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CLS-B1002)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苗连营吴乐乐郑磊高建军吴礼宁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宪政
  • 3篇主义
  • 2篇中国特色社会...
  • 2篇社会主义
  • 2篇特色社会主义
  • 2篇宪政建设
  • 2篇辛亥革命
  • 2篇法律
  • 1篇第三条道路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认同
  • 1篇中国法
  • 1篇中国法律
  • 1篇中国法律体系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人权
  • 1篇社会主义法律
  • 1篇社会主义法律...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
  • 3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5篇苗连营
  • 3篇吴礼宁
  • 3篇吴乐乐
  • 1篇高建军
  • 1篇郑磊

传媒

  • 1篇河北法学
  • 1篇观察与思考
  • 1篇法学评论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河南省政法管...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中共郑州市委...
  • 1篇公民与法(综...
  • 1篇百年共和与中...

年份

  • 2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宪政建设的统合模式--超越“上/下”之争的第三条道路被引量:7
2011年
"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道路之争,始终是观察中国宪政建设的一条重要线索。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选择和基本路径。然而,过分强调政府主导所带来的选择性建设、阶段论思维、单向度动力源等逻辑不足,以及回应社会变迁的迟钝与被动,正在消解这一模式本身的实效性基础。同时,自下而上模式的兴起尚不能独立满足转型期宪政建设的动力需求。因此,我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跳出"上下"之争的窠臼,寻求建立在开放、反思的政府能动与尊重、吸纳社会首创之上的第三条道路——统合模式。
苗连营郑磊
关键词:宪政建设
论推动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民间力量
2011年
在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制度构建的过程中,民间力量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他们分别是农民知识分子、会党与革命领袖、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以及民间的精英阶层。他们一方面推动了法律思想的传播,并积极投身社会运动,在近代中国政治秩序变革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高建军
关键词:法律思想分权人权
公平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刍议
2011年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国家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为学生公平、公正的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现行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凸显应试性、忽视教育公平性等弊端也日渐显现。从宪法学视角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完善我国现行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建议:规范高等教育招生立法,树立与时俱进的立法观念;建立健全高等院校招生政策制定程序;健全高校招生政策制定的民主参与机制;加强高校招生政策制定程序中的制度保护。
吴乐乐
关键词:高等教育
祛魅与尊重:迈向多元族群社会和谐的宪政之维
2011年
民族主义是古老而现代的话题,族群冲突构筑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族群多元性却是现代国家的固有属性。非理性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导致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冲突的主要根源。现代宪政制度应当尊重、承认进而调适殊异族群的文化歧异性。现代多元族群国家应将族属认同与政治认同分离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理性原则。在宪政民主的法律体系和政治文化中,作为民主过程及其结晶的宪法可以为公民提供一种身份认同;同时,以政治认同与族属认同相分离为契机,结合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认同观进而形塑一种在不违背国家根本利益和制度的前提下自由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族群和谐状态。
吴乐乐
关键词:民族主义多元主义政治认同国家认同
传统“和谐”文化的宪政之殇——兼论当代“和谐”命题的宪政意义
2011年
和谐精神勾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和价值观念,并形塑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情趣。然而,就文明存在的实际形态而言,其在现实中并没有走得太远而更多的是停留在观念层面上。从宪政层面予以反思和省察,就会发现传统的和谐观念在多元主义、人文精神、制度构建等方面所存在的宪政之殇。如何消解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并对宪政文明与和谐社会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本质规定和价值取向作解构性的思考与探索,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宪政建设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苗连营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宪政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形成路径之反思被引量:2
2010年
我国宪法与基本法律之间的效力关系使得现行宪法制度的正当性只能依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也就是说,我国的宪法制度只是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宪法的根本法权威不能超越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权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政治制度的正当性是立足于"议会至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来自于"法律至上"的宪法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制度框架下,民主的价值要高于法治的价值,这也就决定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能忽视民意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一批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学者的比较积极的回应。本刊编辑部以"宪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总标题进行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本刊对于受邀专家的来稿,只要政治立场正确,符合通常的学术规范,不论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如何,均一律照登,所以,本专题所有观点均不代表本刊之立场。<正>随着"2010年"这一特定时刻的到来,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基本特征、主要内容进行着全方位的解读。本文的旨趣并不在于对于该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实样形态及其重大意义做现象学上的重复描述,也不在于对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建言献策,而在于通过考察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形成路径,反思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思路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各自的存在场域及其作用空间。
苗连营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言献策现象学
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2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作为一种正在构建成长中的宪政建设模式,其必然要在不断地试错与纠错中实现发展与完善。党的领导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始终不渝的前提与核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凝聚社会共识的动力之源,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根本保障。
吴乐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宪政建设
解释宪政:辛亥革命的制度论之辨
<正>一、引言中国宪政之路肇始于清末,起伏跌宕,迁延至今。辛亥革命堪称这一历史进程的转捩点。时隔百年,辛亥革命的功过是非早已消散于历史的云烟,但它留给后人的思考始终萦绕不去。尤其对于宪法学人而言,任谁都无法回避这段历史。...
苗连营吴礼宁
文献传递
论宪法与宪政的背离及互动
2010年
在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上,保障人权的目的使二者获得了一致性规定。不过宪法和宪政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背离和互动并存,有宪法无宪政以及有宪政无宪法的情形都有其历史原型。要开启宪法与宪政的互动之门,就必须强化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并使宪法成为真正的"法"。
吴礼宁
关键词:宪法宪政释宪
解释宪政:辛亥革命的制度论之辨
一、引言中国宪政之路肇始于清末,起伏跌宕,迁延至今。辛亥革命堪称这一历史进程的转捩点。时隔百年,辛亥革命的功过是非早已消散于历史的云烟,但它留给后人的思考始终萦绕不去。尤其对于宪法学人而言,任谁都无法回避这段历史。辛亥革...
苗连营吴礼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