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2042)
- 作品数:8 被引量:63H指数:6
- 相关作者:孙自永余绍文周爱国徐恒力马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额济纳盆地1977-2005年景观格局演化及其生态学机制被引量:6
- 2008年
- 基于1977、1993、2001和2005年四期Landsat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分析了近30年来额济纳盆地景观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1)乔木林的结构不合理和回复力较低导致其始终处于退化之中,对黑河输水量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和延迟效应;(2)灌木物种生态型的多样性较高,使得灌木林对水分变动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在快速退化后保持相对稳定;(3)草本植物对水分变动的响应十分敏感,草地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受黑河输水量影响最为显著;(4)沙地总面积持续增加,单个沙丘的规模增大,与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但强度持续增大的趋势相一致;(5)水域和干湖盆的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波动特点,主要受黑河向盆地内的输水量与输水方式控制。
- 孙自永徐恒力
- 关键词:额济纳盆地
- 黑河中游临泽地区沙丘植物水分来源的D、^(18)O同位素示踪被引量:11
- 2011年
- 基于2008年7月份降雨、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茎干水的D、18 O同位素观测结果,分析了黑河中游临泽地区沙丘顶、底部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来源,确定了红柳、花棒、梭梭等沙丘植物的吸水层位及其对降雨和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发现:①土壤水δ(D)、δ(18 O)剖面总体呈指数形式,局部受降雨事件入渗过程影响,土壤剖面的上界面受连续蒸发和降雨入渗作用,下界面接受潜水的连续补给;②地表至20~30cm深度内的土壤水由最近的降雨补给,其下至130cm深度内的土壤水由此前1~2周的降雨事件叠加补给,130~150cm深度以下的土壤水主要由潜水补给,偶尔混有前期较大降雨事件的入渗补给;③除沙丘底部的花棒利用较浅层次(120~180cm深度)的土壤水外,其他物种都利用≥185cm深度的土壤水,表明研究点的沙丘植物主要依赖更为稳定的潜水水源,偶尔利用入渗深度较大的降雨。
- 周辰昕孙自永余绍文
- 关键词:干旱区
- 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基于1977、1993、2001和2005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资料,选用面积、斑块数量、斑块平均大小、斑块面积标准差和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对额济纳盆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乔木林面积持续减少,表现为绿洲外部及边缘的小斑块大量消失;灌木林在早期以斑块的萎缩和破碎化为主,随后因建群种演替为旱生生态型而趋于稳定,2001年后部分小斑块消失;草地在1977~1993年以小斑块的消失为主,1993~2001年以斑块的破碎化为主,2001年后斑块的团聚性增强,草地扩张;戈壁在1977~2001年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增大,2001年后受草地恢复和巴丹吉林沙漠入侵的影响,总面积和斑块数量减少;沙地在研究期间持续扩张,1977~1993年表现为向植被的分散入侵,1993~2001年斑块的扩张和新小斑块的形成同步进行,2001年后以斑块的扩展和相互连通为主,团聚性增强。黑河输水量的变化是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生态输水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扼制,但仍需采取措施提高输水的生态效果。
- 孙自永徐恒力马瑞
- 关键词:景观指数额济纳盆地
- 罗布泊北部地区凝结水对地下水补给作用的模拟被引量:6
- 2011年
- 在含盐量较高的罗布泊北部凹地,采用称重法进行了凝结水的野外监测。利用凝结水的观测资料,基于HYDRUS_1D软件,建立了一维饱和-非饱和模型来模拟预测凝结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试筒质量多为减少,仅有3个时段试筒质量增加,表明在这3个时段有凝结水生成;凝结水对包气带的补给量占包气带水分总收入的50.4%,是包气带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并起到抑制深层土壤水蒸发的作用;模拟期间包气带水分均衡结果为负,推断是前期降雨入渗形成的土壤水为蒸发排泄提供了额外的水源;凝结水的生成深度较浅、生成强度较弱、持续性差,无法形成连续的补给,因而无法入渗补给地下水。
- 余绍文孙自永周爱国龚绪龙
- 关键词:凝结水
- 干旱区植物水分来源的D、^(18)O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被引量:20
- 2009年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是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子,对植物水源的研究有助于指导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在水分被根系吸收和从根系向叶片输送的过程中,其δ(D)、δ(18O)值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水中天然δ(D)、δ(18O)值的分析为确定植物的水分来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只要各潜在水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差异,就可通过植物体内水的δ(D)、δ(18O)值和各潜在水源δ(D)、δ(18O)值的对比,定量确定植物对这些水源的吸收情况。但是,由于各潜在水源的不确定性和蒸发富集等因素的影响,该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另外,隐性降水是干旱环境下植物的重要水源,但目前尚未开展隐性降水对植物补给作用的定量评价。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定量评价干旱区植物隐性水源将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 边俊景孙自永周爱国余绍文
- 关键词:干旱区植物水分稳定同位素
- 黑河中游河岸带柽柳水分来源的^(18)O同位素示踪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运用18O稳定同位素,示踪了黑河中游河岸柽柳林2009年6月与8月两个时期的水分来源,分析了其水分利用模式。结果表明:柽柳茎干水两期的δ18O值分别为-8.32‰、-10.41‰,具有明显的差异,6月柽柳主要利用40~60cm土壤水分,而在8月则主要利用60cm以下深层土壤水或地下水;两个时期柽柳的水分初始来源均主要为地下水,不直接利用当地夏季降雨与河水,河岸柽柳之所以形成这种水分利用策略,与研究区气候干旱且存在强烈的河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 龙翔孙自永周爱国余绍文曹弘
- 关键词:柽柳河岸带黑河中游
- 基于CSR模型的我国湿地退化地学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基于成因—状态—结果(CSR)模型,构建了适合我国湿地退化监测和评价的地学指标体系,即由成因指标、状态指标、结果指标组成,选取水文与水文地质、污染物排放、湿地资源开发和地质灾害作为湿地退化成因指标,选取湿地景观、生物、水文、水质和土壤作为湿地退化的状态指标,选取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产量和净化功能作为湿地退化结果指标,每类指标又分为类别指标、次级指标和三级指标3个层次;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对科学评价湿地环境变化和完善湿地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 刘德良孙自永周海玲杨丽余绍文
- 关键词:湿地退化
- 基于遥感和GIS的桑干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被引量:6
- 2008年
- 以桑干河流域Landsat 5 TM和DEM为数据源,依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的多因素综合法,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坡度3个因子,对桑干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评价,发现桑干河流域平均侵蚀模数约为1655t/km2.a,总体上属轻度侵蚀,但侵蚀强度较高的斑块破碎化程度高,不利于集中治理,土壤侵蚀的防治有一定难度。
- 余绍文孙自永马瑞
- 关键词:土壤侵蚀遥感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