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863)

作品数:25 被引量:235H指数:9
相关作者:李春盛武军元王烁张明月季宪飞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气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心肺复苏
  • 13篇心肺
  • 8篇心搏
  • 8篇心搏骤停
  • 8篇骤停
  • 6篇心肌
  • 5篇心肺复苏后
  • 5篇心室
  • 5篇心室颤动
  • 5篇室颤
  • 4篇急诊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预后
  • 3篇灌注
  • 3篇复苏后
  • 2篇心肌功能
  • 2篇心肌功能障碍
  • 2篇心输出量
  • 2篇血流
  • 2篇血压

机构

  • 2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大兴区...
  • 1篇北京安贞医院

作者

  • 22篇李春盛
  • 3篇王烁
  • 3篇武军元
  • 2篇张达
  • 2篇顾伟
  • 2篇张明月
  • 2篇侯晓敏
  • 2篇卢一
  • 2篇吴彩军
  • 2篇殷文朋
  • 2篇韩奕
  • 2篇季宪飞
  • 1篇宿志宇
  • 1篇邓赶飞
  • 1篇郭志军
  • 1篇丁宁
  • 1篇杨军
  • 1篇王胜奇
  • 1篇纪颖
  • 1篇安晓杰

传媒

  • 9篇中华急诊医学...
  • 6篇中国危重病急...
  • 5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Biomed...
  • 1篇Chines...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1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 ℃盐水输注低温对猪心肺复苏后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后输注4 ℃盐水降温对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12只实验用北京长白猪,在朝阳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实验,直流电击诱导心室颤动,在室颤4 min后进行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的猪1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低温组(n=5)(4 ℃生理盐水静脉输注降温)与对照组(n=5),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在电镜下观察心肺复苏后24 h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统计方法采用两个样本的秩和检验.结果 复苏前后两组HR,MAP,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后24 h,对照组心肌肌丝断裂,线粒体空泡样变、嵴断裂;低温组心肌肌丝排列整齐,肌节清楚,线粒体结构清晰.结论 心肺复苏后静脉输注4 ℃盐水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卢一李春盛
关键词:心室颤动心肺复苏心肌超微结构
4 ℃盐水诱导的低温对猪心搏骤停复苏后肝脏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研究4℃盐水诱导的低温状态对猪心肺复苏成功后肝脏生化功能学、酶学以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将猪致室颤4 min后,给予标准心肺复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动物分为低温组与常温组.低温组给予4 ℃盐水以1.33mL/(kg·min)的速度持续灌注22 min后以10 mL/(kg·h)的速度维持4 h;常温组给予常温盐水,灌注速度与低温组相同.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变化,并分别于基础状态、复苏后10 min,2 h,4 h抽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于复苏后24 h处死动物,取其肝脏组织检测Na^+-K^+-ATP酶、Ca^2+-ATP酶,并行普通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 4 ℃盐水诱导的低温可使中心体温下降达1.5℃,在ROSC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和冠脉灌注压低温组较常温组无明显改变(P>0.05);氧摄取率较常温组明显降低(P<0.01).与常温组相比,ROSC后低温组血清AST,ALT和LDH上升的程 度较小;肝脏ATP酶活力低温组较常温组明显增高(P<0.05).与常温组相比,低温组病理细胞水肿、坏死程度轻,炎性细胞浸润少,线粒体结构完整.结论 心肺复苏后给予4 ℃盐水持续快速静脉泵入,可使基础体温在短时间内下降达1.5 ℃,能快速、简便地营造机体亚低温环境,维持心肺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氧代谢稳定,对肝脏功能、酶学及形态学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韩奕李春盛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肝脏ATP酶透射电镜
胺碘酮原液和稀释液对心室颤动转复作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 通过猪心室颤动(VF)模型,观察胺碘酮原液、稀释液以及单纯标准CPR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21头北京长白猪,应用程控刺激仪诱导VF,VF 3 min后,将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①单纯CPR组:只进行单纯标准CPR;②胺碘酮原液组:予胺碘酮原液5 mg/kg快速(<3 s)静推,生理盐水20 mL冲管,观察30 s后开始CPR;③胺碘酮稀释液组:予胺碘酮5 mg/mg溶于20 mL生理盐水用30 s缓慢静推,20 mL生理盐水冲管,观察30 s后开始CPR.VF 5 min若猪未恢复自主循环(ROSC),给予电击除颤,并再次给予CPR,依此类推如15 min后猪仍未ROSC则宣布猪死亡.结果 CPR组及胺碘酮原液组复苏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稀释液组[85.7%vs.71.4%vs.42.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CPR组除颤能量(450±150)J高于胺碘酮原液组(200±77)J(P=0.009)及稀释液组(330±125)J,P=0.170.标准CPR组除颤次数(3±1)多于胺碘酮原液组(1.3±0.5),P<0.05.ROSC 10 min时胺碘酮原液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冠脉灌注压(CPP)明显低于稀释液组和CPR组(P<0.05),而ROSC 0.5 h以后胺碘酮原液组和稀释液组之间MAP和C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应用胺碘酮原液可以减少除颤次数和能量;较标准CPR和快速推注胺碘酮原液,胺碘酮稀释液缓慢推注有增加死亡率的可能.
武军元李春盛王胜奇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室颤动心肺复苏胺碘酮血流动力学
自动体外除颤仪对猪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探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抢救心搏骤停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对比国产及进口AED的除颤和复苏效果.方法 14头北京长白猪,体质量(30±1)kg,于本院动物实验室,麻醉后左股静脉置入双腔临时起搏电极,连接医用程控刺激仪制作室颤模型.左股动脉置入动脉导管,连接PiCCO监护仪测量动脉血压及心输出量(CO)和肺血管外水指数(EVWI).心电监护证实室颤成功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将动物分为2组,每组7只,随机使用国产(M组)或进口(Z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除颤.胸骨两侧粘贴电极,按AED语音提示操作并除颤.以上过程反复进行4次,记录除颤次数及成功率.每次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0 min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同时监测CO及EVWI.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4只动物共进行54次致颤,除Z组1只第二次致颤后未能成功复苏,其余均ROSC,复苏成功率为98.1%.M组放电37次,首次除颤成功率75.0%;Z组放电32次,首次除颤成功率80.8%.从AED开机到心电信号识别完毕平均需要(29±1)s.M组及Z组各2次在首次致颤后,AED未能成功识别室颤;Z组2次将ROSC后室性心动过速,误判为室颤,但按其提示除颤后未造成不良影响.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心率、血压及CO未见明显波动,但EVWI和肌红蛋白(MYO)随时间变化进行性升高,其中第三、第四次除颤后与基础状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各项检测指标M组与Z组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AED能够安全、有效地终止室颤;国产与进口AED在信号判别能力、除颤效果与对心肌损伤方面无显著差异;对于专业医护人员,推荐使用人工除颤器,以避免AED过度依赖自动化而产生的误判.
王烁武军元李春盛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室颤动心肺复苏心肌酶心输出量
低温对猪心肺复苏模型脑保护中电解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通过猪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模型,观察复苏后72 h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电解质的动态变化,以及低温治疗(hypothermia therapy)12 h对各指标的影响,为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MTH)在脑复苏中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为确凿有力的依据。方法制作了标准的猪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8 min模型,复苏成功动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温组和 MTH 组,MTH 组在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立即以1℃/h速率给予血管内降温,核心温度达33℃后维持12 h,继之以0.5℃/h速率被动复温至38℃。复苏成功后24 h和72 h以双盲法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对猪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分,且分别动态观察两组在心脏停搏前、复苏成功后0.5 h、复苏成功后6 h、复苏成功后12 h、复苏成功后24 h和复苏成功后72 h血清钾和钠离子水平。结果ROSC成功率为84.2%,MTH 组24 h 和72 h 存活率分别为75%和62.5%,常温组分别为37.5%和2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TH组和常温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心排量、肺动脉楔压、中心静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H组在复苏后24 h血清钾明显低于常温组(3.41±0.11)(P<0.01),各个检测时间点两组者血清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趋势比较两组血清钠和血清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H组的NDS在24 h和72 h分别为112.5(98.75~126.25)和61(50~75),常温组分别为230(225~235)和207.5(165~250),低温组的NDS均显著低于常温组(P<0.01)。结论低温对血清钾钠的影响不大,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因此低温治疗在临床推广应用具有可行性。
赵红李春盛丁宁
关键词:心室颤动低温疗法血管内降温自主循环恢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转化医学与心肺复苏的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医学研究是为了探索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等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类的特殊性,无法在人体内进行试验来研究其机制,因此就需要借助动物,如大鼠、小鼠、猪、犬等作为实验对象,由此能获得无法在人体获得的数据。在此基础上逐渐成熟,再经过人体试验,确保无误后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病患服务。由此应该说,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二者循环往复才能促使医学发展进步,为人类战胜疾病更好地服务。但事实是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在医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基础研究仅是为研究而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而临床,二者形成了两条平行线,结果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李春盛
关键词:心肺复苏
2002-2014年我国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我国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现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对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的我国2002年~2014年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统计和分析。结果共筛选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相关文献287篇。其中,期刊论文265篇,占发文总数92.4%,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只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占91.6%。文献发表在104种期刊上,期刊平均发文量为2.8篇。文献中使用频次最高的3个关键词分别是临床护理路径、临床路径和急性心肌梗死。结论2002-2014年间,我国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今后应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形成核心研究群体。
张艳慧赵丽新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文献计量学急诊
4℃生理盐水诱导低温对猪心搏骤停复苏后肾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4℃生理盐水诱导的低温状态对心搏骤停(CA)复苏后肾脏的影响。方法将猪致心室纤颤(VF)4min后给予标准心肺复苏(CPR),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自主循环恢复(ROSC)猪分为两组(n=5),低温组给予4℃生理盐水,以1.33ml·kg-1·min-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22min后以10ml·kg-1·min-1的速度维持4h;常温组同法给予常温生理盐水。于CA前基础状态和ROSC后各时间点监测血流动力学、氧代谢指标;取血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于ROSC后24h处死动物取肾脏组织,检测ATP酶活性,并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4℃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泵入可使中心体温较基础状态最多下降1.5℃,心排血量有所降低,对ROSC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无明显影响,而氧摄取率较常温组降低。常温组ROSC 2h、4h BUN(mmol/L)和Cr(μmol/L)均较CA前明显升高(BUN:3.80±0.79、4.12±0.85比3.11±0.48.Cr:94.43±18.25、94.15±14.03比79.70±16.03,均P〈0.05);低温组无明显变化,与常温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低温组ROSC 24h肾脏Na+-K+-ATP酶(μmol·mg-1·h-1)、Ca2+-ATP酶(μmol·mg-1·h-1)活性虽较常温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8±0.664比3.190±0.789,1.727±0.772比2.630±0.816,均P〉0.05)。与常温组相比,低温组肾脏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且线粒体结构完整。结论CPR后持续快速静脉泵入4℃生理盐水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机体亚低温环境,维持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稳定,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韩奕李春盛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肾脏组织学
3种评分方法对急诊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28d死亡预测能力的比较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比较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EDs)对急诊抢救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28d死亡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7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621例SIRS患者,分别进行APACHEⅡ、SAPSI和MEDS评分,记录28d转归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评分系统分值与预后的关系,确定SIRS患者28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各独立预测因素的预后能力进行比较。结果621例患者28d死亡22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及3种评分系统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年龄:73岁比70岁,APACHEⅡ评分:18分比14分,SAPSI评分:36分比24分,MEDs评分:14分比7分,P〈0.05或P〈0.01)。28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有APACHEI、SAPSⅡ、MED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5、0.774、0.965。与APACHEI评分比较,MEDS评分的预后能力更佳(z-35.435,P〈0.01)。结论对于急诊抢救室SIRS患者,MEDS具有较好的预后价值。
陈云霞李春盛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预后
多巴胺对恢复自主循环猪氧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模型猪采用多巴胺升压,观察不同灌注条件对氧代谢的影响及神经功能恢复结果.方法 心室纤颤(VF)前将猪右股静脉连接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左颈内静脉置管并放置电极到右心室,分别行主动脉、颈动脉置管,采用电击致12头实验猪心搏骤停,VF 4 min后进行CPR,达到ROSC,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高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两组在4 h内均给予15 ml·kg-1·h-1生理盐水补液;高灌注组同时给予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升压,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复苏后基础血压的130%左右.于ROSC基础状态(0 h)及ROSC后0.5、1、2、4 h记录各组动物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计算氧代谢各指标;24 h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价.结果 与正常灌注组比较,高灌注组ROSC 0.5、1、2、4 h氧输送量(DO2)、氧消耗量(VO2)明显升高[DO2(ml/min):556±43比375±25、660±56比381±53、674±53比362±44、685±44比400±38,VO2(ml/min):288±35比191±13、260±37比204±38、223±27比169±21、212±19比163±15,P<0.05或P<0.01];ROSC 1、2、4 h氧摄取率(ERO 2)明显下降[(39±4)%比(53±3)%、(33±2)%比(47±1)%、(31±3)%比(41±3)%,均P<0.05];颈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但颈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无差异;ROSC 0.5、1、2、4 h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升高(38±4比33±1、42±2比36±2、40±2比36±2、43±2比38±1,P<0.05或P<0.01);ROSC 1、2、4 h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混合静脉血-颈动脉血乳酸含量差(PCLac)均升高[SvO2:0.60±0.04比0.45±0.03、0.66±0.02比0.52±0.01、0.68±0.03比0.58±0.03,PCLac(mmol/L):1.2±0.2比0.7±0.4、1.0±0.3比0.6±0.2、1.1±0.2比0.5±0.2,P<0.05或P<0.01];颈动脉氧含量(CAO2)升高,颈动-静脉氧含量差(CAvO2)、脑组织氧摄取率(C-ERO2)下降,颈动-静脉血乳酸含量差(VALac
刘朝霞李春盛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多巴胺氧代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