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9J1004)

作品数:1 被引量:9H指数:1
相关作者:陈峰乔曼吴德沛田竑孙爱宁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培养
  • 1篇异种蛋白
  • 1篇胎牛血清
  • 1篇培养基培养
  • 1篇脐带
  • 1篇脐带间充质干...
  • 1篇无血清
  • 1篇无血清培养
  • 1篇无血清培养基
  • 1篇细胞
  • 1篇间充质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干细胞
  • 1篇充质干细胞

机构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篇杨婷
  • 1篇乔淑敏
  • 1篇薛胜利
  • 1篇陈广华
  • 1篇刘慧文
  • 1篇陈志哲
  • 1篇孙爱宁
  • 1篇田竑
  • 1篇吴德沛
  • 1篇乔曼
  • 1篇陈峰

传媒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无血清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比较无血清及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生物学特性,寻求无血清的UC—MSC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脐带小块。分别采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基和含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UC—MSC。比较两种方法培养的早期UC-MSC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增殖分化潜能、核型及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结果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26(18—39)μm,含血清完全培养基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35(20—61)μm。早期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时连续传代可倍增(5.2±0.2)倍,而采用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培养时传代可倍增(3.5±0.1)倍,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传代倍增数明显高于含胎牛血清的培养体系的传代倍增数(P〈0.05)。UC—MSC表达CD29、CD44、CD90、CD73、CD105、HLA—ABC抗原,不表达CIM5及CD34等造血细胞抗原。无血清培养的UC—MSC按MSC:T细胞比例为1:100、1:10及1:5共培养的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计数(CPM)值分别为(4.57±0.14)×10^4、(2.04±0.16)×10^4和(0.42±0.04)×10^4,含胎牛血清制备的UC—MSC共培养对应的CPM值分别为(5.29±0.18)×10^4、(2.55±0.15)×10^4和(0.52±0.03)×10^4,无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较含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与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相比无血清培养的人UC—MSC细胞直径小、早期传代增殖潜能增加、无异种蛋白。无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
杨婷陈广华薛胜利乔曼刘慧文田竑乔淑敏陈峰陈志哲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胎牛血清无血清培养基异种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