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XMZ068)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光映炯杨杰宏光映霞毛志睿田里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昆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旅游
  • 2篇社会
  • 2篇文化
  • 2篇旅游场
  • 2篇旅游场域
  • 1篇东巴文化
  • 1篇洞经音乐
  • 1篇移动性
  • 1篇仪式
  • 1篇音乐
  • 1篇影音
  • 1篇游人
  • 1篇语境
  • 1篇中国旅游
  • 1篇人类学
  • 1篇社会交流
  • 1篇社会文化效应
  • 1篇生境
  • 1篇图文
  • 1篇权力

机构

  • 6篇云南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昆明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6篇光映炯
  • 3篇杨杰宏
  • 2篇光映霞
  • 1篇黄静华
  • 1篇田里
  • 1篇毛志睿
  • 1篇和继全

传媒

  • 2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贵州民族学院...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艺...
  • 1篇西南边疆民族...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国旅游人类学的构建、困惑与应对——《旅游人类学教程》之后被引量:1
2013年
在发展中国文化语境中"中国学派"人类学的趋向下,旅游人类学也在加速其本土化的进程,但学科的发展需要构建一套成形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也需应对诸多困惑与挑战。
光映炯
关键词:本土化移动性
“非遗”语境下民族文献整理的路经思考及实践被引量:2
2013年
对口头传统的民间文学化弊病的反思,促进了从"民间文学"到"口头传统"的研究范式的转换。但因对学术界理论成果的社会转换及实践的不足,在政府主导的"非遗"运动中,仍存在着"再度格式化"问题。影像、录音、图片、民族志文本与口头传统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操作方法,强调演述语境、文本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从而为民族口头传统文献的整理开辟了新的路径。
杨杰宏
关键词:口头传统
旅游场域中文化权力的生成与表达被引量:10
2013年
旅游是一种意义的实践。旅游场域的各行动者围绕着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资本进行转换、支配与控制,以获得各自所需的文化权力,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文化的权力生成主要有三种策略:区别异己争夺大众、争夺资本获得霸权性和符号再生产追逐利益化。而策略的实施需要通过贯穿于旅游市场中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的文化商品化与符号资本再生产的方式获得社会的认同,主要通过景观的生产与空间消费等途径得以实现,并形成了围绕景观、影像与形象的由内至外的符号生产体系。文化的权力生成与表达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着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的转换,因此对旅游场域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光映炯毛志睿
关键词:旅游场域文化权力符号资本景观
旅游展演·行为实践·社会交流——以丽江玉水寨“东巴法会”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以"祭丁巴什罗"仪式等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法会"已成为一种现代社会交流与旅游展演活动,并主要通过旅游舞台的建构、音声的展演、体化及行动实践三个层面来表达与展现东巴文化的认同与现代身份的转换、东道主与游客之间的社会交往,同时在增进社会交流中获得所需资本和利益转换并稳固特定的社会秩序。而"旅游展演"则在旅游场景中建构起一套"音声—行为—交流"舞台化呈现的活态机制,不仅透视出旅游社会生活的结构,也凸显出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方式。
光映炯黄静华光映霞
关键词:仪式社会交流
丽江洞经音乐研究现状刍析被引量:1
2016年
丽江洞经音乐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是历史研究、艺术本体研究、多元学科的多层面研究三个方面。丽江洞经音乐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基本上以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调查为主,客观上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调查资料;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元学科视野下对丽江洞经音乐的源流、艺术形态及其所反映出来社会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研究,丽江洞经音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深层拓展的新时期。
杨杰宏
关键词:洞经音乐纳西古乐
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的互动与发展路径——以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本研究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例,通过对三个案例点的实地调查分析说明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互动关系,基于旅游开发的不同程度及旅游展演的类型差异所产生的活态保护效应也不同,而且其互动差异主要与旅游场域的特殊社会结构、社会群体和发展趋势有关。同时,"生境—空间—仪式—物—人"的保护机制构建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的活态性,而过度地进行旅游展演或强调其作用都极易导致文化商业化,良性的互动可维护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现代民族文化的和谐共赢发展并产生积极的社会示范效应。
田里光映炯
关键词:活态保护良性互动旅游场域
认识“旅游展演”:基于“行为——文化——场域”的阐释路径被引量:14
2017年
"旅游展演"是旅游人类学中新近产生的一种理论视域。通过对旅游展演多维视野的研究现状及梳理提炼出"行为—文化—场域"三层立体的阐释路径。基于此,旅游展演是旅游目的地通过特定的时空舞台为游客观察、观赏和体验"异文化"而建构、实施的一种展演实践。其本质既是一种审美行为,也是一种记忆、体验和交流的社会文化行为,体现出人与地、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等多维关系的互动。旅游展演是旅游场域的外化和具体化,展演时空的建构反映出多元资本形式与权力关系之间的内在博弈过程,展演实践的影响则最终体现为从正、负两种向度形成了复杂、深远的多重社会文化效应。
光映炯
关键词:社会文化效应
“东巴进城”:旅游情境中传承人境遇调查及思考被引量:2
2013年
传统文化传承人进入城镇的旅游文化展演舞台,由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课题。"祭司进城"后带来的传统文化展演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真实与完整性造成了损害;另一方面,"祭司进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途径,这一新生文化现象的实质是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发展,也是新时期的传统再造,其间蕴含着巨大的传统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
杨杰宏
关键词:祭司传承人
滇川交界处俄亚大村的文化生境及其演变被引量:4
2013年
从滇川交界处俄亚大村的田野调查出发,在生态学的视野下分析不同区域纳西东巴文化之间的关联与交流,并探究俄亚纳西族的文化生境现状及演变趋势。经调查,四川木里县俄亚大村的自然生境较为封闭,其社会生境与云南的丽江、香格里拉白地有着很强的时空积累和关联。拥有独特文化生境的俄亚与丽江、白地在"大时空"尺度上形成了以东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景观分布。而交通道路特别是"客栈"的出现预示了俄亚文化生境的演变趋势,尤其是丽江旅游场域的扩散效应对俄亚大村产生了很大的趋向性。在"纳西"东巴文化生态系统中,俄亚处于生境的边缘区域,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应发挥其边缘效应以促进整个纳西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及旅游开发。
光映炯和继全光映霞
关键词:东巴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