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12GB2C620518)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刘义国林琪张洪生赵长星姜雯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系建设专项资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小麦
  • 4篇滴灌
  • 4篇冬小麦
  • 2篇光合特性
  • 2篇干物质
  • 1篇滴灌带
  • 1篇滴灌模式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蔗糖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套栽
  • 1篇配套栽培
  • 1篇配套栽培技术
  • 1篇籽粒
  • 1篇籽粒形成
  • 1篇利用效率
  • 1篇粒形

机构

  • 6篇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林琪
  • 6篇刘义国
  • 5篇张洪生
  • 4篇姜雯
  • 4篇赵长星
  • 2篇张玉梅
  • 2篇商健
  • 2篇位国峰
  • 1篇穆平
  • 1篇于淙超

传媒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滴灌制度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以冬小麦青麦7号为材料,设置7个不同滴灌制度处理,即按照小麦生育期分别进行不灌水(CK1)、漫灌(CK2)、滴1水(W1)、滴2水(W2)、滴3水(W3)、滴4水(W4)和滴5水(W5),初步研究了不同滴灌制度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1和CK2相比,滴4水和滴5水花后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显著升高,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各滴灌处理中,花后0~30 d,随着滴灌次数的增加,小麦旗叶SPAD值、Pn、Gs和Tr表现为:W4>W5>W3>W2>W1,W4处理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为:W4>CK2>W5>W3>W2>W1>CK1;滴4水的水分利用效率(22.23 kg/(mm·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光合及产量因素,在本半湿润易旱区条件下,以起身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滴4水)为节水高产最优滴灌制度。
位国峰刘义国姜雯张洪生林琪赵长星
关键词:冬小麦滴灌水分利用效率
秸秆还田深度对小麦蔗糖转化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小麦蔗糖含量及其有关酶活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条件下,灌浆期间旗叶蔗糖含量及磷酸蔗糖还原酶(SPS)活性、籽粒蔗糖含量和酸性转化酶(AI)活性均高于普通耕作处理。在各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处理中,15 cm深度秸秆处理在灌浆前期上述指标均有较高的表现,而花后21天左右则低于还田25 cm处理,灌浆后期下降幅度较大;而穗下节间蔗糖含量还田25 cm处理在花后7天左右超过其他处理,因而蔗糖滞留量较高。在秸秆还田25 cm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高,其穗数也最多,而穗粒数与15 cm还田处理差异不显著,千粒质量也较低。
于淙超刘义国林琪
关键词:小麦蔗糖
滴灌带布置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研究滴灌带布置模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以‘青麦7号’为材料,采用4种滴管带布置模式(T3:一管三行、T4:一管四行、T5:一管五行、T6:一管六行,对照CK为无灌水处理)分别对冬小麦进行大田栽培处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和运转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滴灌冬小麦收获期籽粒干重以及灌浆后期灌浆速率显著提高;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率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不同滴灌带配置模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不同。T5处理在灌浆末期保持较高的灌浆速率和籽粒干重。地上部总干物重呈现近似"S"型生长曲线,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的分配率表现为T4>T5>T6>T3>CK,且差异显著。花后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T5>T4>T6>T3>CK,其中T5处理为58.8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T5处理最利于冬小麦籽粒灌浆,显著提高花后光合器官同化物的积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商健刘义国姜雯张洪生林琪赵长星张玉梅
关键词:滴灌籽粒形成
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以冬小麦青麦7号为材料,分析了7种滴灌量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前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籽粒贡献率降低,花后同化物转移量和转移率增加。CK1处理下干物质向籽粒运转主要在开花前,其他处理干物质积累主要在花后,其中W4和W5处理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和向籽粒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提高了产量。
位国峰刘义国姜雯张洪生林琪赵长星张玉梅
关键词: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灌浆速率
滴灌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为给冬小麦滴灌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冬小麦品种青麦7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灌水定额(1 800m3.hm-2)相同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滴灌模式(T3:一管三行、T4:一管四行、T5:一管五行、T6:一管六行)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灌溉处理(CK)相比,滴灌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显著升高,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不同滴灌模式间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也存在差异,灌浆前期Pn、Gs、Tr表现为T5>T4>T6>T3,灌浆后期表现为T5>T4>T3>T6。不同处理间产量表现为T5>T4>T6>T3>CK,且差异显著,其中T5比CK增产61.1%。在4个滴灌处理中,T5处理经济收益最高。说明一管五行滴灌模式最有利于冬小麦花后光合作用及高产高效。
商健刘义国姜雯张洪生林琪赵长星
关键词:冬小麦滴灌模式光合特性
旱地小麦高产品种青麦7号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3
2013年
青麦7号是青岛农业大学以烟1604为母本,8764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旱地高产抗旱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抗旱、抗寒、高产、优质,适宜在黄淮海旱作冬麦区种植。在多年的品种抗旱高产机理研究、田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配套栽培技术,通过旱地均行平播、肥料早深施等一系列技术,实现了青麦7号在大群体基础上的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统一,达到高产高效。
刘义国林琪穆平张洪生
关键词:旱地小麦栽培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