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1100)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2
相关作者:任国栋杨海林赵广宇李虎彩万志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区系
  • 2篇区系组成
  • 2篇物种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性状
  • 1篇性状演化
  • 1篇雄性
  • 1篇扫描电镜观察
  • 1篇双翅目
  • 1篇拟步甲科
  • 1篇鞘翅目
  • 1篇区系分布
  • 1篇榕小蜂
  • 1篇物种多样性
  • 1篇物种鉴定
  • 1篇小蜂
  • 1篇进化
  • 1篇昆虫
  • 1篇昆虫学

机构

  • 3篇河北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任国栋
  • 1篇彩万志
  • 1篇黄大卫
  • 1篇李秀敏
  • 1篇刘杉杉
  • 1篇卜文俊
  • 1篇赵玉
  • 1篇李虎
  • 1篇赵广宇
  • 1篇杨海林
  • 1篇孟晶
  • 1篇肖金花
  • 1篇都建霞

传媒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京津冀地区双翅目区系组成与分布格局被引量:2
2013年
对河北大学博物馆藏京津冀地区的双翅目定名标本和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共得到3亚目51科499属1378种。研究数据表明:环裂亚目的科、属、种的多样性最高,分别占相应阶元总数的58.82%、67.74%和66.55%;科级阶元中以寄蝇科的属、种数最多,分别占18.84%和17.78%;单种属260个,占总属数的52.10%。研究结果还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双翅目昆虫区系凸显古北界性质,该界特有属222个,古北-东洋界共有属277个;东北亚界属的多样性(499属,占总数的100%)远高于中印亚界(277属,占55.51%)和中亚亚界(267属,占53.51%);华北区属(499属,占100%)的多样性远高于东北区(293属,58.72%)、蒙新区(264属,52.91%)、西南区(254属,50.90%)和华中区(253属,50.70%),与青藏区(174属,34.87%)和华南区(170属,34.07%)地理渊源关系更远。
任国栋都建霞
关键词:双翅目区系组成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0
2014年
DNA条形码技术是通过对一段标准化基因DNA序列的分析来实现对生物物种准确、快速鉴定的技术。自2003年提出以来,DNA条形码技术便备受关注,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分类学研究,也为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昆虫是动物界的最大类群,目前条形码数据库中超过65%的序列都来自昆虫纲,DNA条形码的发展无疑为昆虫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的产生、发展、优势及局限,总结并展望了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学基础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应用。
赵广宇李虎杨海林彩万志
关键词:DNA条形码昆虫学分类学物种鉴定
鄂尔多斯高原拟步甲物种多样性与区系分布被引量:2
2014年
依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考察获得的2亚科9族24属72种拟步甲分析,构成该地区拟步甲物种多样性的主体有4个族,分别是土甲族Opatrini、鳖甲族Tentyriini、琵甲族Blaptini和漠甲族Pimeliini,共计20属65种,分别占该地区总属和种数的83.3%和90.3%;在属级组成上,以漠土甲属Melanesthes(11种)、琵甲属Blaps(10种)、东鳖甲属Anatolica(9种)、小鳖甲属Microderao(8种)最占优势,占到总种数的52.8%。在区系成分的构成上,鄂尔多斯高原拟步甲全部隶属中亚亚界蒙新种类和华北种类,前者72种(100.0%),后者与前者共有种22种(30.6%),其他区系成分(青藏区、东北区、华中区、西南区、华南区)仅有16种(22.2%)。在内蒙古地域分布上,该区拟步甲与内蒙古高原(241种)的共有种53个(73.6%),与黄土高原共有种20个(27.8%),地方特有种7个(9.7%)。依据自然条件将鄂尔多斯高原分成4个区域,拟步甲物种数量(含共有分布种)在各小区的分布由多到少依次是:毛乌素小区68种(94.4%)>库布齐小区26种(36.1%)>桌子山小区16种(22.2%)>黄土丘陵小区20种(27.7%)。
赵玉任国栋
关键词:鞘翅目拟步甲科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鄂尔多斯高原
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特征及进化适应性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体系是协同进化、专性传粉的经典系统,每种榕树上一般还生活有种类丰富、数目众多的非传粉榕小蜂。在选择压力下,榕小蜂为在榕果内生存产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形态。触角感受器是昆虫通讯系统的单元,其形态是反映生态和进化适应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本文旨在对中国部分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多样性和进化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来源于海南和云南15种榕树上24种榕小蜂54个型的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基于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对传粉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性状演化分析,并对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进化适应性分析。【结果】榕小蜂触角感受器普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蜂触角感受器种类有毛状、锥状、板状、刺状、钟形、腔锥状和栓锥状等,数目丰富,并且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果外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进果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传粉雄蜂和不具有雄性多型现象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极为退化,具有雄性多型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形态在种内不具有显著差异。性状演化分析表明进化路径相当复杂,可能存在多次独立进化过程。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类型与其进化适应性相关。【结论】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类型多样,形态变化丰富,并为适应榕果内的生存而产生了进化适应性特点。雌蜂和雄蜂在榕果内受到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压力,行使不同的生态功能,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形态。不同的适应性形态可能与雌蜂不同的产卵行为、雄蜂不同的交配策略具有一定联系。该文是首次对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化路线、行为策略和生态关系。
孟晶卜文俊肖金花黄大卫
关键词:榕小蜂触角感受器性状演化进化
墨脱齿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扫描电镜对墨脱齿甲Uloma metogana Ren et Yin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墨脱齿甲雌雄成虫的触角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并发现墨脱齿甲成虫的触角感器共6类,分别为毛形感器(TS)、鳞形感器(QS)、板形感器(PS)、栓锥形感器(StS)、腔锥形感器(CoS)和桑椹形感器(MS),其中MS为雄性墨脱齿甲所特有的一类感器,仅分布在雄性触角鞭节的第5亚节内侧,而其余5种类型在雌雄虫的触角上均有分布.
任国栋刘杉杉李秀敏
关键词: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