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K36B06)

作品数:17 被引量:158H指数:6
相关作者:孙秀兰程池王洪新张银志吴世嘉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汉中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曲霉
  • 3篇毒素
  • 2篇毒素B1
  • 2篇新鲜度
  • 2篇中黄
  • 2篇食品
  • 2篇微生物
  • 2篇鲜度
  • 2篇菌株
  • 2篇抗体
  • 2篇化学发光
  • 2篇黄曲霉
  • 2篇酱油
  • 2篇黑曲霉
  • 2篇发酵
  • 2篇杆菌
  • 2篇标准菌株
  • 1篇地衣
  • 1篇地衣芽孢杆菌
  • 1篇电致化学发光

机构

  • 12篇江南大学
  • 5篇中国食品发酵...
  • 3篇汉中市产品质...
  • 2篇无锡市疾病预...
  • 1篇张家港出入境...
  • 1篇江苏省苏微微...

作者

  • 8篇孙秀兰
  • 5篇程池
  • 4篇张银志
  • 4篇王洪新
  • 3篇徐丹
  • 3篇赵婷
  • 3篇李辉
  • 3篇吴世嘉
  • 2篇姚粟
  • 2篇钮伟民
  • 2篇晏丽
  • 2篇孙婷婷
  • 2篇朱瑜
  • 1篇杨振东
  • 1篇刘波
  • 1篇张娟
  • 1篇段诺
  • 1篇王淼
  • 1篇陶冠军
  • 1篇宁炜

传媒

  • 5篇食品与生物技...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乳品工业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10篇2010
  • 2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LSA用于双歧杆菌快速鉴定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对16S rRNA,hsp60,rpoB,atpD,tuf基因部分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综述多位点序列分析技术(MLSA)用于双歧杆菌快速鉴定的研究进展。
赵婷程池
关键词:MLSA双歧杆菌基因
电致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肉的新鲜度被引量:3
2010年
肉类的变质过程中伴随着硫化物和氨气的产生。基于电致化学发光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MWNTs/PVA/铱配合物修饰电极,此电极对无机氨有很好的响应,实验中以MWNTs/PVA/铱配合物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为对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进行循环伏安-电致化学发光扫描,扫描范围为0.2-1.8V,扫描速率为100 mv/s,线性范围为1.8×10-7~1.0×10-9mol/L,检出限为1.2×10-13mol/L。实验表明,ECL响应值与肉的腐败程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该法可用于肉品新鲜度的监控。
钮伟民孙秀兰张银志李在均宋启军李芳周磊
关键词:氨气
16S rRNA二级结构分析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综述了16S rRNA二级结构图形分析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并采用该方法比较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模式株16S rRNA可变区二级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细菌相近种间的区分。
赵婷李辉程池
关键词:RRNA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
酿造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调查与风险评估被引量:4
2010年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在原料及酱油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为了解我国酿造酱油中AFB1的污染现状,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我国203个酱油样品中的AFB1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了我国不同省份酿造酱油中的AFB1含量的总体状况,为建立我国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应急对策与预警体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孙婷婷徐丹晏丽孙秀兰李群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酿造酱油酶联免疫法
脱氧雪腐镰刀烯醇(呕吐毒素)酶标抗原的合成及免疫抗体的制备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琥珀酸酐法合成了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琥珀酸酐衍生物(3-HS-DON),并用DCC法将该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得到的结合物(DON-HS-BSA)作为免疫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效价为1∶10000的特异性抗脱氧雪腐镰刀烯醇(DON)的抗体。同时,用EDC法将3-HS-DON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偶联得到酶标抗原(DON-HS-HRP)。通过圆二色光谱(CD)看到偶联后蛋白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酶活稍有下降;用分光光度法测得酶标抗原酶活损失<5%,偶联物中DON与HRP的结合比为5.29。说明:该酶偶联物及制备的抗体可作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或免疫传感器法测试脱氧雪腐镰刀烯醇时所需的酶标抗原及抗体。
金萍孙秀兰张银志
关键词:抗体
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同时测定白酒中6种微量甜味剂的方法研究被引量:38
2010年
为了检测白酒中6种甜味剂(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建立了一种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新方法。样品预处理后,通过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2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ESI负离子模式下检测,一次进样分析仅需10 min。以优化后的条件进行测定,6种甜味剂线性范围均在0.05-5.0 mg/L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4 5。得到安赛蜜检出限为0.05 mg/L、糖精钠、甜蜜素、纽甜检出限为0.01 mg/L、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检出限为0.1 mg/L。加标水平为0.5 mg/L和1.0 mg/L时,回收率在86.48%-116.9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22%-3.90%。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速、可达到同时检测6种甜味剂的目的。
吴世嘉王洪新陶冠军
关键词:甜味剂白酒
标准菌株CMCC(F)98003的多相复核鉴定
2010年
采用形态学观察、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ITSrDNA序列分析、ITS区特殊位点碱基分析、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药典》(CHP)中指定使用的培养基质控参考菌株CMCC(F)98003进行了多相复核鉴定。结果表明:CMCC(F)98003为黑曲霉,与CHP收载的科学名称是一致的。鉴于黑曲霉与巴西曲霉虽然较为接近,但已成为两个不同的种,其形态学、系统发育学和代谢产物等特性均存在一定差异,《中国药典》是否需要更换新的丝状真菌代表菌株,以保持与国际上其他药典的一致性值得研究。
姚粟李辉程池
关键词:黑曲霉
发酵乳中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分离及鉴定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蒙牛冠益乳酸奶中选择性分离得到2种乳酸菌,表型特征检测初步确定目标菌株BB-12,该菌株符合双歧杆菌属特征描述。通过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atpD基因序列分析,多相鉴定表明:菌株BB-12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atpD基因序列比16S rDNA序列在动物双歧杆菌亚种水平鉴定上有更好的分辨率。
赵婷韩辉刘波李辉程池
关键词:BIOLOG
乳酸菌对微囊藻毒素的清除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BBE09-18)、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 BBE09-29)以及干酪乳杆菌(L.casei Zhang)对藻毒素的清除能力以及影响乳酸菌清除藻毒素的主要因素,以期为进一步解析乳酸菌清除藻毒素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去除食品体系中的藻毒素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研究乳酸菌细胞的不同生理状态(活细胞与死细胞)对藻毒素清除能力的影响,考察菌浓差异、起始藻毒素浓度差异、葡萄糖的供给等对乳酸菌清除藻毒素效能的影响。【结果】3株实验乳酸菌均具有清除藻毒素的能力,其中,L.casei Zhang的藻毒素清除能力最强,当藻毒素初始浓度为150μg/L时,24h后残留藻毒素浓度为85.5μg/L,清除率可达43%。此外,研究还发现乳酸菌活细胞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热失活后的死细胞。添加外源物质葡萄糖能显著提高实验菌株清除藻毒素的效率,在初始浓度为1800μg/L的藻毒素溶液中,当添加5%(w/v)葡萄糖后,L.casei Zhang经24h可清除92%的藻毒素。【结论】3株乳酸菌均具有藻毒素清除能力;同时,菌体浓度以及菌体自身的生理状态对藻毒素的清除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乳酸菌对藻毒素的清除可能与菌体的代谢活性相关。
王松张娟王淼堵国成陈坚
关键词:乳杆菌食品安全
标准菌株ATCC 16404的分类学进展及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作为丝孢类真菌的代表菌株,标准菌株ATCC 16404被列入包括《美国药典》在内的各类标准中。2008年,Jan Houseknecht等人通过表型结合基因型的多相鉴定技术,确认该菌株为巴西曲霉(Aspergillus brasiliensis)。2010年新版《美国药典》和世界微生物菌种数据中心(WDCM)编制的《培养基相关参考菌株目录》采纳了该菌株新的分类学描述。这一变化会导致各国对标准中涉及的黑曲霉标准菌株重新进行分类学鉴定,并对内部相关的SOP进行修改。文中详细介绍了该菌株的历史、基本特征、在标准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新的多相分类鉴定研究进展。
姚粟程池
关键词:标准菌株ATCC黑曲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