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128212)

作品数:14 被引量:48H指数:3
相关作者:陈建芳李宏亮冉莉华金海燕张静静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德国汉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同位素
  • 3篇南海北部
  • 2篇生源
  • 2篇通量
  • 2篇颗石藻
  • 2篇古环境
  • 2篇海表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沉积物
  • 2篇沉积物捕获器
  • 1篇氮同位素
  • 1篇东亚季风
  • 1篇杜氏盐藻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盐藻
  • 1篇氧碳同位素
  • 1篇氧同位素
  • 1篇营养盐
  • 1篇有机碳

机构

  • 11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国家海洋局
  • 3篇南京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3篇德国汉堡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浙江省海洋监...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9篇陈建芳
  • 5篇李宏亮
  • 5篇冉莉华
  • 4篇金海燕
  • 4篇张静静
  • 3篇张海生
  • 2篇陈荣华
  • 2篇赵庆英
  • 2篇陈法锦
  • 2篇孙麟
  • 1篇张海峰
  • 1篇孙军
  • 1篇郑豪
  • 1篇王奎
  • 1篇郑连福
  • 1篇庄燕培
  • 1篇郭术津
  • 1篇于培松
  • 1篇潘建明
  • 1篇刘飞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和西菲律宾海颗石藻种群特征及差异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对南海北部SCS-N站(116°E,18°30′N,2016年5月)和菲律宾海西部PAC-ST02-34站(129°59.7′E,17°29.7′N,2016年1月)真光层中颗石藻种群结构进行了对比。总体而言,南海北部真光层颗石藻丰度高于西菲律宾海,而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西菲律宾海,这与南海北部真光层中营养盐浓度高于同纬度西菲律宾海有关;两个海域颗石藻丰度极大值都出现在次表层,但在南海北部出现的深度要浅于西菲律宾海,这是由于南海北部真光层营养盐、温、盐跃层较西菲律宾海更浅。Florosphera profunda是两个海域颗石藻种群的主要优势种,南海北部次级优势种为Emiliania huxleyi和Gephyrocapsa oceanica,而西菲律宾海次级优势种则为Umbellosphaera irregularis。颗石藻属种的垂直分布构成在两个海域具有相似的特征,其中F.profunda主要分布在真光层中深层(>80m);G.oceanica和Gladiolithus flabellatus也主要出现在真光层中深层;Umbellosphaera irregularis,Syracosphaera pulchra,Helicosphaera carteri和Discosphaera tubifera等则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E.huxleyi和Calcidiscus leptoporus在南海北部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但在西菲律宾海则出现在深层(150m附近)。
梁文Priyadarshani Nilanthi冉莉华杨志邹杨浩陈建芳
关键词:颗石藻真光层南海北部西菲律宾海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被引量:8
2012年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有机碳的δ13C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古环境再造方面探讨了陆源和海源对南海表层沉积物的贡献。南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δ13C比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偏重表明,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两者的δ13C差值反映了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两者的δ13C差值,对现代陆源和海源有机碳的δ13C进行修正后,计算得到,在南海陆架周围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48%,海源的比例为52%;在远离陆架的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14%,海源的比例为86%。
陈法锦陈建芳金海燕李宏亮郑连福张海生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沉降颗粒物有机碳同位素
南海沉积记录中U37k指数与颗石藻生长季节对应性的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根据表层沉积物长链不饱和烯酮的不饱和度(Uk37指数)以及现代海洋0~30 m层平均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探讨在低温和高温海区利用Uk37指数重建上层古温度的合理性。同时,结合文献报道的南海上层水体中颗石藻(E.huxleyi,G.oceanica和G.ericsonii)细胞丰度的季节特征,探讨了沉积记录中Uk37指数与季节的对应性。结果表明:(1)在极端低温和高温海区(-0.6℃和28℃)Uk37指数仍是重建上层水体古温度的良好替代指标;(2)由于南海长链烯酮源生物——颗石藻的主要生长季节为冬季,因此,尽管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Uk37指数与4个季节的SST均显著相关,但沉积记录中的Uk37指数反演的SST可能仅代表冬季上层水体的温度。
张静静陈建芳李宏亮金海燕王斌刘飞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
海洋生物泵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6年
海洋生物泵是以一系列海洋生物为介质将大气中的碳输运到海洋深层的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系统地描述了海洋生物泵碳汇几个主要阶段:浮游植物沉降,浮游动物粪球颗粒沉降,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沉降和海雪沉降以及碳酸盐反向泵过程。同时,本文对南海生物泵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服务于中国海碳循环。
孙军李晓倩陈建芳郭术津
关键词:碳循环
赤道太平洋上层水体颗粒态生物硅分布及与营养盐的关系
2014年
依托中国“大洋一号”第20和第21调查航次,分析测定了东、西赤道太平洋4个站位的颗粒态生物硅浓度及其粒级结构.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采样站各层位颗粒态生物硅(PBSi)总浓度分布范围为5~65 nmol/dm3,东赤道太平洋的调查站位颗粒态生物硅的总浓度平均值达46 nmol/dm3,是西赤道太平洋的近3倍.PBSi的粒径结果显示在东赤道太平洋调查站位0.8~20μm粒径颗粒是PBSi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高达64%;而在西赤道太平洋2种粒径的生物硅贡献率相当.营养盐分布对PBSi的浓度及粒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硅质泵”的组成结构,是控制大洋生物泵运转的重要因素.
朱庆梅庄燕培李宏亮徐燕青刘希真张静静王奎金海燕
关键词:赤道太平洋营养盐
南海生源物质通量与生物泵组成的初步解析被引量:2
2015年
海洋"生物泵"是海洋去除大气CO2的一种机制。"生物泵"的强度可以用真光层以下水柱生源颗粒物质的输出通量来表示,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沉积物捕获器法。前者获得的是海洋某一时段、某一站位的颗粒物质通量;而后者除了获取短时间尺度(十几天)至年际尺度的物质通量以外,还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学等分析,从而进一步推知生物泵的组成。迄今为止,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开展南海生物地球化学通量研究已有20余年,已经有诸多成果发表。本文在总结已发表成果和笔者部分未发表数据基础上,对于南海北部海域生物地球化学通量变化、组成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南海生物泵结构和调控因子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发现,南海"碳酸盐泵"和"硅酸盐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指出,若要全面了解南海生物泵的时空变化及其调控机制,需要开展点(锚系潜标与浮标)、线(船基断面调查和过程研究)、面(时间序列的遥感资料)结合的综合观测和研究。
陈建芳Wiesner M.G.李宏亮冉莉华张静静孙麟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中钙质超微化石和分子化石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CM3D06富钴结壳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发现结壳中有代表白垩纪(晚期)、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中、晚期)、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等各时代的标准钙质超微化石,表明结壳的形成始于白垩纪(晚期);在富钴结壳中检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类等众多分子化石,分子化石组合特征指数、主峰碳、ΣC-23/C+24、CPI、Pr/Ph、Pr/nC17、Ph/nC18和nC31/nC17显示有机质生物母源主要为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非光合作用的菌类,而甾烷类的C29、C28和C27含量分布的变化则说明生物种群具有快速演变的特征。此外,还探讨了CM3D06结壳中Pr/Ph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结壳生长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演化的关联程度。
陈荣华赵庆英张海生卢冰Pulyaeva I A
关键词:晚白垩纪西太平洋富钴结壳钙质超微化石分子化石
2009—2010年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通量和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对南海北部2009—2010年获得的浅层、中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通量和百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特别在冬季风期间高值明显,在季风间歇期出现低值,展示出"双峰型"通量模式。浮游有孔虫通量与颗粒总通量、有机碳通量、总碳通量、总氮通量、碳酸钙通量和蛋白石通量变化一致,随叶绿素a浓度和风速大小变化而改变,表明南海北部生源颗粒通量主要受季风影响的表层生产力所控制。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相吻合。壳体δ18 O主要受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深度属种的δ18 O变化反映了上层海水温度梯度。此外,壳体碳同位素值总体上在东亚季风强盛期低、季风间期高,与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浮游有孔虫δ13 C值反映了水体营养和表层生产力的变化。
王小华陈荣华赵庆英陈建芳冉莉华Wiesner M G
关键词:沉积物捕获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东亚季风南海北部
南海西部秋季海表pCO_(2)分布与海-气CO_(2)通量被引量:3
2016年
文章综合分析了南海西部2012年秋季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_(CO_2))分布及控制因素,估算并讨论了海-气CO_2通量及其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秋季南海西部海表p_(CO_2)变化范围为37.8~57.1Pa,均高于大气p_(CO_2),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研究海域海表p_(CO_2)分布主要受海水碳酸盐热力学的影响,海表温度(SST)是影响海表p_(CO_2)分布的主要因素。但在局部海域,海表p_(CO_2)分布还受到其他因素的控制。其中,越南东部局部海域表层海水受湄公河冲淡水的影响呈低盐特征,高p_(CO_2)的冲淡水团和离岸水团的混合作用直接影响该海域海表p_(CO_2)分布。此外,珊瑚礁的钙化活动造成南沙群岛弹丸礁西部海域出现表层p_(CO_2)极高值。秋季南海西部表层海水CO_2释放速率的分布格局主要受风速的控制。北部海域海-气CO_2分压差(Δp_(CO_2))低于中南部海盆,但其海表风速远高于中南部海盆,造成北部海域表层海水CO_2释放速率(2.9mmol C·m^(-2)·d^(-1))明显高于中南部海盆(0.9mmol C·m^(-2)·d^(-1))。海-气CO_2通量估算中不能忽视局部海域珊瑚礁代谢作用的影响。
许欣于培松蔡小霞潘建明胡佶张海峰
关键词:南海西部二氧化碳分压
溶解作用对南海北部沉积物捕获器碳、氮通量估算的影响
2015年
由于化学溶出、物理溶解以及胞外酶等作用,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粒物在锚系布放期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从而引起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通量的低估。本文对于1987—1988年南海北部中深层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的溶解作用进行了研究。溶解作用对于碳、氮通量估算的影响大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而言,颗粒有机碳通量低估约3.8%~40.3%,平均值为26.6%。颗粒氮通量低估约4.2%~76.4%,平均值为43.7%。碳、氮颗粒物的溶出量与颗粒物通量大小关系不明显,但是样品储存时间对于碳、氮颗粒物溶解作用的影响较显著,储存时间较长的样品中颗粒物溶出量更大。
孙麟李宏亮Jennerjahn Tim冉莉华金海燕张静静Wiesner Martin陈建芳
关键词:沉积物捕获器通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