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2009137)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聂志余靳令经陈玉辉舒豪李艳成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濮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梗死
  • 5篇急性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3篇预后
  • 3篇脑分水岭梗死
  • 3篇急性期
  • 3篇分水岭梗死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血压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升压治疗
  • 2篇梗死急性期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机构

  • 6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同济大学
  • 1篇濮阳市人民医...

作者

  • 8篇聂志余
  • 7篇靳令经
  • 4篇陈玉辉
  • 2篇管强
  • 2篇封亮
  • 2篇李艳成
  • 2篇舒豪
  • 1篇张桂运
  • 1篇郭艳
  • 1篇郭艳
  • 1篇周艳雯
  • 1篇管强
  • 1篇李云霞
  • 1篇何育生
  • 1篇刘远洪
  • 1篇潘有贵
  • 1篇韩洪杰
  • 1篇王戈鹰
  • 1篇戴亚辉

传媒

  • 3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奥扎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确诊为ACI并使用阿司匹林作为基线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奥扎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n=582,联用奥扎格雷组)与单用阿司匹林组(n=415)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用药组及单用阿司匹林组均未出现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用药相关的出血性不良反应,联用奥扎格雷组共25例(4.30%),单用阿司匹林组共22例(5.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抗血小板药物相关的肝功能损害,联用奥扎格雷组为10例(1.72%),单用阿司匹林组为1例(0.2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CI并未增加出血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但可能增加对肝功能的损害。
陈玉辉靳令经管强聂志余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奥扎格雷联合用药安全性
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升压治疗对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升压治疗对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24h内收缩压(SBP)在120~140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升压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3例,升压治疗组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巴胺升压治疗,将入院时的SBP上升约20mmHg,维持3d。于入院时和入院后2周采用NIHSS评分,发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和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NIHSS减少16%以上视为升压治疗有效;mRS≤2分定义为功能恢复良好,BI〉75定义为日常生活能力良好。结果 入院2周时升压治疗组有效率为83.7%,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2.8%(P〈0.05)。发病6个月升压治疗组mRS≤2分和BI〉75者分别占75.0%和82.5%,均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1.2%和63.2%(P〈0.01)。结论 短期升压治疗可能会改善SBP在120~140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聂志余陈玉辉李艳成封亮靳令经
关键词:脑梗死升压治疗预后
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31例进展型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5.1±1.7)分,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2分者3例,mRS 3、4、5、6分者分别为8、16、1和3例。发病后1周内有23例出现血压偏低。首次MRI显示,皮质下型伴皮质后型WI 16例、皮质下型WI 6例、皮质后型伴皮质前型WI 5例、皮质后型WI 3例、皮质前型1例。第2次MRI检查与第1次MRI间隔平均3.8 d,20例演变为大面积脑梗死,7例为W1灶扩大,另4例发展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结论进展型W1主要发生在≥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期预后不良,多由皮质下型WI发展为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低血压可能是发生进展型WI的最主要原因。
聂志余靳令经刘远洪陈玉辉李云霞郭艳管强
关键词:颅内动脉疾病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急性多发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方法】纳入急性多发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63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将患者分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组(AMBI)以及急性单发脑梗死组(ASBI),按改良TOAST分型标准对其进行病因分类。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分别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将其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对可能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结果】AM—BI组与ASBI组相比,饮酒史、高脂血症及下肢血管斑块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脂血症为AMBI组独立危险因素。在病因学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MBI组内各年龄段的比较中,中青年饮酒、吸烟较多见(P〈0.05),老年人群以心脏疾病多见(P〈0.05)。【结论】高脂血症及性别(男性)是急性多发性后循环脑梗死AMBI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青年急性多发性后循环脑梗死AMBI患者以吸烟及饮酒史较常见,而心脏疾病更多见于老年及高龄后循环AMBI患者。
周艳雯戴亚辉靳令经聂志余
关键词:急性病
高收缩压水平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升压治疗对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升压治疗对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在140~160 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br〉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选择2011年l月至2014年11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病48 h内SBP在140~160 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64例,分为升压治疗组29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升压治疗组除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常规治疗外加用多巴胺升压治疗,使SBP较入院时血压上升约20 mmHg,维持3天。于入院时和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价,NIHSS减少46%以上视为升压治疗显效;mRS≤2分为预后良好。〈br〉 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入院2周时升压治疗组显效率为27.6%,与常规治疗组的28.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30)。发病6个月升压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为65.5%,高于常规治疗组的48.6%,但差异无显著性(P=0.174)。 结论升压治疗对SBP在140~160 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无明显疗效。
聂志余陈玉辉李艳成封亮潘有贵管强郭艳舒豪靳令经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升压治疗预后
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究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患者急性期血压与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对入选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记录入院后前3 d血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危险因素及辅助检查结果。出院3个月时随访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作为预后评价。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脑分水岭梗死患者110例,完成随访106例。收缩压以间距10 mm Hg分组后分析显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急性期收缩压与预后呈U型曲线关系。收缩压最适水平在150∽160 mm Hg。在调整其他预后相关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当收缩压〈150 mm Hg时,收缩压每降低10 mm Hg,预后不良的危险率增加73.3%[比值比(odds ratio,OR)1.7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3∽2.799,P=0.024];当收缩压≥160 mm Hg时,收缩压与预后无明显相关。结论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血压偏低提示预后不良,收缩压150∽160 mm Hg可能为最适血压。
舒豪聂志余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血压预后
血压波动对脑梗死后脑灌注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主要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与自动调节受损、脑小血管病变可导致脑血管反应性受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速度、脑血流量与血压的相关性,脑梗死侧大脑半球脑灌注降低、低血压对脑主要动脉狭窄者可导致狭窄远端脑组织局部低灌注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脑梗死后血压的变化对脑血流速度、脑血流量的影响。给临床医生提出一个思考问题,在脑梗死的急性期把血压控制在多少才是最合适的水平,对惠者的功能恢复最有益。
聂志余靳令经
关键词:脑梗死血压灌流
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出血类型与侧枝循环模式的关系初探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出血类型与侧枝循环模式的关系。方法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4月经DSA检查确诊的35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头颅CT检查将颅内出血分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类型,其涉及的侧枝循环模式分为:第Ⅰ型前组:扩张的眼动脉分支筛前、后动脉及镰前动脉穿过颅底供应额叶皮质;第Ⅰ型后组:大脑后动脉皮层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第Ⅱ型:由扩张和延长的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 A)和/或开放的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 A)→大脑后动脉→胼周后动脉和脉络膜后动脉→大脑前、中动脉深穿支;第Ⅲ型前组:脑膜中动脉和颞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代偿;第Ⅲ型后组:枕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代偿。分别使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和交叉列联表比较三种出血类型组间和组内侧枝循环模式构成比的差异。结果该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存在2种或2种以上模式的侧枝循环占90.7%,不同出血部位组间侧枝循环代偿模式构成比有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70,P=0.011),即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各亚组侧枝循环的优势模式分别为第Ⅲ型前组、第Ⅱ型和第I型前组。结论第Ⅲ型前组、第Ⅱ型和第I型前组侧支循环模式分别可能是导致成人出血型烟雾病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血原因之一。
王戈鹰张桂运潘友贵韩洪杰何育生靳令经聂志余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侧支循环脑血管造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