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2102)

作品数:11 被引量:105H指数:4
相关作者:马小军王为雄鹰于炜婷郭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渤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细胞移植
  • 4篇微胶囊
  • 3篇微囊
  • 3篇微囊化
  • 3篇海藻酸
  • 3篇海藻酸钠
  • 2篇嗜铬
  • 2篇嗜铬细胞
  • 2篇牛嗜铬细胞
  • 2篇细胞学
  • 1篇电子能
  • 1篇电子能谱
  • 1篇多酚
  • 1篇多酚类
  • 1篇多酚类物质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输送
  • 1篇抑素
  • 1篇英文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渤海大学
  • 2篇解放军第21...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淮安市第二人...

作者

  • 10篇马小军
  • 9篇王为
  • 7篇雄鹰
  • 6篇于炜婷
  • 5篇郭昕
  • 2篇吕国军
  • 2篇李双月
  • 2篇包德才
  • 2篇王秋艳
  • 2篇袁权
  • 1篇孙志杰
  • 1篇张华安
  • 1篇程谦涛
  • 1篇宁小娟
  • 1篇谢红国
  • 1篇任东文
  • 1篇张晓慧
  • 1篇郭慧琴
  • 1篇陈绍宗
  • 1篇张英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化学通报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化学进展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Chemic...

年份

  • 3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iffusion of Acetic Acid Across Oil/Water Interface in Emulsification-Internal Gelation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Alginate Gel Beads被引量:1
2007年
Alginat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ell microencapsulation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the form of gel beads or microcapsules.Although an alternative novel emulsification-internal gel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both the properties an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 beads in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ve been studied,the mechanism has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droplet method(external gelation technology).On the basis of our previous knowledge that the novel technology is composed of complicatedly consecutive processes with multistep diffusion and reaction,and the diffusion of acetic acid across oil/water interface being the prerequisite that determines the occurrence and rate for the reactions and the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final produced gel beads,a special emphasis was placed on the diffusion process.With the aid of diffusion modeling and simple experimental design,the diffusion rate constant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acetic acid across oil/water interface were determined to be in the orders of magnitude of 10-6 and 10-16,respectively.This knowledge will b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formation,structure of the gel bead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nd guiding the prepar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gel beads.
LIU Xiu-dongYU Wei-tingLIN Jun-zhangMA Xiao-junYUAN Quan
关键词:ALGINATE
海藻酸钠和壳聚糖聚电解质微胶囊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被引量:83
2008年
本文综述了天然多糖聚电解质海藻酸钠和壳聚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能(包括凝胶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温和反应性);微胶囊制备技术及其强度性能和膜渗透性评价方法;微胶囊作为细胞载体在体内分泌治疗性物质(如:胰岛素、多巴胺)或分解代谢毒性物质(如:尿素),作为三维药物筛选系统、干细胞增殖分化研究工具,以及药物释放载体等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天然多糖微胶囊在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袖洞于炜婷王为雄鹰马小军袁权
关键词: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细胞移植药物输送
微囊化转染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细胞移植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隔离技术进行转染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的3T3细胞移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胶囊包埋NGF-3T3细胞并进行培养;制备坐骨神经横断损伤SD大鼠模型,96只SD大鼠随机分A组(微囊化NGF-3T3细胞组)、B组(空胶囊组)、C组(转染NGF的3T3细胞组)和D组(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神经干动作电位(NAP)、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微囊化NGF-3T3细胞培养后保持活性和增殖能力,将具有分化潜能的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与其共培养,7d时细胞胞体分化成多边形或锥形,形成突起;培养10d左右NGF分泌量最高,达269pg/ml;培育50d仍然保持在208pg/ml。移植术后4、8及12周时,A组大鼠的NAP及NCV均大于B、C、D组(P<0.05),而B、C、D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大鼠的SFI恢复情况优于B、C、D组(P<0.05),而B、C、D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囊化NGF-3T3细胞在体外培养一定时间后,仍保持增殖能力和生物活性,移植到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局部后可长时间存活,并通过持续分泌NGF起到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
雄鹰王为宋玫于炜婷郭昕马小军陈绍宗
关键词:微胶囊转染细胞移植周围神经损伤
AC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小鼠腹腔移植热板镇痛实验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移植到小鼠腹腔后的镇痛效应。方法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AC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并将其移植到小鼠腹腔,设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未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空的ACA微胶囊和生理盐水组进行对比。通过小鼠热板镇痛试验来考察AC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的镇痛作用。结果AC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小鼠腹腔移植后可以使小鼠热板痛阈延长,有效镇痛时间长达1个月,痛阈延长时间较APA微胶囊化牛嗜铬细胞长;未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无明显的镇痛作用(P>0.05)。结论移植到小鼠腹腔中的AC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可以起到镇痛作用,其有效镇痛时间较APA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长。
郭慧琴雄鹰程谦涛王为马小军
关键词:海藻酸钠微胶囊嗜铬细胞小鼠
牛磺酸对微囊化肝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微胶囊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高渗透压胁迫,可造成细胞生长代谢减慢,为改善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尝试应用抗渗透压胁迫物质牛磺酸,观察其对微囊化肝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7/08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将HepG2细胞悬液(非微囊化细胞)和微囊化HepG2分别接种于牛磺酸浓度为0,0.6,0.8和1.2mmol/L的MEM培养液中,在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中培养。MTT法测定非微囊化和微囊化HepG2细胞的生长活性,相差显微镜观察囊内细胞生长状态。结果:①非微囊化HepG2细胞:0.6,0.8和1.2mmol/L的牛磺酸对其生长无影响,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微囊化HepG2细胞:0.6,0.8mmol/L牛磺酸对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亦无影响(P>0.05);但1.2mmol/L牛磺酸可以显著改善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其吸光度值高于0mmol/L牛磺酸组(P<0.05),并促进细胞的聚集。结论:1.2mmol/L牛磺酸可以改善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并抵制微囊内的高渗透压胁迫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孙志杰郭昕宁小娟李双月吕国军于炜婷王为马小军
关键词:微囊化牛磺酸肝细胞生物材料
海藻酸钠中多酚类物质的检测与去除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荧光法,检测了不同产地海藻酸钠中的荧光类杂质-多酚类物质,并采用活性炭吸附、透析及乙醇萃取等方法去除了海藻酸钠中的多酚类物质。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海藻酸钠中均含有多酚类物质,其相对含量由147.1~491.4AFU不等;采用不同方法对多酚类物质的去除均有显著效果,去除率为29.29,6~72.1%,其中活性炭吸附法的效果最佳,去除率可达72.1%。
刘刚谢红国包德才于炜婷雄鹰谢威扬马小军
关键词:海藻酸钠多酚类物质荧光去除率
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微胶囊材料的生物学特征(英文)被引量:1
2005年
背景:帕金森病系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使纹状体内多巴胺减少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将分泌多巴胺的细胞或转染多巴胺合成限速酶基因的细胞进行脑内移植,能一定程度地逆转或改善症状,但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目的:探讨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应用免疫隔离的方法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观察微胶囊的生物相容性及其机械强度。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2004-02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0只。PC12细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提供。方法:在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盐溶液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其中制备模型成功大鼠25只,随机分为微囊化细胞移植组12只:将25μL的微囊化细胞悬液(相当于2.5×104个细胞)分两点定位注射到动物模型右侧(损毁侧)纹状体内。非微囊化细胞移植组7只:植入25μL裸PC12细胞悬液(相当于5×104个细胞)。空微胶囊移植组6只:植入25μL的空微胶囊悬液。各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天注射阿朴吗啡(0.05mg/kg),然后记录每只大鼠的旋转行为,1次/周,共12周。术后12周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回收微胶囊观察生物相容性和免疫隔离作用。主要观察指标:①微胶囊在大鼠纹状体内的生物相容性。②微胶囊的免疫隔离作用。③各组大鼠移植前后平均旋转圈数。结果:进入结果分析25只,其余均为模型制备不成功而脱落。①微胶囊的生物相容性:回收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形态完整,表面光滑,无炎细胞浸润。②微胶囊的免疫隔离作用:微胶囊内的PC12细胞继续增殖,部分形成了细胞团。③各组大鼠移植前后平均旋转圈数:移植前各组大鼠的单侧旋转记
雄鹰王为于炜婷郭昕王秋艳胡国华宋月平马小军
关键词:帕金森病微胶囊细胞移植PC12细胞
微囊化人肝细胞移植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评价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微囊化异种肝细胞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胶囊,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作为判定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标准。②取造模成功的急性肝衰竭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游离细胞组,30只/组。各组均于注射四氯化碳24h后进行移植实验:空囊组腹腔注射含有空囊的生理盐水,微囊化细胞组腹腔注射微囊化肝细胞悬液,游离肝细胞组腹腔注射游离肝细胞悬液,均1mL/只。③每组随机取出10只用于观察8d存活率,其余小鼠分别于移植后1,2,4,8d经眼球后静脉丛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每组5只/次。并回收微胶囊观察其形态,对回收的微囊化细胞进行组织切片细胞活性观察。结果: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的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移植后第1,2天,微囊化细胞组的两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游离细胞组和空囊组(P<0.05)。到移植后第8天各组间转氨酶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小鼠移植8d存活率的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囊组、游离细胞组(90.0%,50.0%,60.0%,P<0.05)。③腹腔移植微胶囊的形态及囊内细胞活性观察结果:回收的微胶囊形态完整光滑,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裹,囊内细胞呈圆形,细胞膜完整光滑,胞浆饱满,仍有90%以上肝细胞存活。结论: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
王秋艳李双月刘婧杨静娴王为马小军袁权
关键词:细胞移植四氯化碳
微囊化重组CHO细胞制备和培养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
2007年
微囊化重组基因细胞移植治疗肿瘤是一种新兴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目前微囊化细胞规模化制备和培养技术还不成熟,阻碍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与应用。以重组CHO细胞为模型,考察了不同的微囊制备和培养条件对微囊化细胞生长和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实验表明,种子细胞所处的生长阶段和细胞接种密度对微囊化细胞生长和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较大,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包囊并且细胞接种密度为1×106~2×106cells/mL微囊时微囊内细胞生长良好、内皮抑素表达量高。微囊制备时间对细胞活性和内皮抑素表达也有较大的影响,制备时间延长对细胞的损伤增大,因此制备时间应控制在5h以内。生物微胶囊在制备过程中会造成细胞损伤,而体外培养是恢复细胞活性的良好方法,在培养过程中微囊接种量为5%时对细胞生长和内皮抑素表达有利。
张英王为吕国军于炜婷郭昕雄鹰马小军
关键词:细胞移植重组CHO细胞内皮抑素
分离纯化牛嗜铬细胞方法改进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经济、简单的牛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方法,为临床移植提供充足、健康的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12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工程组实验室完成。将胶原酶消化法和机械分离法结合,分离新生牛嗜铬细胞;采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新生牛嗜铬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牛嗜铬细胞形态,椎虫蓝排斥染色观察牛嗜铬细胞活性,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牛嗜铬细胞属性和纯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牛嗜铬细胞的功能活性。结果:①健康的牛嗜铬细胞集中在一定密度的两层分离介质之间,红细胞完全沉降于离心管底部,而皮质细胞和细胞碎屑则分散在特定密度的分离介质中。②平均每个牛肾上腺可分离得到(0.7~3.1)×108个牛嗜铬细胞。③将分离得到的牛嗜铬细胞进行椎虫蓝排斥染色,显示新鲜分离的牛嗜铬细胞存活率大于99%,具有合成儿茶酚胺的功能活性。结论:机械分离结合胶原酶灌注消化法分离牛嗜铬细胞后,经Percoll非连续等密度梯度离心可以有效纯化牛嗜铬细胞,分离的细胞数量多,纯度高,有合成儿茶酚胺的功能活性。
雄鹰张晓慧梁丰郭昕王为马小军
关键词:细胞分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