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5041)

作品数:14 被引量:236H指数:12
相关作者:张耀存况雪源郭品文董丽娜刘健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西风
  • 7篇西风急流
  • 7篇急流
  • 6篇热带
  • 6篇副热带
  • 6篇副热带西风急...
  • 4篇东亚副热带
  • 4篇东亚副热带西...
  • 3篇环流
  • 3篇季风
  • 3篇降水
  • 2篇对流层
  • 2篇对流层上层
  • 2篇亚洲季风
  • 2篇盛夏
  • 2篇年代际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夏季
  • 2篇流层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江苏省气象科...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作者

  • 9篇张耀存
  • 4篇况雪源
  • 3篇董丽娜
  • 3篇郭品文
  • 2篇刘健
  • 2篇张福颖
  • 1篇任雪娟
  • 1篇肖丹
  • 1篇孙凤华
  • 1篇祁莉
  • 1篇艾卉
  • 1篇董广涛
  • 1篇卢伟
  • 1篇杜银
  • 1篇郭兰丽
  • 1篇王鹏祥
  • 1篇王东阡
  • 1篇谢志清
  • 1篇刘杰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科学
  • 2篇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 1篇Resear...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与江淮出梅的关系被引量:19
2010年
利用1961—2005年逐候资料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初夏至盛夏变化与江淮出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平均7月初夏至盛夏急流中心由西太平洋地区西跳至青藏高原的同时我国东部地区急流北跳至37.5°N以北,比梅雨结束早1候;急流北跳使得我国东部高空强辐散中心北移至华北地区,江淮地区上空辐散显著减弱,上升运动减弱,从而使得江淮梅雨结束,雨带北移;而急流中心的西跳仅使得我国东部地区高空辐散中心减弱,降水减弱,有利于雨带北移。我国东部急流北跳与江淮地区梅雨结束时间显著正相关,在北跳偏早(晚)年份梅雨结束早(晚),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多),而急流中心西跳早晚对我国华北北部地区和淮河附近地区降水有较大影响。可见,我国东部急流北跳与梅雨结束关系密切,可作为梅雨结束的先期信号。
董丽娜郭品文张福颖
关键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副热带急流年代际异常的关系被引量:33
2009年
利用中国738个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降水和200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揭示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移动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北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7、8月)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少)雨,华北及华南地区少(多)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这种异常分布型发生转折的时间。与此同时,东亚高空副热带急流轴位置从70年代末开始逐渐偏南,急流轴位置的变动将引起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区和高层散度分布以及垂直环流相应的变化,进而引起降水区域的变化。相关分析发现,当急流位置偏南时,25°~35°N西风增强,42°~50°N西风减弱,华北夏季降水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增多;反之,当急流位置偏北时,华北夏季降水增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减少。与70年代末开始的我国东部地区急流轴位置逐渐南移相对应,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呈现逐渐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呈现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分析低层水汽通量和高层的散度分布以及垂直环流的差异发现,1980年以来华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减弱,水汽供应减少,垂直上升运动减弱,造成了华北夏季降水减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增加,水汽供应增多,垂直上升运动增强,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加。
孙凤华张耀存郭兰丽
关键词:中国东部降水夏季年代际异常
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突变早晚与东亚环流异常的关系被引量:12
2009年
利用196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逐候资料和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发生早晚对7月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流北跳时间与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正相关,急流中心西移时间则与7月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正相关,与华北和河套地区降水异常负相关。急流北跳时间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异常及高纬贝加尔湖以东高压脊强度相关;而急流中心西移时间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伸展及贝加尔湖以西高压脊强度相关,在急流中心西移偏晚年,南亚高压西缩,贝加尔湖西南侧高压脊增强,南下至华北和河套地区冷空气偏强,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撤,冷暖空气在淮河流域交汇,使得华北和河套地区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早年情况与偏晚年情况相反。
董丽娜郭品文张福颖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被引量:22
2008年
利用1961~2000年的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初步探讨了季节转换期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北和东西向位置变化与亚洲季风爆发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爆发伴随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线的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急流轴北跳至35°N以北的青藏高原上空,南支西风急流消失,亚洲季风环流形势建立。南海季风爆发早年,低纬的东风向北推进的时间早,到达的纬度偏北,中纬的西风急流强度偏弱,季风爆发晚年则相反。同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年,青藏高原上空急流核出现较早,西太平洋上空急流核减弱较快,急流中心"西移"较早。而在南海夏季风爆发晚年,西太平洋上空的急流核减弱较迟,青藏高原上空急流核形成偏晚,急流中心"西移"较迟。此外,急流中心东西向位置和强度变化与江淮流域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也有密切关系。
张耀存况雪源
关键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亚洲季风
高空西风急流东西向形态变化对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3
2008年
利用40年的NCEP/NCAR再分析候平均资料和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资料,使用合成方法分析了梅雨期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的东西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探讨了高空西风急流对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梅雨期东亚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强度减弱且持续维持、西太平洋上空西风急流核分裂减弱直至出梅后消失,这是梅雨期200hPa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东西向位置变化的主要特征。梅雨期,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呈现东西向位置变化和海陆分布形态差异,西风急流中心东西向位置变化对梅雨起讫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梅雨期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东西形态分布差异不仅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空间集中区的位置而且还影响到降水中心强度。进一步分析表明,当东亚西风急流主体位于西太平洋上空时,在长江下游地区形成高低空急流耦合的环流形势,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加上充足的水汽条件供应,有利于在长江下游形成集中的强降水区域。当高空西风急流位于东亚大陆上空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低空急流无耦合形势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没有强的集中降水区域。因此,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东西向形态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低空环流结构、地面集中降水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杜银张耀存谢志清
关键词:梅雨
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变化对我国雨带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分析了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时我国雨带的变化特征,发现急流北跳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急流中心西移则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无对应关系,但急流中心西移相对于急流北跳发生的早晚对雨带北移过程有重要影响:在急流中心西移晚于急流北跳发生年份,雨带北移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黄淮地区逐渐北推,其他年份雨带则从长江流域直接北跳至黄淮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1)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引起中纬度大气环流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引起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发生显著变化,孟加拉湾水汽输送无变化。(2)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时大气环流调整不同,导致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不同,进而对雨带北移产生不同的影响。急流中心西移相对于急流北跳发生时间早晚不同,大气环流调整过程和水汽输送调整过程也不同,使得雨带北推进程不同。
董丽娜郭品文王鹏祥祁莉
关键词:大气环流水汽输送
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被引量:54
2008年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冬季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表征急流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指数,进而探讨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西风急流强度指数体现了西太平洋与高纬大陆的热力对比,较好地反映了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可作为表征冬季风强弱变化的一个定量指标,急流增强(减弱)对应西伯利亚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加强(减弱),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急流强度指数与不同高度冬季风子系统的显著相关表明,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不只是对流层中低层的现象,而在整个对流层都有明显反映,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中层的欧亚脊、东亚大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高层的西风急流是同相变化的。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急流强度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AO)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急流强度变化体现了欧亚大陆与西太平洋的热力差异,而AO则主要反映极地与中纬度环状模的反相变化,所以急流强度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
况雪源张耀存刘健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北极涛动
东亚高空温带急流区经向风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亚洲季风的关系被引量:24
2008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东亚高空温带急流的位置、强度、结构和季节转换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的关系,发现温带急流在300hPa高度上最为明显,在风场分布上表现为全风速大值脊线延伸区和流线密集区,冬季主要活动于120°E以西的45°—60°N地区,在逐日风场上对应着急流发生频数的高值区域,并与副热带急流有清晰的分界。对比温带急流和副热带急流中的经向风强度发现,温带急流区的北风分量明显强于副热带急流中的南风分量,在温带急流的形成和季节变化过程中经向风分量起着重要作用。温带急流所在区域为对流层纬向温度梯度大值区,同时经向温度梯度也比较大,因而温带急流位于具有最大纬向温度梯度同时又有南北方向温度梯度这样一个特定的区域,从而形成了温带急流与副热带急流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季节变化,而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温度梯度及其季节转换是引起温带急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温带急流的强度与副热带急流位置之间具有协同变化关系,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强度的季节转换时间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亚洲夏季风爆发和江淮流域梅雨开始也有着密切关系,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的降水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气候平均的角度来看,温带急流强度变化早于亚洲季风爆发和梅雨开始时间,因而对亚洲季风爆发和梅雨开始有预示作用。
张耀存王东阡任雪娟
关键词: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数值试验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高原隆升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影响的敏感性试验,分析高原隆升过程中西风急流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变化,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西风急流垂直结构上,高原隆升后冬季沿90°E高原南侧由低层到高层西风增强,沿115°E经圈在35°N以南中高层西风增强,35°N以北中高层西风减弱,夏季沿90°E高原南侧中高层东风明显减弱,沿140°E在35°N以南中高层西风增强,35°N以北中高层西风减弱.在西风急流水平结构上,冬季沿40°N从100°E到120°E一带200hPa西风风速显著减弱,而孟加拉湾至华南至日本南部海上一带200hPa西风风速则显著增强;夏季沿42°N从120°E到150°E一带200hPa西风风速显著减弱,而沿25°N从120°E到150°E一带200hPa西风风速则显著增强.冬季高原冷源作用加强和日本西南海上潜热增加所导致东亚500至200hPa平均温度发生变化以及高原隆起后对西风急流绕流作用的增强共同导致东亚西风急流发生变化,夏季则是高原热源作用加强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西南海上潜热减少导致东亚500至200hPa平均温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东亚西风急流发生变化.此外,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对流层中上层温度变化及其所导致的200hPa风速变化均是在从高原隆升高度为现在高度的1/4至1/2期间变化最为显著.
董广涛张耀存
关键词:副热带西风急流青藏高原
Impact of the variation of westerly jets over East Asia on precipitation of eastern China in July
2011年
The impact of the northward jump and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core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n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of eastern China is studied. It is conclude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causes the precipitation belt to move northward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withdraw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jet core has no correspondence with withdrawal of the Mei-yu season. However, the earlier or later occurrence of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jet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the rain belt moving northward than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the rain belt moves northward from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n to an area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during years when the time of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jet core is lat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and from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an area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in other year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1)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and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core causes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the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middle latitudes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but not from the Bay of Bengal. (2) Impact of the northward jump and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core on circulation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its impact on the rain belt are different. The earlier or later occurrence of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jet core than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causes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to be different which produces a different process of the rain belt moving northward.
LiNa DongPinWen GuoPengXiang WangLi Qi
关键词:西风急流降水分布西太平洋地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