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5110314)

作品数:10 被引量:173H指数:5
相关作者:虞左明何剑波刘明亮董春颖高玉蓉更多>>
相关机构: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千岛湖
  • 2篇亚热带
  • 2篇植物
  • 2篇水库
  • 2篇湖沉积物
  • 2篇浮游植物
  • 2篇沉积物
  • 1篇氮磷
  • 1篇毒效
  • 1篇毒效应
  • 1篇雄性
  • 1篇叶绿素A
  • 1篇有色溶解有机...
  • 1篇跃层
  • 1篇藻类
  • 1篇植物特征
  • 1篇溶解氧
  • 1篇溶解有机质
  • 1篇释放通量
  • 1篇水体

机构

  • 7篇杭州市环境保...
  • 4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杭州市环境监...

作者

  • 7篇虞左明
  • 6篇何剑波
  • 5篇刘明亮
  • 3篇董春颖
  • 3篇高玉蓉
  • 2篇刘静静
  • 2篇孙培德
  • 2篇殷燕
  • 1篇宋英琦
  • 1篇沈旭
  • 1篇盛海燕
  • 1篇韩轶才
  • 1篇姚佳玫
  • 1篇吴春金
  • 1篇吴洁
  • 1篇鲁佳妮
  • 1篇王明珠
  • 1篇谷雨
  • 1篇卢向明

传媒

  • 3篇湖泊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千岛湖湖泊区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研究被引量:60
2013年
千岛湖是典型的亚热带人工深水水库.为了解水库的物理特征,于2011年对水库温度、溶解氧(DO)、pH值、浊度、有效光合作用辐照强度(PAR)和叶绿素a的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水库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水库表层水温在10.4~32.7℃,在4~12月间出现水体分层现象,在夏季形成明显分层,是典型的亚热带单混合水体.水温分层结构对DO、pH值、浊度、PAR和叶绿素a的垂直剖面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水体溶解氧出现显著的分层现象,且温跃层内DO浓度较低,冬季底层溶解氧出现暂时周期性缺氧;浊度在温跃层内达到最大值,其表层大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叶绿素a含量表层含量较高,且温跃层以下水深维持较低水平,这说明水体分层对水库水质的变化起重要作用.此外,水体光合作用最强处在5~10 m左右,此深度适合藻类生长,这为分析千岛湖水体蓝藻暴发取样和分析提供了依据.
董春颖虞左明吴志旭吴春金
关键词:亚热带季节性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热力学状况及热力分层研究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2012年1 12月在新安江水库(千岛湖)6个点位的每月一次的水温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周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库水温逐月变化、季节变化、垂直分布及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探讨了温跃层特征量(温跃层深度、厚度、强度)与表层水温、水体透明度的关系.新安江水库表层和中层水温与气温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又以表层水温线性关系最好,而下层水温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下层水温受气温的影响很小,全年处于相对恒温状态.水库表层和中层水温逐月变化明显,呈现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中层水温最高值出现的季节较表层水温明显后延,下层水温没有明显的逐月变化和季节变化.水温垂直分布显示,4个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温跃层和温度分层现象,其中水深最深的大坝前水温分层最明显.小金山、三潭岛和大坝前3个典型点位从春季的4月份到冬季的2月份温跃层深度由1.61±0.47 m逐渐增加至39.37±5.35 m,而温跃层厚度和强度则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温跃层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增强稳定减弱消失的周期变化.温跃层深度与水体透明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表层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并基于透明度和表层水温建立温跃层深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刘明亮吴志旭何剑波沈旭高玉蓉虞左明
关键词:温跃层深度热力分层
新安江水库有色溶解有机质的时空分布被引量:1
2013年
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对新安江水库表层水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利用XRX-620快速多参数水质剖面仪测定和统计分析得到新安江水库表层水CDOM浓度在4个样点上的月变化,结果显示表层水CDOM浓度在春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夏初表层水CDOM浓度为全年最低,上游至下游浓度逐渐降低。CDOM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无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新安江水库表层水CDOM的主要来源是陆源。
谷雨吴志旭刘明亮何剑波高玉蓉虞左明
关键词:有色溶解有机质叶绿素A
亚热带河流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研究——以分水江水库为例
2012年
为了解亚热带河流型水库——分水江水库蓄水后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其进行了20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分水江水库总氮浓度较高,平均值大于2mg/L,氮污染严重,磷污染较轻,水质总体评价较差,为劣Ⅴ水体。分水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硅藻、隐藻和绿藻为主,密度为0.7×104~168310×104个/L,以富营养种类为主。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春季以直链藻(Melosira)、实球藻(Pandorina)、盘星藻(Pediastrum)为优势类群;夏季以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Anabaena)、脆杆藻(Fragilaria)为优势类群;秋冬季以小环藻(Cyclotella)、针杆藻(Synedra)、蓝隐藻(Chroomonas)为主。分水江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叶绿素a与降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水文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间接说明分水江水库受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浮游植物密度和叶绿素a与水体理化因子也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别是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均与浮游植物呈显著正相关。
盛海燕吴洁韩轶才何剑波姚佳玫虞左明
关键词:分水江水库浮游植物
低剂量全氟辛酸对雄性黑斑蛙生殖毒效应及机理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针对新型环境有机污染物全氟辛酸(PFOA)对两栖动物的毒效应问题,以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低剂量PFOA暴露对雄性黑斑蛙生殖毒效应及机理.结果表明,在0.001~1mg.L-1低剂量体外暴露20d条件下,PFOA能够显著诱导黑斑蛙精子发生畸形,相对于对照组,精子畸形率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发现,除0.001mg.L-1诱导组外,0.01、0.1和1mg.L-1暴露组的血清雄性激素睾酮和雌性激素雌二醇含量分别显著降低(p<0.01,F=288.7)和上升(p<0.01,F=289.0),说明PFOA作用下黑斑蛙体内性激素水平受到改变.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与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的两个基因P450芳香化酶和类固醇激素合成因子(SF-1)均增强表达(0.001mg.L-1诱导组,p<0.05;0.01、0.1和1mg.L-1暴露组,p<0.01,F=140.8).全氟辛酸对两栖类动物的雄性生殖毒效应机理主要是通过介导与性激素分泌相关的两个重要基因P450芳香化酶和类固醇激素合成因子,使其表达上调,从而一方面抑制睾酮的产生,另一方面促进性激素雌二醇的分泌.在0.001mg.L-1的体外暴露剂量下,PFOA就能够明显诱导黑斑蛙精子产生畸形毒性及增强P450芳香化酶和SF-1基因的表达(p<0.05),因此,为保护两栖动物种群,在制订PFOA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时应当考虑其下限不能低于0.001mg.L-1.
卢向明陈萍萍
关键词:全氟辛酸睾酮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湖泊区夏季热分层期间垂向理化及浮游植物特征被引量:47
2012年
2010年7月对亚热带特大型水库——新安江水库湖泊区水体的垂向物理、化学参数以及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观测研究,并应用Water-PAM对水体浮游植物垂向光合作用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该水库湖泊区在水下10~20 m处形成明显的温跃层,垂向pH值、溶解氧及浊度的变化同叶绿素a浓度呈现高度一致;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占绝对优势,水体表层以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主,表层以下其它各层均以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为绝对优势种,垂向分布表现为5~10 m区间为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温跃层以下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下降,水温分层可能是决定浮游植物垂向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浮游植物最大光合效率从表层向下层逐步降低,实际光合效率最大值出现在垂向10 m区域.
吴志旭刘明亮兰佳何剑波虞左明
关键词:浮游植物垂向分布
夏季新安江水库(千岛湖)颗粒物吸收光谱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对2013年夏季新安江水库(千岛湖)53个站点悬浮颗粒物的吸收光谱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总颗粒物吸收系数ap(λ)、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ad(λ)和浮游藻类光谱吸收系数aph(λ)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颗粒物吸收除西北河流区上游段外,其他各站点均呈现出明显的浮游藻类吸收特性,反映新安江水库总颗粒物中浮游藻类贡献较高.全库ap(440)在0.068 ~0.629 m-1之间变化,西北河流区总颗粒物吸收系数显著大于其他水域,而湖泊区与西南河流区则显著小于其他水域.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光谱随着波长增加大致呈现出指数函数衰减的规律,其光谱斜率Sd均值为8.52±1.62μm-1,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但整体偏低,与新安江水库无机颗粒物含量低有关.ad (440)与浮游藻类色素浓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表明夏季新安江水库非藻类颗粒物可能主要来源于浮游藻类降解.浮游藻类的光谱吸收在440和675 nm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aph(440)和aph(675)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与浮游藻类色素浓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而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相关性较弱.
殷燕刘明亮王明珠何剑波高玉蓉虞左明
关键词:浮游藻类吸收光谱
西湖北里湖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其与间隙水磷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杭州西湖是典型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经过环湖截污等工程措施,影响西湖的外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治理,但西湖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在外污染源得到控制后,富含营养盐的沉积物成为西湖水质改善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研究西湖北里湖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和丰度、间隙水磷含量垂向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沉积物磷形态与间隙水磷含量的相关性,探讨内源磷对西湖北里湖营养盐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北里湖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较低,不同磷形态及其含量在垂向上呈现一定的波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间隙水总可溶性磷(TDP)和PO34-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变化不明显,但其含量总体在垂向上都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因此,沉积物磷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一定的贡献。
鲁佳妮董春颖刘静静孙培德
关键词:沉积物间隙水
杭州西湖北里湖沉积物氮磷内源静态释放的季节变化及通量估算被引量:18
2012年
通过采集北里湖不同季节的柱状芯样,在实验室静态模拟沉积物氨氮(NH+4-N)和可溶解性磷酸盐(PO34--P)的释放,同时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及PO34--P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间隙水NH+4-N随深度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PO34--P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氮、磷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均存在浓度梯度,表明存在自间隙水向上覆水扩散的趋势。沉积物NH+4-N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释放速率分别为0.074 mg·m-·2d-1、0.340 mg·m-·2d-1、0.087 mg·m-·2d-1、0.0004 mg·m-·2d-1,PO34--P的释放速率则分别为0.340 mg·m-·2d-1、0.518 mg.m-2.d-1、0.094 mg·m-·2d-1、-0.037 mg·m-·2d-1。不同采样点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差异性,释放速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根据静态模拟出的不同季节下内源氮、磷释放速率计算,全湖内源氮、磷营养盐的贡献分别为0.0037、0.0057 t/a。该研究可为北里湖富营养化及内源污染的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刘静静董春颖宋英琦孙培德
关键词:沉积物内源释放释放通量
千岛湖溶解氧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2
2014年
基于2011-2012年1-12月千岛湖6个站点的溶解氧浓度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千岛湖溶解氧的垂直分布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水体溶解氧动态分布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溶解氧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垂向差异以及季节差异.冬季,平均溶解氧值较高,除大坝前站点,其余各站点溶解氧无显著垂向差异;夏季,溶解氧垂向差异显著大于春秋两季.水深较深的小金山、三潭岛和大坝前站点其夏季溶解氧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分别达到11.59、12.52和10.96 mg·L^-1.千岛湖表层溶解氧最大值出现在春季,而最小值出现在秋季.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与水温、pH、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水温与溶解氧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温度热力分层是影响溶解氧在夏季垂直分布的关键因素.春夏季,pH、叶绿素a浓度与溶解氧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有关.
殷燕吴志旭刘明亮何剑波虞左明
关键词:千岛湖溶解氧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