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71067)

作品数:30 被引量:55H指数:3
相关作者:葛洪良吴琼王新庆卫国英陈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大学台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计量学院校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理学
  • 14篇一般工业技术
  • 6篇金属学及工艺
  • 5篇电气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3篇磁性能
  • 12篇纳米
  • 10篇磁性
  • 7篇电沉积
  • 5篇英文
  • 5篇水热
  • 5篇热法
  • 5篇合金
  • 4篇溶胶
  • 4篇水热法
  • 4篇纳米线
  • 4篇磁性薄膜
  • 4篇CO-PT
  • 3篇形貌
  • 3篇液体基底
  • 3篇铁氧体
  • 3篇凝胶法制备
  • 3篇
  • 3篇场发射
  • 2篇永磁

机构

  • 32篇中国计量学院
  • 4篇浙江大学
  • 3篇台州学院
  • 2篇山东大学
  • 2篇燕山大学

作者

  • 31篇葛洪良
  • 14篇吴琼
  • 12篇卫国英
  • 9篇王新庆
  • 6篇陈强
  • 6篇钟敏
  • 5篇张磊
  • 5篇崔玉建
  • 4篇周巧英
  • 4篇金红晓
  • 4篇王新燕
  • 4篇李良
  • 3篇张永炬
  • 3篇余森江
  • 2篇褚宁杰
  • 2篇余云丹
  • 2篇李正法
  • 2篇王春雷
  • 2篇张朋越
  • 2篇刘建华

传媒

  • 10篇稀有金属材料...
  • 3篇物理学报
  • 3篇电镀与涂饰
  • 2篇功能材料
  • 2篇压电与声光
  • 2篇中国计量学院...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磁性材料及器...
  • 1篇微纳电子技术
  • 1篇Journa...
  • 1篇Scienc...
  • 1篇材料导报(纳...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第六届中国功...
  • 1篇第十三次全国...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 13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碳管阵列场发射电流密度的理论数值优化被引量:2
2008年
以纳米碳管阵列为研究对象,利用镜像悬浮球模型及Fowler-Nordheim电流密度公式,对纳米碳管阵列的场发射电流密度进行计算,进而综合考虑场发射增强因子及场发射电流密度对纳米碳管阵列场发射性能进行定量优化.参考碳管阵列场发射电流密度最大值及场发射增强因子,表明当纳米碳管阵列间距为碳管高度十分之一时,纳米碳管阵列的场发射性能得到优化.与以前的理论估算结果相比,优化的阵列间距进一步减小.当纳米碳管间距过大,场发射增强因子增加,而场发射电流密度会在更大程度上减小;当纳米碳管密度较大时,场发射增强因子受到静电屏蔽的影响而急剧下降.
王新庆李良褚宁杰金红晓葛洪良
关键词:纳米碳管场发射电流密度
化学镀CoWP薄膜的制备及磁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CoWP磁性薄膜。研究了施镀时间对化学镀CoWP薄膜矫顽力和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SEM)、X射线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CoWP磁性薄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微结构及磁学性能。结果表明,化学镀CoWP薄膜主要为hop结构co相,晶粒大小为2~3μm;随着施镀时间的增加,CoWP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也随之增大,最高达到122emu/g;CoWP薄膜的矫顽力都在250Oe以下。通过计算Kelly-Hankel(δM)曲线,证实了CoWP磁性薄膜中存在交换耦合作用,产生了剩磁增强效应。
陈强王新庆葛洪良
关键词:XRDVSM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交换耦合
钡铁氧体纳米微粒的微结构与磁性能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法制备了钡铁氧体纳米粉体,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SEM)研究了钡铁氧体的微结构及形貌。结果显示制备的样品为单相磁铅石型结构钡铁氧体,晶粒尺寸在50nm左右。另外,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样品的室温及高温磁性能,结果表明钡铁氧体在室温时具有较高的矫顽力(μ0Hc=0.557T)和饱和磁化强度(Ms=64.34Am2/kg),纳米钡铁氧体的磁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居里温度约730K。最后,探讨了纳米钡铁氧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纳米钡铁氧体颗粒间不存在交换耦合作用,而是以长程静磁相互作用为主,这对于提高垂直磁记录材料的信噪比是非常有益的。
陈强王新庆吴琼葛洪良刘亚丕
关键词:微结构磁性能
溶胶凝胶法制备FexOy/SBA-15介孔分子筛及磁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SBA-15介孔分子筛具有较大的孔径及优异的水热稳定性,在其中掺杂其它材料可以保证掺杂材料良好的分散性,使晶粒尺寸在纳米量级,呈现新的性能。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及水热法在酸性的条件下两步直接合成SBA-15及FexOy/SBA-15介孔分子筛磁性材料,进而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制备的FexOy/SBA-15介孔分子筛的结构以及形貌进行分析、表征。另外,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煅烧温度对FexOy/SBA-15介孔分子筛材料的磁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FexOy/SBA-15介孔分子筛材料的矫顽力以及比饱和磁化强度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在煅烧温度为850℃时,达到最大值:Hc=31044A/m及σs=0.22A.m2.kg-1。
王新庆葛洪良金红晓李良卫国英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SBA-15介孔分子筛磁性能
硅油基底表面铁薄膜的生长机理及表面有序结构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直流溅射方法在液体基底(硅油)表面成功制备出金属铁薄膜系统,研究了其生长机理及特征的表面有序结构.实验发现铁薄膜的生长过程与液相基底表面非磁性金属薄膜的情况类似,基本服从二阶段生长模型.连续铁薄膜中可观测到尺寸巨大的圆盘形有序结构,其生长演化与溅射功率、沉积时间和真空环境中的生长时间等实验条件密切相关.实验证明,此类有序结构是在薄膜内应力作用下,铁原子及原子团簇在液体表面自由扩散迁移,并最终在硅油基底表面某些区域成核凝聚所致.在较大溅射功率和沉积时间条件下,圆盘外部区域的铁薄膜中形成周期分布的波纹褶皱,其波长约为10μm,波峰基本与圆盘的边界平行.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铁原子的局域能量作用,导致硅油的表面层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一聚合物层;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聚合物层的强烈收缩使铁薄膜处于很大的压应力场中,促使薄膜起皱形成波纹结构.
张永炬余森江葛洪良邬良能崔玉建
关键词:液体基底
低温热处理对α-Fe/Sm2Fe17Cx纳米复合永磁合金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2008年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差热分析研究了低温退火处理对Sm5Fe80Cu1Si5B3C2.5Zr3.5非晶合金晶化后纳米复合永磁体的组织结构、磁性能及晶化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00℃低温热处理后纳米复合合金中-αFe相和Sm2(Fe,Si)17Cx相的组织结构均产生了明显改变,晶粒尺寸分别从原始态(未经处理)的50.6 nm(-αFe相)和20.6 nm(Sm2(Fe,Si)17Cx相)改变为36.5和24.4 nm;体积分数分别从71.1%(-αFe相)和28.9%(Sm2(Fe,Si)17Cx相)改变为76.7%和23.3%;同时磁耦合性能明显增强。晶化动力学分析发现,低温热处理增大了非晶合金的短程有序范围,改变了原始态非晶合金中-αFe相和Sm2(Fe,Si)17Cx相的晶化行为,这是优化-αFe/Sm2(Fe,Si)17Cx复合纳米晶结构和提高磁耦合性能的根本原因。
张朋越葛洪良陈良辅刘凤娟张哲刘建华
关键词:非晶合金纳米复合永磁体晶化动力学稀土
CoPt磁性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6年
目前对CoPt磁性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oPt磁性纳米颗粒、纳米线以及纳米薄膜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对CoPt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地介绍。主要阐述了CoPt磁性纳米材料制备方法以及性能特征,同时系统地分析了影响CoPt磁性纳米材料的磁学性能的关键因素。
陈强葛洪良吴琼卫国英舒康颖崔玉建王新庆
关键词:磁学性能纳米线
液体基底表面金属薄膜的特殊力学性能及复杂有序结构
2006年
利用真空热蒸发方法在液体(硅油)基底表面制备了铝、铁等多种具有自由支撑边界条件的金属薄膜系统,研究了其特殊的力学性能及由此引起的复杂表面有序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此类薄膜中存在自边界向内部区域呈不断衰减的压应力场,导致裂纹在薄膜边界处凝聚产生并逐渐往薄膜纵深区域延伸.由于固体薄膜和液体基底之间的切向作用能几乎为零,金属薄膜可较自由地在硅油表面作整体滑移运动.伴随着压应力的不断释放,裂开后的薄膜片之间发生碰撞挤压并逐渐相互穿插叠加,最终形成具有反对称特征的带状有序结构.基于此类薄膜系统特殊的力学行为,对有序结构的形貌特征和生长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
余森江张永炬邬良能崔玉建葛洪良
关键词:液体基底金属薄膜力学性能内应力
正交实验法优选电沉积Co-Pt-W磁性薄膜制备工艺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正交设计L_(25)(5~6)安排实验,分别以矫顽力和磁滞回线的方形度为考察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优化Co-Pt-W磁性薄膜电沉积制备工艺,结合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得到Na_2WO_4·2H_2O及(NH_4)_2C_6H_6O_7浓度分别为0.08L、0.198mol/L,电流密度为5mA/cm^2,温度为60℃的制备条件为最佳组合。在此条件下制备了Co-Pt-W薄膜样品,并对其磁性能进行验证,对结构和形貌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hcp结构有利于电沉积Co-Pt-W薄膜的硬磁性能。
吴琼卫国英葛洪良王新燕周巧英
关键词:正交实验设计
单槽脉冲电沉积制备钴/铂多层膜及其性能表征
2008年
在由0.1mol/L Co(NH2SO3)2、0.01mol/LPt(NO2)2(NH3)2和0.1mol/L NH2CH2COOH组成的镀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得到了Co2+和Pt2+在铜基底上的沉积电位。利用单槽电位脉冲沉积法制备了Co/Pt多层膜,并研究了脉冲电位对薄膜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上限电位和下限电位相差较小时,Co/Pt磁性薄膜具有取向生长的fcc相结构,界面合金的形成使其具有较大的垂直各向异性和矫顽力。通过计算δM曲线,揭示在脉冲上限电位为–0.6V、下限电位为–0.95V的条件下制备的Co/Pt多层膜中存在交换耦合作用,产生了剩磁增强效应。
吴琼卫国英余云丹葛洪良
关键词:脉冲电沉积相结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