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5032)

作品数:8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作者:杨康权陈忠明屠妮妮何光碧高文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贵州省安顺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暴雨
  • 2篇低涡
  • 2篇动力诊断
  • 2篇中尺度
  • 2篇湿Q矢量
  • 2篇强降水
  • 2篇降水
  • 2篇非地转湿Q矢...
  • 2篇暴雨过程
  • 2篇暴雨天气
  • 2篇大暴雨
  • 2篇大暴雨过程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动力诊断分析
  • 1篇增幅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中尺度特征

机构

  • 5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广元市气象局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 1篇贵州省安顺市...

作者

  • 5篇杨康权
  • 3篇陈忠明
  • 1篇王澄海
  • 1篇高文良
  • 1篇伍红雨
  • 1篇何光碧
  • 1篇屠妮妮
  • 1篇虞苏青
  • 1篇丁治英
  • 1篇隆霄
  • 1篇吴哲红

传媒

  • 2篇气象学报
  • 2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物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3篇2011
  • 4篇2009
  • 3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暴雨发生维持过程中的动力诊断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从新型散度方程出发,针对2007年7月16~20日川渝地区一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计算新型散度方程中的各项,诊断本次暴雨过程中正压大气非平衡强迫与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不同强降水时段的大小与作用,并与地面1h、6h降水观测资料和TRMM云顶亮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是发生在区域内大气状态为弱不稳定层结或中性层结的时段。2)在强降水开始时期,正压非平衡负值中心与未来6小时降水中心重合,正压非平衡强迫对强降水的激发作用显著,是本次降水开始的启动机制。3)在降水发展维持时段,正压非平衡负值中心与未来6小时降水中心对应不好,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强负值区与强降水落区相对应,对强降水的发展维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本次重庆西南部强降水持续的维持机制。4)正压非平衡强迫和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对未来6小时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位置的指示意义,有助于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
杨康权陈忠明
关键词:持续性强降水
两次西南低涡造成广西暴雨差异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ECMWF 2.5°×2.5°客观分析资料和M ICAPS常规资料,对2008年6月12日和16日两次西南低涡影响,造成广西暴雨范围和强度明显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12"过程西南低涡深厚,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而"6.16"过程西南低涡较浅薄,其发展过程中无西南低空急流的配合;(2)"6.12"过程低涡发展强盛,涡旋度大,正涡度值达200 hPa高度,上升运动强烈;而"6.16"过程低涡发展较弱,涡旋度小,正涡度值只到500 hPa高度,上升运动相对较小;(3)"6.12"过程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辐合强;而"6.16"过程水汽仅来源于孟加拉湾,水汽辐合较弱;(4)两次西南低涡影响,对流层上下之间的风垂直切变小,有利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
高安宁陈见李生艳何冬燕黄明策
关键词:暴雨西南低涡低空急流物理量
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激发辐合增长和暴雨维持的一种机制被引量:19
2009年
打破将散度演化分析局限于水平动力学框架内的传统认识思维,针对大气的斜压性与层结特征将对大气运动散度场演化产生显著影响的事实,从湿斜压原始方程出发,将大气的斜压热力作用通过热力学方程引入散度方程,在替换平衡近似(alternative balance)下,导出了显式包含湿非地转Q矢量与垂直风切变耦合强迫作用的新型散度方程.阐明了潮湿大气中非地转斜压强迫激发散度场演化的物理机制,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诊断散度场演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通过对流层中低层气柱内总体辐合增长影响因子的分析,揭示了正压非平衡强迫、湿非地转Q矢量与垂直风切变耦合强迫激发辐合增长和暴雨维持的动力机制.进一步分析正、斜压强迫因子在暴雨过程不同阶段作用的差异性,提出了正压非平衡强迫是强降水天气过程启动机制,而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是强降水天气维持动力机制的新观点.
陈忠明杨康权伍红雨
关键词:暴雨天气
一次强降水过程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动力机制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利用1°×1°经纬度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1h观测降水资料和TRMM卫星产品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8~9日引发贵州南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并进一步研究了大气正压非平衡强迫、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与维持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8~9日贵州南部的强降水主要是由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引起的。南海季风不仅给贵州南部强降水区带来充足的水汽,同时也带来足够的能量。正压非平衡强迫在降水的开始阶段与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强降水的启动机制。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降水的维持阶段,特别是当大气层结转为弱湿中性时,其分布和强度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和降水的强度与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强降水的维持机制。
杨康权陈忠明张琳
关键词:强降水中尺度系统
2010年7月24~25日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采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和1o×1o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4-25日四川盆地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
杨康权陈忠明张琳
关键词:暴雨天气中尺度对流系统非绝热加热
文献传递
应用新型散度方程诊断暴雨的触发和增幅机理被引量:5
2011年
分析散度及其变化是进行暴雨研究的途径之,而传统的散度方程不能显示包含热力场分布影响散度演变的问题。因此,利用陈忠明等导出的新型散度方程和NCEP/NCAR(1°×1°经纬度)再分析资料,针对贵州省2007年7月25—26日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计算新型散度方程中的各项,定量诊断分析大气运动的正压非平衡强迫、湿斜压非地转与风垂直切变耦合强迫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地面1、6h降水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正压非平衡强迫、湿Q矢量与垂直风切变的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导致辐合增加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主要发生在近中性或弱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大气运动的正压非平衡强迫导致辐合增加是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在暴雨维持和增幅过程中,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强降水的维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强降水过程发生后,才存在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作用,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作用是暴雨增幅的动力机制。未来6小时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位置与散度演变的强负值区变化一致。新型散度方程对强降水预报有指导意义,可以作为诊断散度场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
伍红雨杨康权
关键词:暴雨
非地转湿Q矢量在川北大暴雨过程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实测资料,对2005-07-18~19出现在四川盆地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阻挡的形势下,高低空切变线、地面冷锋和偏南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区位于湿Q矢量次级环流上升区附近,在其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次级环流圈;700hPa湿Q矢量散度负值中心附近及其西部和北部之间的辐合区是强降水出现的区域,随着暴雨系统的发展,其散度辐合区与雨区对应得越好。
刘运成王澄海隆霄
关键词:湿Q矢量大暴雨
川北一次大暴雨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运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和实况探空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湿Q矢量次级环流上升区附近,在其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次级环流圈;700hPa湿Q矢量散度负值中...
刘运成
关键词:湿Q矢量大暴雨
文献传递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被引量:45
2009年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卫星探测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分析2008年7月19—22日和2007年7月29日—8月1日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演变机制,获得低涡东移发展或减弱的一些特征和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低涡东移过程中,正涡度东传特征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后呈维持加强趋势,表现为低涡过高原前,深厚的正涡度层配合深厚的上升运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较强的辐合;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增加,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增大,对流层中高层的辐散增加。而低涡东移后呈减弱趋势,表现为正涡度强度、垂直上升速度较东移发展低涡要弱;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减弱,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与低涡发展密切相关的正涡度带的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控于总涡源的发生、发展与减弱。辐合辐散流场维持发展,对总涡源有较大影响,对低涡维持发展有重要作用;地形的动力作用使其大地形后的背风坡更易低涡发展;涡区附近及以北盛行偏北气流有利于低涡发展;垂直涡度输送不利于对流层中低层低涡加强。分析还表明,冷空气触发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低涡发展的重要机制;冷暖空气交汇导致辐合流场的维持和加强,是低涡得以维持和加强的重要因素。
何光碧高文良屠妮妮
关键词:高原低涡温度平流潜热释放
贵州地区一次暴雨的数值模拟及不稳定性诊断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利用MM5V3.6模式对2004年5月29~30日发生在贵州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用模拟结果对强降水的流场以及不稳定机制等进行了诊断分析,以解释强降水发生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降水是由多种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高、低层环流配置以及高空急流位置的变化等共同作用产生的;高层辐散区发展、低层辐合加强,形成“抽气机”效应,低层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加强,垂直涡度发展,激发出次级环流;对不稳定性的分析表明,降水开始为对流不稳定能量触发,降水加强后对流不稳定层次降低,对流不稳定能量减弱;中层锋区附近以面陡立,有倾斜涡度发展,继而中层锋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能量发展,降水加强。
吴哲红虞苏青丁治英伍红雨
关键词:暴雨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