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03067)

作品数:18 被引量:175H指数:7
相关作者:黄国勤刘秀英苏艳红刘隆旺贺娟芬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农业大学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15篇旱地
  • 11篇红壤
  • 11篇红壤旱地
  • 5篇可持续发展
  • 4篇农业
  • 4篇耕作
  • 4篇耕作制
  • 4篇耕作制度
  • 3篇玉米
  • 3篇农业可持续发...
  • 3篇综合评价
  • 3篇旱地农业
  • 2篇多熟
  • 2篇性状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经济
  • 2篇生态经济效益
  • 2篇农田
  • 2篇棉花
  • 2篇抗旱

机构

  • 14篇江西农业大学
  • 5篇中国井冈山干...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7篇黄国勤
  • 6篇刘秀英
  • 4篇刘隆旺
  • 4篇苏艳红
  • 4篇贺娟芬
  • 3篇廖萍
  • 2篇张明林
  • 2篇杜传莉
  • 1篇张伟民
  • 1篇刘占仓
  • 1篇袁俭
  • 1篇徐骏
  • 1篇陈乃录
  • 1篇钱海燕
  • 1篇赵其国
  • 1篇王开磊
  • 1篇王翠玉
  • 1篇王鸣华
  • 1篇叶方

传媒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耕作与栽培
  • 3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旱地不同玉米种植系统的生态学功能评价被引量:5
2009年
为了充分发挥红壤旱地的生态功能,筛选出较优化的玉米种植系统,本研究依据近23 a (1984~2006)的田间试验资料,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能流功能、价值流功能以及用养结合功能等四个方面对红壤旱地15种玉米种植系统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层次13个指标对各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3种适宜于在红壤旱地上推广的较优化的玉米种植系统。结果表明,处理(10)"豌豆/早玉米+旱稻/晚玉米"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关联度值分别为0.750和0.986,均居第一位,其经济效益关联度值为0.841,居第二位,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其综合加权关联度值最大,是最适宜在南方红壤旱地上推广的优化种植模式。处理(12)"紫云英—早玉米—芝麻"和处理(11)"豌豆/棉花+早玉米"的加权关联度值也较大,分别为0.739和0.716,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这两种种植模式对今后红壤旱作区种植业结构布局和种植方式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黄国勤贺娟芬赵其国
关键词:红壤旱地
不同旱稻品种在南方红壤地区抗旱适应性评价被引量:4
2010年
选择抗旱性不同的6个旱稻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多项田间生产性能指标和抗旱生理指标,探索以多指标综合评价旱稻品种间的抗旱差异,并对其抗旱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及按抗旱力大小进行排序及分类。结果表明:(1)中旱3号和98-1抗旱力最强为第1类,绿旱1号为第2类,农选2号、中旱221和中旱215为第3类;(2)中旱3号生理生态适应性能表现最好,有必要作为选择目标进行多年多点试验,以期筛选出南方红壤地区既高产又耐旱的优良品种。
刘秀英黄国勤
关键词:旱稻抗旱性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棉花主要抗旱鉴定指标研究进展被引量:31
2011年
从形态指标、生长发育指标、产量指标、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生态指标,以及综合指标等7个方面,概述国内外有关棉花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进展,描述棉花各个生育期以及全生育期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棉花各方面性状的影响,提出棉花主要抗旱鉴定指标和方法,对生产实践中制定棉花抗旱育种策略和抗旱耕作栽培措施,实现棉花抗旱夺丰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杜传莉黄国勤
关键词:棉花抗旱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的类型、模式及关键技术被引量:1
2008年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多熟种植、轮作换茬和复地连作等三大类型,每一类型含有多种种植模式。为实现旱地耕作制度的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东南丘陵区在发展旱地农业时主要采取了以下9项配套关键技术:(1)坡改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2)集径流蓄水与节水灌溉技术;(3)培肥土壤与以肥调水技术;(4)深耕细作与保护性耕作技术;(5)抗耐旱作物与品种的选用及配套技术;(6)秸秆覆盖与地膜栽培技术;(7)丰产沟与丰产坑耕作技术;(8)旱地错季适应栽培技术;(9)化学制剂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技术。
黄国勤
关键词:旱地农业耕作制度农业可持续发展
红壤旱地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10
2005年
干旱严重制约了红壤旱地的开发利用.为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红壤旱地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于2004年7-10月对红壤旱地玉米进行了不同覆盖方式效益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覆盖种植有利于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地力,为玉米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产增收;特别是秸秆覆盖,在高温干旱季节可以降低土壤温度0.9℃,提高土壤含水量0.36%~1.96%,使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量,其抗旱效果更佳.而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0.59%~2.94%,提高0 cm土壤温度2.8℃,但温度过高不利于玉米生长,再加上地膜消耗,增产增收效应不明显,因此,地膜覆盖在高温的夏季不宜采用.
苏艳红黄国勤刘秀英刘隆旺
关键词:红壤旱地玉米地膜覆盖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红壤旱地玉米产量高温干旱季节地膜覆盖
不同冷却方式下换热系数的测量与计算被引量:41
2005年
为了研究不同冷却方式下的换热系数,设计了一套可以测量空冷、水淬以及不同压力下喷气淬火下冷却曲线的试验装置,试验中测量的探头采用120mm×120mm×20mm奥氏体不锈钢方板。该探头经有限元(FEM)计算验证了其一维传热特性后,用来测量上述几种冷却方式下的冷却曲线,并用反传热法(IHCM)和集中热容法(LHCM)进行换热系数的计算与分析,比较了不同压力下喷气淬火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当毕欧数Bi<0.1时集中热容法是适用的,反之则不适用;在喷气淬火时,压力越大,表面换热系数也越大。
袁俭张伟民刘占仓陈乃录王鸣华徐骏
关键词:换热系数反传热
东南丘陵区旱地农业的发展历程
2008年
综述了东南丘陵区旱地农业发展的4个阶段。
黄国勤
关键词:旱地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研究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玉米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根系活力、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进而增加其叶面积,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根系活力,改善了玉米的产量性状,最终提高了玉米产量,增产效果好,最高可达4991.9kg/hm2;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廖萍黄国勤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玉米红壤旱地生长发育
红壤旱地几种复种方式的周年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为了筛选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充分挖掘红壤旱地作物生产潜力。作者于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江西农业大学红壤旱地上进行了几种复种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蚕豆-玉米/甘薯"的生产力、光能利用率和光合生产力及能量转化效率最高,其次是"蚕豆-大豆/甘薯",而"蚕豆-西瓜-玉米"和"蚕豆-西瓜-绿豆"两种复种方式的效益则相对较差。(2)经主成分分析,"蚕豆-玉米/甘薯"综合效益最佳,"蚕豆-大豆/甘薯"次之,二者能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保证增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比较适宜在旱地上推广应用的耕作制度模式。
刘秀英黄国勤苏艳红刘隆旺
关键词:红壤旱地复种周年生产耕作制度生态经济效益
红壤旱地棉田立体种植系统的生态学功能及评价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筛选出红壤旱地上优化的棉田种植系统,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能流特征、物流特征、价值流特征,以及养地效果等5个方面对红壤旱地6种棉田立体种植模式的功能和效益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SPSS13软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层次10个指标对各种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处理C(豌豆/棉花+玉米)综合效益指数值最大,为0.982,其次是处理D(油菜/棉花+花生),其综合效益指数值为0.850,这两种立体种植方式是最适宜在南方红壤旱地上推广应用的高效棉田种植系统。
贺娟芬黄国勤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红壤旱地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