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SN200812B)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赵敏李荣张国忠吴传伟祝小祥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临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玉米
  • 3篇玉米粗缩病
  • 3篇灰飞虱
  • 3篇飞虱
  • 3篇粗缩病
  • 2篇防效
  • 2篇抽样技术
  • 1篇蚜虫
  • 1篇玉米田
  • 1篇浙西北
  • 1篇杀虫
  • 1篇杀虫剂
  • 1篇侵染
  • 1篇侵染循环
  • 1篇小麦
  • 1篇小麦蚜虫
  • 1篇校正防效
  • 1篇麦蚜
  • 1篇抗病
  • 1篇抗病毒剂

机构

  • 4篇浙江省桐庐县...
  • 1篇浙江省临安市...
  • 1篇杭州市植物保...
  • 1篇台州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赵敏
  • 3篇吴传伟
  • 3篇张国忠
  • 3篇李荣
  • 1篇王会福
  • 1篇祝小祥
  • 1篇余山红

传媒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生物灾害科学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玉米粗缩病危害动态及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的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提高对玉米粗缩病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对浙西北桐庐地区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发病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年际消长与发病规律,年际间粗缩病株发病率与灰飞虱种群年诱虫量呈正相关,回归式为y=0.860605+0.071623x(R=0.9636**)。年际内夏玉米粗缩病5月底6月上旬为初病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病情较快增长期,7月中旬达发病高峰。夏玉米发病株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在株发病率较高或较低时,聚集程度下降,或为均匀分布。根据夏玉米粗缩病病株以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特征,田间抽样调查以单行或双行直线平行跳跃法等较宜。理论抽样模型为n=(1.96)2/D2(1.02728/m+0.10287),序贯抽样模型为Tn=1.02728/(D2-0.10287/n)。
赵敏杨廉伟王华弟李荣吴传伟张国忠祝小祥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发病动态抽样技术
浙西北玉米粗缩病及介体灰飞虱发生为害动态与防控对策探讨
通过对桐庐县2000~2010年3~11月灰飞虱种群灯下诱虫量监测资料,以及近几年玉米田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和粗缩病发病动态与分布为害、主栽品种不同播期发病试验及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田灰飞虱盛发期为15~20d,发生...
赵敏王华弟李荣吴传伟张国忠何丽娟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灰飞虱防控对策
文献传递
杀虫剂及抗病毒剂对玉米灰飞虱与粗缩病的防效被引量:1
2011年
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田灰飞虱成虫始盛期施药,防治效果强弱依次为吡蚜酮>毒死蜱>吡虫啉;持效期长短依次为吡蚜酮>毒死蜱>吡虫啉。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75、93.75、112.5 g.hm-2和48%毒死蜱乳油720 mL.hm-2最高时防效分别达64.8%、78.8%、78.8%和57.5%。同时在灰飞虱成虫始盛期、粗缩病初病期,选择抗病毒剂与有效杀虫剂混用,对玉米粗缩病也起到较好的防效。2%宁南霉素水剂4、6、8mL.hm-2、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30 g.hm-2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93.75 g.hm-2混用,药后30 d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分别达70.2%、74.2%、81.1%、70.2%。
赵敏王华弟李荣吴传伟张国忠王国迪
关键词:灰飞虱玉米粗缩病杀虫剂抗病毒剂防效
灰飞虱在玉米田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2012年
为了提高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玉米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玉米田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某种环境因素(如气候、生育期、长势等)所引起的;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灰飞虱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敏王华弟杨廉伟李荣吴传伟张国忠洪美萍
关键词:玉米灰飞虱抽样技术
220g/L氯氰·毒死蜱EC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及应用技术初探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寻求防治小麦蚜虫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进行了氯氰·毒死蜱EC防治小麦蚜虫试验,结果表明,220 g/L氯氰·毒死蜱EC对小麦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药效随用药量增加而上升,其中药后3 d、7 d 220 g/L氯氰·毒死蜱EC 50 mL/667m2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2.4%、90.8%,与40%毒死蜱EC 100 mL/667m2效果相仿,并极显著优于10%氯氰菊酯EC 50 mL/667m2的防效(P<1%),药后14 d 220 g/L氯氰·毒死蜱EC 50 mL/667m2的校正防效达88.9%,极显著优于40%毒死蜱EC 100 mL/667m2、10%氯氰菊酯EC 50 mL/667m2(P<1%)。220 g/L氯氰·毒死蜱EC50 mL/667m2速效性较高、持效期较长、安全性较好,因此可以在生产上加以推广与应用。
王永才王会福余山红
关键词:小麦蚜虫校正防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