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多。PDT后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二者比例随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始终表现为凋亡率>坏死率。PDT使细胞内caspase-3表达增强,并随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血卟啉光动力治疗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具有明确的杀伤作用,但是光敏剂和激光照射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杀伤效应。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2个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与PDT效应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PDT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其产生的各种活性氧成分,通过各种途径激活caspase-3,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于钟钟娃袁宇红陈其奎朱兆华张晋昕
关键词:PANC-1细胞血卟啉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血卟啉衍生物光动力治疗人胰腺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血卟啉衍生物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体外培养的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杀伤效应及其规律。方法以BiolitecPDT630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为光源,用不同浓度的血卟啉衍生物Photosan(0.5、1、2、4mg/L)作为光敏剂孵育PANC1细胞8h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1、5、10J/cm^2)630nm激光照射,用MTT法测定PDT后各组的A492值,以流式细胞仪测定10J/cm^2光照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不加光敏剂Photosan或不进行光照,对细胞均无杀伤效应;添加1mg/LPhotosan时,10J/cm^2的光照对细胞产生杀伤效应(0.140±0.013对0.213±0.008,P〈0.05);添加2mg/L Photosan时,5J/cm^2和10J/cm^2的光照对细胞产生杀伤效应(0.081±0.024和0.049±0.013对0.211±0.031,P〈0.05和P〈0.01);添加4mg/L Photosan时,所有光照剂量均对细胞产生明显的杀伤效应。但5J/cm^2与10J/cm^2光照对细胞的杀伤效应无显著差异。用10J/cm^2光照,0、2、4mg/L Photosan时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8±1.8)%、(40.9±1.6)%、(62.5±2.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给予光敏剂或光照对PANC1均不产生PDT效应。光敏剂达到一定浓度,光照达到一定剂量后,PDT效应随其增加而增强。
于钟黄开红王凌云朱兆华陈汝福张晋昕
关键词:胰腺肿瘤光动力疗法血卟啉衍生物细胞系
URSA患者子宫蜕膜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成熟、完善的不明原因性习惯性流产(unexplained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URSA)患者子宫蜕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体外培养体系。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就诊于本院的妊娠早期流产的URSA患者(孕7~14周),将其子宫蜕膜组织初步机械破碎,经混合酶(Ⅳ型胶原酶/DNA酶Ⅰ)消化法分离,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体外诱导培养,光镜观察,于第10天收集的悬浮细胞用FITC-HLA-DR、PE-Lin小鼠抗人抗体顺序标记,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从蜕膜组织可获取足够数量蜕膜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24h细胞聚集成大小不等葡萄串状,逐渐悬浮,长出突起,第9天悬浮细胞增多,单个悬浮为主,细胞仍小而圆、表面突起少等未成熟DC的形态特征,培养过程中夹杂有少许细长梭状巨噬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鉴定培养到第10天的悬浮细胞中DC纯度达80%以上。结论混合酶消化合并梯度离心法能成功分离URSA患者蜕膜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单个核细胞,经GM-CSF联合IL-4培养可以成功诱导具有未成熟特性的DC,为研究树突状细胞在URSA患者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刘梅兰刘玉昆陈慧王蕴慧张睿刘颖琳张建平
关键词:URSA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蜕膜
不同年龄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目的:了解复发性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并成功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自然流产患者235例,根据自然流产次数分为复发性流产组(125例)和偶发性流产组(110例)。比较两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和类型的差异,不同流产次数的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复发性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偶发性自然流产组(47.2%vs 70.9%,P<0.05)。复发性流产组中三体占异常染色体的66.1%(39/59),显著高于偶发性流产组(44.8%,35/78)(P<0.05)。随着自然流产次数的增加,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66,P=0.004)。复发性流产组中,年龄≥35岁者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60.9%vs39.2%,P<0.05)。偶发性自然流产组中,年龄≥35岁者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88.9%vs 62.2%,P<0.05)。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降低。无论是复发性流产还是偶发性流产,高龄均是引起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因素。
刘玉昆刘梅兰杜涛陈颖陈慧张建平
关键词:流产复发性自然流产核型分析绒毛染色体
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患者的超声表现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患者的不同超声表现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前有定期B超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流产后成功行绒毛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者共183例。根据流产前的B超分为有胎心组和无胎心组,比较两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有无差异。【结果】183例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中,检出异常核型109例(59.6%),正常核型74例(40.4%)。有胎心组102例,异常染色体发生率61.8%,无胎心组81例,异常染色体发生率5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胎心组中最常见的异常染色体为(45,X)、三倍体和16三体,而无胎心组中最常见的异常染色体为16三体,无1例(45,X)和三倍体。有胎心组中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29例,占异常染色体的(46.0%),明显高于无胎心组,仅3例,占异常染色体的6.5%,(P<0.05)。在有胎心组中,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的胚芽长度平均(17.7±6.4)mm,明显大于其他异常染色体的胚芽长度(8.8±5.3)mm(P<0.05)和正常染色体的胚芽长度(11.1±8.4)mm(P<0.05)。【结论】绒毛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多发生于已有胎心的自然流产者。
刘玉昆刘颖琳杜涛陈立斌刘梅兰陈慧谭剑平张建平
关键词: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
光动力作用诱导人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光敏剂血卟啉光动力作用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体外杀伤效应及其主要机制。方法将光敏剂浓度、光照剂量两个因素按不同水平分组,以CCK-8实验的OD值为检测指标并转换为细胞存活率,研究两个因素对光动力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依次以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处理强度的光动力作用后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特点,探讨光动力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结果随着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的增加,PDT后Panc-1细胞存活率相应下降,但单独给予光敏剂和光照均不对细胞存活率产生影响。 PDT后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二者比例随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始终表现为凋亡率>坏死率。结论血卟啉光动力治疗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具有明确的杀伤作用,但是光敏剂和激光照射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杀伤效应。光敏剂浓度、光照剂量两个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与PDT效应之间成正相关的关系。 PDT破坏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诱导细胞凋亡。
于钟黄凤婷薛允莲朱兆华
关键词:光动力治疗PANC-1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