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416904)

作品数:69 被引量:1,156H指数:18
相关作者:阮宏华关庆伟葛之葳张光灿方升佐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9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2篇土壤
  • 33篇人工林
  • 24篇杨树
  • 20篇杨树人工林
  • 17篇微生物
  • 13篇土壤微生物
  • 11篇物量
  • 9篇氮沉降
  • 9篇土壤动物
  • 8篇苏北沿海
  • 8篇群落
  • 8篇间伐
  • 7篇有机碳
  • 6篇苏北沿海地区
  • 6篇酶活性
  • 6篇间伐强度
  • 5篇微生物量
  • 4篇养分
  • 4篇生物炭
  • 4篇水分

机构

  • 53篇南京林业大学
  • 12篇山东农业大学
  • 4篇国家林业局
  • 3篇丽水学院
  • 3篇山东省林业科...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3篇江苏省林业局
  • 2篇江苏农林职业...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皖西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临沂大学
  • 1篇加州大学
  • 1篇江苏省邮电规...
  • 1篇河北省林业科...
  • 1篇江苏省农业机...

作者

  • 22篇阮宏华
  • 11篇关庆伟
  • 9篇葛之葳
  • 8篇张光灿
  • 8篇方升佐
  • 7篇田野
  • 7篇于水强
  • 7篇李瑞霞
  • 7篇徐钰
  • 7篇许凯
  • 6篇王国兵
  • 5篇云挺
  • 5篇郝俊鹏
  • 5篇闵建刚
  • 4篇薛联凤
  • 4篇张淑勇
  • 4篇王东
  • 4篇王意锟
  • 4篇裴斌
  • 4篇张雅坤

传媒

  • 27篇南京林业大学...
  • 7篇生态学报
  • 7篇生态学杂志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林业科技开发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Journa...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数据采集与处...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5篇2018
  • 5篇2017
  • 13篇2016
  • 15篇2015
  • 12篇2014
  • 12篇2013
  • 7篇2012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5年
土壤中氮沉降增加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现象之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挑战。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微生物活性、功能基因与底物利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综合来看,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真菌生物量以及真菌与细菌生物量比值下降;2外生菌根真菌子实体生产力和外生菌根丰度下降,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改变;3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改变,但氮沉降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和对腐生真菌的影响结果存在较大争议;4细菌群落结构组成改变,贫营养细菌丰度下降,富营养细菌丰度上升;5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某些功能基因丰度下降,对复杂有机碳、氮的代谢能力下降。同时,相关研究报道表明:氮沉降可以直接或通过降低土壤p H,增加微生物的碳限制,改变底物的数量和质量等途径间接对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赵超彭赛阮宏华张雅坤
关键词:氮沉降土壤微生物
不同演替阶段栎树混交林群落稳定性被引量:24
2013年
稳定性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指标,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为进一步验证火山岩山地森林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本文以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侧柏栎树混交林、栎树混交林和栎树黄连木混交林3种典型森林群落为对象,选取演替现状、物种多样性、Gordon稳定性值、群落结构4项指标10个因子作为构建评价模型的参数,通过函数隶属值方法评价了江苏盱眙火山岩山地典型森林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的进行,稳定性不断增强,与传统的演替理论一致,即演替是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2)3种群落总体的丰富度指数和Whittaker生境多样性指数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即栎树混交林>黄连木栎树混交林>侧柏栎树混交林;3)多样性最高的是栎树混交林,而稳定性最高的是侧柏栎树混交林,多样性并不能完全代表稳定性;4)由于侧柏栎树混交林密度过大,需要进行适当抚育,促进其正向演替。
马洪婧李瑞霞袁发银史珑燕关庆伟
关键词:混交林演替群落多样性群落稳定性
土壤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32
2013年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采用盆栽控水试验,通过测定3年生沙棘苗木在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的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等光合生理生化指标,探讨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在土壤干旱逐渐加重过程中的变化过程、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在38.9%—70.5%范围内,随干旱胁迫加重,沙棘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明显下降,而气孔限制值(Ls)显著上升,即P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造成的;当RWC<38.9%时,干旱胁迫继续加剧,Pn和Ls都降低,而Ci显著上升,即Pn下降的主要原因已经转变为非气孔因素的限制。(2)土壤适度水分胁迫能够提高沙棘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维持沙棘Pn和WUE处于较高水平的RWC范围为58.6%—82.9%和48.3%—70.5%。(3)土壤干旱加重过程中,沙棘的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qP)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初始荧光(Fo)显著升高,非光化学猝灭(NPQ)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RWC在38.9%—70.5%的范围内,热耗散是沙棘重要光保护机制;RWC<38.9%时,PSⅡ受到损伤,电子传递受阻。(4)土壤干旱加重过程中,沙棘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表现出逐级递增趋势;土壤干旱程度在RWC为48.3%—70.5%时,对沙棘叶片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有诱导作用;而土壤干旱到严重胁迫(RWC<38.9%)时,沙棘叶片的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细胞膜遭到破坏。土壤干旱程度在RWC为48.3%—70.5%时,沙棘叶片可以通过热耗散和酶活性调节协同作用,稳定光合机构的正常功能,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而干旱到严重胁迫(RWC<38.9%)时,PSⅡ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是光合作用发生非气孔限制的主要原因。在�
裴斌张光灿张淑勇吴芹徐志强徐萍
关键词:沙棘干旱胁迫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
间伐对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素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以南京长江滩地6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计了5种间伐处理(对照、30%、40%、50%强度的下层伐和50%强度的机械伐),分析了不同间伐处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无机氮、土壤水溶性有机氮(DON)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影响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处理对土壤无机氮素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且50%强度的下层伐和机械伐处理下三者的含量较高,其含量随季节的动态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变化;不同间伐处理下的3个层次中土壤有效氮素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0~5 cm土层的有效氮素含量明显较高;土壤有效氮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仅SMBN与DON、土壤硝态氮呈正相关关系。
囤兴建曲宏辉田野方升佐徐锡增
关键词:间伐强度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氮长江滩地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0
2013年
以南京溧水林场25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对象,对6年前实施了弱度(25%)、中度(45%)、强度(65%)间伐的各处理样地土壤酶活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间伐对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不同间伐强度对土壤酶的提升效果不同。弱度间伐在10月和12月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提升效果最明显,在12月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效果最明显,其余以中度间伐的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对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而言,中度间伐可提高林地土壤酶活性,促进马尾松对林地养分的利用。
郝俊鹏凌宁李瑞霞王东闵建刚彭婷婷刘娜关庆伟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间伐土壤酶活性
杉木人工林不同根序的一级根形态差异及其对间伐的响应被引量:3
2014年
以江苏南京溧水林场实施了4种间伐强度(CK(不间伐)、弱度间伐(LIT,比例30%)、中度间伐(MIT,比例50%)、强度间伐(HIT,比例70%))的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根序上一级根直径、根长和比根长的差异及间伐(6年)对其生长的影响。将一级根按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4类:Ar(2级根上的一级根)、Br(3级根上的一级根)、Cr(4级根上的一级根)、Dr(5级根上的一级根)。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不同根序上一级根数量和根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直径和比根长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一级根着生根序的增加,一级根数量极显著减小(p〈0.01),所占总根数比例从大到小为Ar(79%)〉Br(13%)〉Cr(6%)〉Dr(2%);Dr类根的根长显著大于其余3类根的根长(p〈0.05)。与对照相比,间伐仅对Br类根的直径及Dr类根的直径和根长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Br类根的直径在LIT和HIT中显著减小;Dr类根的直径在MIT中显著增大,而根长却在LIT中显著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0~10 cm)林下非目的树种活细根生物量、土壤亚表层(≥10~20 cm)全氮分别与Br类、Dr类根的直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表层(0~10 cm)的全氮则与Dr类根的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王东李瑞霞陈信力关庆伟
关键词:间伐强度杉木人工林
不同类型红松林土壤基础肥力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通过实地调查与对比试验,对红松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林3种林分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分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在0—15cm土层中达到最高值。其中红松天然林最高,依次为红松人工混交林和红松人工纯林。3种林分中钾素含量比较丰富,全磷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土壤pH值下降缓慢。红松人工纯林土壤有酸化趋势,pH值在5.08~5.37。因此,红松人工纯林应及时进行更新,以防止土壤环境的恶化。
谷思玉汪睿谷邵臣赵京考张淑勇
关键词:红松林全量养分速效养分有机质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探讨间伐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以南京溧水林场25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林为对象,对6a前实施了弱度(25%)、中度(45%)、强度(65%)间伐的各处理样地土壤脲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显著影响,中度间伐在5月和7月显著提升0强度间伐>弱度间伐,在5、7月份前者与后两者差异性显著(P<0.05);12月份的土壤脲酶活性则表现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前者与后两者的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4种处理样地土壤脲酶活性平均值在5月达到最高,12月最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相关性不显著。
郝俊鹏李瑞霞王东闵建刚彭婷婷刘娜关庆伟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间伐土壤脲酶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
林窗尺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微生物活性是影响土壤碳循环等地下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因素。以徐州市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侧柏林为对照(CK),设置半径分别为4、8、12m的3种尺度近圆形林窗,从林窗边缘(D1)到距林缘4m(D2)及8m处林下(D3)水平梯度上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林窗样地土壤MBC总体降低,MBN含量显著下降(P<0.05),MBC/MBN显著上升(P<0.05)。在3种尺度林窗中,MBC在大林窗偏小,MBN在小林窗偏小;MBC/MBN总体上随林窗尺度增大而减小。2)与CK相比,大中林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小林窗变化不大。从D1到D3点,小林窗的AWCD先降后升,中林窗呈上升趋势,大林窗则相反。而且林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主要利用聚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中林窗样点对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类小分子碳源的利用最低。3)林窗总体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其中多样性(H')、丰富度(S)和均匀度(E)3个指数在各点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小林窗和CK的优势度指数(D_s)显著大于(P<0.05)大林窗。侧柏林人工林窗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尺度和位置梯度效应,林窗有望促进侧柏林土壤碳固持和大分子物质降解,提高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综合而言,中尺度林窗对侧柏林生态功能的发挥较为有利。
管云云叶钰倩钟远标费菲陈斌关庆伟
关键词:林窗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侧柏人工林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47
2018年
生物炭是生物质原料限氧热解制备的高度芳香化和富含碳元素的黑色固体物质。生物炭所具有的独特的性质使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已成为当前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生物炭的性质受原料和热解温度的影响。生物炭性质和土壤环境条件的差异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炭改良土壤的效果。因此,必须根据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选择合适的生物炭施加方案,以期得到较好的土壤改良效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炭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生物炭改变土壤性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阐述了生物炭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生物炭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唐行灿陈金林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改良理化性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