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880101)

作品数:10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母小勇谢冉张兄武刘红肖建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合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教育
  • 3篇人学
  • 3篇课程
  • 2篇大学教师
  • 2篇大学文化
  • 2篇学校课程
  • 2篇人学视野
  • 2篇文化
  • 2篇教师
  • 2篇高等学校课程
  • 1篇大学创新
  • 1篇大学教师专业...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师生
  • 1篇大学文化创新
  • 1篇新教
  • 1篇新教育
  • 1篇选修
  • 1篇选修课
  • 1篇学生课程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 1篇合肥学院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上海电力学院

作者

  • 6篇母小勇
  • 4篇谢冉
  • 1篇肖建
  • 1篇韦剑剑
  • 1篇刘红
  • 1篇张兄武
  • 1篇曹金元
  • 1篇杨志卿

传媒

  • 3篇教师教育研究
  • 1篇教育研究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高等理科教育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复旦教育论坛
  • 1篇高校教育管理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人学视野下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被引量:8
2014年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人才的基本特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独特的人生体验、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从人的本真状态揭示了人的"自我超越"的本质和实现创新的可能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自主学习并实现自我超越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大学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进行创新教育。
张兄武母小勇肖建
关键词:创新教育
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人学基础被引量:4
2012年
建立在认识论或政治论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哲学主导了现行高等教育活动,阻碍了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马克思实践生存论哲学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哲学的重要人学基础。在实践生存论哲学视野中,高等教育本质是人类再生产及人类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师生幸福而快乐的共在交往方式与意义"领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和教师自我"筹划"与"超越"个体生命,实现社会角色的成长和发展,从而保证社会和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母小勇韦剑剑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实践生存论大学生大学教师
如何以学术为业: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问题被引量:8
2015年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工具理性盛行的背景下,大学教师"学术成果"的数量和教学工作量往往跟其生计与职称挂上了钩,"学术"异化为仅仅满足谋生需要的活动,偏离了原初的学术之道。大学教师要以学术为业,就要坚守学术之道,履行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学术职责。以学术为业蕴含着为神圣的责任和义务而奉献并实现自我学术生命价值的内容。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树立潜心学术活动、遵循学术范式、恪守学术伦理的学术态度,不断完善与提升教学技能,谙熟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理性分析人类社会需要,通过学术应用转化活动来增加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动力,承担起对学术和社会的神圣责任,完成教师的自我超越。为了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教师以学术为业,大学需要在文化、制度和组织环境三个方面提供系统支持。
刘红母小勇
关键词:大学教师
人学视野中的高等学校课程被引量:1
2011年
现代认识论背景中的高等学校课程过分强调"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既不能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也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基于人学的认识论对现代认识论的批判,肯定了实现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走向"学生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倡导还大学生课程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独特的个体。
曹金元母小勇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现代认识论人学
我国高校“潮课”的价值取向及教育困境被引量:1
2014年
我国高校设置的一些面目新潮的选修课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有人赞同,有人担心。从选修课的演变历程看,其价值旨趣在于人的综合化、个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但是,我国高校选修课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价值的偏离。因此,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课程理念,重视课程设置的民主化和规范化,强调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反思性,构建本土化的选修课程模式是我国高校走出价值偏离的现实出路。
谢冉
关键词:高校选修课课程设置
回到通识教育的原点被引量:8
2012年
"人"的培养是通识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对"人是什么"的追问是通识教育不变的主题。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是"文化的存在",人创造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创造。因此,我国的通识教育应该回到"文化的存在"这一原点,即尊重人的主体性,同时强调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能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人。
谢冉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等学校课程:走向“学生课程”被引量:3
2013年
"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都是"预期的"、"未完成的课程"。只有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它才成为"完成的课程"。当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文化视界、科学与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等。
母小勇谢冉
大学的“扬弃”:回到“人”及其发展被引量:4
2017年
大学因师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师生的生存与发展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在大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大学及其师生的各种异化不可避免。由于不断提升本质力量的诉求,大学师生必须主动摆脱困境与异化,通过扬弃实现自我超越。大学为了克服异化,实现回到"人"及其发展,也总是在演进过程中不断自身扬弃:在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中,大学批判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实现了第一次重要的自身扬弃;现代大学不断批判科学主义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技术理性取向的教师评价制度,正在进行又一次重要的自身扬弃。
母小勇杨志卿
关键词:大学师生异化扬弃
意义建构视野中的大学文化创新与知识探究被引量:1
2017年
文化的开放性与知识的个人性,决定了交往实践是基于意义建构的文化创新或知识探究的路径。大学能够不断完成文化创新或知识探究,关键在于大学具有思想的包容性与自由性的"特权",在于大学多学科共在的交往实践的氛围。大学师生需要回到充满生机和情感的"生活世界",摆脱"常人"的文化视界,实现关于世界和人自身的意义建构;大学应该倡导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大学师生之间、学科组织之间和专业组织之间的交往实践、合作交流是基于意义建构的文化创新或知识探究的基本途径。
母小勇
关键词:文化创新知识探究交往实践
走向浪漫主义的西方大学文化
2012年
起源于德国的浪漫主义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浪漫主义反对启蒙运动对真理和单一模式的唯一追求,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意志,世界上并不存在事物的固定不变的结构和一个必须适应的模式。浪漫主义的这种核心观点同样影响了西方大学文化的当代走向。近代的英国纽曼模式和现代的德国洪堡模式均体现了启蒙运动的主要特征,当代的美国克尔模式则通过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反对大学的结构化和模式化,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在后浪漫主义的当代大学文化中,对理想人和大学本身的界定是大学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大学只有和社会进行永恒的对话,才能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
谢冉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化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