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75138)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徐法强曹亮韩玉岩陈铁锌郑志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淄博职业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电子能
  • 2篇同步辐射光电...
  • 2篇光电
  • 2篇光电子
  • 1篇电沉积
  • 1篇电子能谱
  • 1篇电子态
  • 1篇阳极氧化铝
  • 1篇失重
  • 1篇铁相
  • 1篇气相沉积
  • 1篇热分析
  • 1篇热重
  • 1篇热重分析
  • 1篇物理气相沉积
  • 1篇线阵列
  • 1篇纳米
  • 1篇纳米线
  • 1篇纳米线阵列
  • 1篇价带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淄博职业学院

作者

  • 6篇徐法强
  • 4篇韩玉岩
  • 4篇陈铁锌
  • 4篇曹亮
  • 2篇万力
  • 2篇郑志远
  • 2篇张文华
  • 2篇李宗木
  • 2篇刘凌云
  • 1篇张旺
  • 1篇成英之
  • 1篇郭盼盼
  • 1篇王立武
  • 1篇冯金勇
  • 1篇薛莉
  • 1篇千坤
  • 1篇孙秀玉
  • 1篇王国栋
  • 1篇黄伟新

传媒

  • 3篇物理学报
  • 2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Chines...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Fe/ZnO(0001)体系界面相互作用中薄膜厚度效应的光电子能谱研究
2011年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SRPE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系统研究了室温下Fe/ZnO界面形成过程中Fe薄膜与氧结尾的ZnO(0001)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初始沉积的Fe明显被表面氧氧化为Fe2+离子,在Fe覆盖度为0—3nm的范围内,分别观察到与界面电荷传输、化学反应以及薄膜磁性相关的三个有意义的临界厚度,这一结果将有助于基于Fe/ZnO界面的相关器件的设计和研发.
张旺徐法强王国栋张文华李宗木王立武陈铁锌
关键词: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
Detection of Fe 3d electronic states in the valence band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doped ZnO film
2013年
Fe-doped ZnO film has been grown by laser molecular beam epitaxy(L-MBE)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ll of which reveal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film.No secondary phase was detected.Resonant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RPES) with photon energies around the Fe 2p-3d absorption edge i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in the valence band.A strong resonant effect at a photon energy of 710 eV is observed.Fe3+ is the only valence state of Fe ions in the film and the Fe 3d electronic states are concentrated at binding energies of about 3.8 eV and 7 eV~8 eV.There are no electronic states related to Fe near the Fermi level.Magnetic measurements reveal a typical superparamagnetic property at room temperature.The absence of electronic states related to Fe near the Fermi level and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film,with few defects,provide little support to ferromagnetism.
陈铁锌曹亮张旺韩玉岩郑志远徐法强奎热西钱海杰王嘉鸥
关键词:电子态FE磁学性质铁相价带
MBE法生长ZnO纳米线阵列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被引量:7
2012年
在氧等离子体辅助的MBE系统中,以1 nm厚的Au薄膜为催化剂,基于气液固(VLS)机制实现了低温ZnO纳米线阵列在Si(111)衬底表面的生长.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可以观察到,ZnO纳米线阵列垂直生长在衬底上,直径为20~30 nm.X射线衍射(XRD)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结果表明:ZnO纳米线为六方纤锌矿结构,具有沿c轴方向的择优取向.光致发光(PL)谱显示在380 nm附近有强烈ZnO本征发射峰,475~650 nm可见光区域有较强的缺陷导致的发射峰.
郑志远陈铁锌曹亮韩玉岩徐法强
关键词:ZNO纳米线分子束外延VLS
AAO模板受热失重及发光机理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深入理解草酸溶液中制备的阳极氧化铝(AAO)模板受热失重以及草酸根对模板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程序升温脱附与质谱联用(TPD-MS)、热重分析(TGA)、差热分析(DTA)以及光致发光(PL)等技术对AAO模板进行了系统研究.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402.2℃时,发生H2O、CO以及CO2分子的脱附以及掺杂草酸的分解,其中H2O的脱附为失重的主要原因;在402.2-866.7℃范围内,主要是草酸盐分解放出CO和CO2引起失重,CO为主要产物;碳酸盐以及残余的草酸盐的剧烈分解发生在866.7~1022.9℃范围内,主要放出CO2,并且引起大量失重.由热重结果及脱附产物中CO的摩尔比得到草酸根残余量随处理温度的变化趋势.最后,对模板PL强度、草酸根含量以及氧空位缺陷(F+)浓度三者随处理温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关联,对AAO模板发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韩玉岩曹亮徐法强千坤黄伟新
关键词:阳极氧化铝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光致发光
FePc与TiO_2(110)及C_(60)界面电子结构研究
2012年
基于C_(60)受体和有机分子给体的太阳能电池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热点,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子能谱(SRUPS)技术研究了酞菁铁(FePc)与TiO_2(110)及C_(60)的界面电子结构,以及FePc与C_(60)分子混合薄膜的电子结构.SRUPS价带谱显示,FePc沉积在化学计量比与还原态两种不同的TiO_2(110)表面时,FePc分子的HOMO能级均随FePc厚度的变化发生了移动,而在化学计量比的TiO_2(110)表面位移较大,同时发生界面能带弯曲,说明存在从有机层向衬底的电子转移.在FePc/C_(60)和C_(60)/FePc界面形成过程中,FePc与C_(60)分子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位移大小基本相同.由界面能级排列发现,在FePc与C_(60)的混合薄膜中,FePc分子的HOMO与C_(60)分子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差较大,这有利于提高器件开路电压,改善器件性能.
万力曹亮张文华韩玉岩陈铁锌刘凌云郭盼盼冯金勇徐法强
电沉积铁族薄膜的磁性圆二色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GaAs(100)单晶表面电沉积了铁族金属单质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Fe族金属薄膜的晶粒较小,薄膜平整度较高。通过X射线衍射(XRD)谱分析了Fe,Co,Ni在GaAs(100)晶面上的外延生长.使用磁光克尔效应装置研究了Fe族金属薄膜的宏观磁性,用同步辐射圆偏振软X射线测量了铁族单质磁性薄膜的吸收谱,获得了X射线磁性圆二色谱,并通过加和定则计算了磁性薄膜中Fe族金属原子的轨道磁距和自旋磁矩.
孙秀玉李宗木徐法强成英之薛莉
关键词:电沉积磁性薄膜磁矩
苝四甲酸二酐有机单晶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形成机理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分子束外延(MBE)系统中,利用物理气相沉积(PVD)的方法在阳极氧化铝(AAO)模板上制备了有机染料分子苝四甲酸二酐(PTCDA)的不同纳米结构;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以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当衬底温度(T_s)为330℃时得到的是纳米丝、针、带以及棒;T_s为280℃,230℃,180℃时得到的主要是纳米棒,并且纳米棒的长度随T_s的降低而变短;T_s为50℃时只能得到连续的PTCDA薄膜.HRTEM以及SAED结果证实了纳米针与棒为单晶.依据SEM结果,提出纳米结构的生成主要受T_s以及衬底表面曲率的影响.
韩玉岩曹亮徐法强陈铁锌郑志远万力刘凌云
关键词:物理气相沉积
Angular dependent NEXAFS study of the molecular orientation of PTCDA multilayers on Au (111) surface被引量:1
2011年
The molecular orientation of perylene-3,4,9,10-tetracarboxylic acid dianhydride (PTCDA) multilayers adsorbed on Au (111) surface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angular dependent O K-edge near edge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NEXAFS) spectroscopy. The significant angular dependence of important resonant structures (π* and σ*) reveals that PTCDA molecules adopt an ordered geometry on the substrate surface. The average tilt angle of the PTCDA molecular planes is 27°±10° from the Au (111) surface.
CAO LiangZHANG WenHuaHAN YuYanCHEN TieXinZHENG ZhiYuanWAN LiXU FaQiangIBRAHIM KurashQIAN HaiJieWANG JiaOu
关键词:PTCDANEXAFS分子取向AU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