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2240)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景向红蒋瑾晋志高张璐张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南加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穴位
  • 1篇蛋白
  • 1篇电活动
  • 1篇电针
  • 1篇用穴
  • 1篇针刺
  • 1篇针刺麻醉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电活动
  • 1篇四白
  • 1篇四白穴
  • 1篇体表
  • 1篇连接蛋白
  • 1篇麻醉
  • 1篇内关
  • 1篇内关穴
  • 1篇孤束核
  • 1篇合谷穴
  • 1篇缝隙连接蛋白
  • 1篇缝隙连接蛋白...

机构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南加州大学

作者

  • 2篇张璐
  • 2篇景向红
  • 2篇晋志高
  • 2篇蒋瑾
  • 1篇张建梁
  • 1篇逯波
  • 1篇蔡红
  • 1篇陈淑莉
  • 1篇李继伟
  • 1篇刘爱红
  • 1篇张静

传媒

  • 3篇针刺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针刺麻醉行甲状腺手术常用穴位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针麻行甲状腺手术常用穴位扶突穴、合谷穴及内关穴的感觉传入及其与甲状腺感觉传入在颈脊神经节的汇聚与整合,揭示针麻行甲状腺手术的形态学基础。方法:①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合谷穴、内关穴、扶突穴和甲状腺4组(每组6只),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上述穴区及甲状腺内,观察穴位和甲状腺的感觉传入。②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甲状腺-扶突穴组、合谷-甲状腺组、内关-甲状腺组(每组6只),分别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双苯甲亚胺(Bb)注入上述3个穴位和甲状腺,观察穴位和甲状腺的传入感觉在脊神经节的汇聚及神经节细胞的分支投射。③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组(每组12只),手针针刺以上穴位及"足三里"和非穴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穴区局部缝隙连接蛋白43(Cx 43)表达。结果:①HRP结果显示,3个穴位与甲状腺的感觉传入在C 3-C 5脊髓节段存在汇聚与重叠。②扶突穴注入PI、甲状腺注入Bb,合谷穴注入PI、甲状腺注入Bb,内关穴注入PI、甲状腺注入Bb后,3组出现的单标记神经元分布的部位部分不同,但均在C 3-C 6的脊神经节观察到双标记神经元。③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不同穴位针刺组Cx 43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穴位处Cx 43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穴位处(P<0.05);非穴位处针刺后Cx 43表达的变化与非针刺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突穴、合谷穴、内关穴及甲状腺的传入投射在颈脊神经节存在汇聚与分支投射,为针麻行甲状腺手术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同时也证实穴位针刺可以调节穴位局部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以影响局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张静景向红晋志高
关键词:穴位缝隙连接蛋白CX43扶突穴内关穴合谷穴
锦鲤鱼体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的观察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锦鲤鱼体表感受器与中医经络、穴位的相关性。方法:(1)将体长(4.0±0.4)cm的锦鲤鱼6条放入30μmol/L DiA水溶液中2 h,然后经2%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 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2)将体长(8.1±0.6)cm的锦鲤鱼6条放入30μmol/L Di A水溶液中7 d,然后经2%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 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结果:(1)在显微镜下荧光标记物(体表感受器)呈亮圆点状,若干标记物聚集成簇,有规律地分布于体表各个部位。标记物在眼周围呈放射状,且沿鳃盖前后缘有线性分布;在躯体部,标记物沿身体长轴呈线性排列,共约14条。(2)长时间DiA浸染的锦鲤在荧光镜下还可辨清与感受器相连的神经纤维走向。结论:锦鲤鱼体表感受器的簇状分布及线性排列类似于中医的穴位与经络,其神经纤维趋向头侧并向体干侧线管前端汇聚,在体表形成一个以神经纵行走行为主的感觉系统,与经络的纵向传导相似,对经络研究有借鉴意义。
李继伟晋志高张璐蒋瑾
电针“合谷”和“四白”穴对大鼠孤束核胃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四白”穴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内的汇聚。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首先寻找到孤束核内对胃扩张敏感的神经元,然后分别电针刺激“合谷”穴和“四白”穴,观察其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278个有自发放电的孤束核神经元,以10 s为时间段,统计处理胃扩张前后各2 min的神经元放电数目,频率改变超出25%确定为胃扩张反应神经元,132个神经元被确定为胃扩张反应(敏感)神经元,146个没有明显反应。对132个胃扩张反应神经元做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70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被胃扩张刺激兴奋(70/132);62个神经元被胃扩张刺激抑制(62/132),其中36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被完全抑制。与胃扩张前(14.05±8.52 spikes/min)相比,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34.84±22.68 spikes/min)极为显著;抑制性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也非常明显(由18.21±9.29 spikes/min变为7.30±6.20 spikes/min)。在132个胃扩张敏感神经元中,对电针“四白”穴和“合谷”穴均起反应的神经元有41个(41/132,占30.2%)。结论:电针“合谷”穴和“四白”穴和胃扩张可兴奋或抑制同一孤束核神经元的电活动,表明“合谷”穴和“四白”穴区的传入信息可汇聚到同一孤束核神经元上,提示孤束核很可能是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中枢机制之一,从而为经络理论中的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的特定联系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张建梁蔡红逯波蒋瑾张璐刘爱红
关键词:孤束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