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60015)

作品数:12 被引量:136H指数:7
相关作者:蒋国芳刘殿锋霍光明孙正莉张大羽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榆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蝗科
  • 6篇分子系统
  • 5篇系统发育
  • 3篇单系
  • 3篇单系性
  • 3篇亚科
  • 3篇直翅目
  • 3篇昆虫
  • 3篇蝗亚目
  • 3篇分子系统发育
  • 3篇RRNA基因
  • 3篇RDNA
  • 2篇英文
  • 2篇系统发育关系
  • 2篇系统进化
  • 2篇系统树
  • 2篇系统学
  • 2篇进化
  • 2篇分子系统树
  • 2篇分子系统学

机构

  • 1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广西大学
  • 2篇濮阳职业技术...
  • 2篇榆林学院
  • 1篇广西科学院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2篇蒋国芳
  • 7篇刘殿锋
  • 4篇霍光明
  • 3篇孙正莉
  • 3篇张大羽
  • 3篇刘建文
  • 2篇刘晓英
  • 2篇陈爱辉
  • 1篇吕林
  • 1篇曾维铭
  • 1篇时号
  • 1篇张雅林
  • 1篇谷延泽
  • 1篇郭培军
  • 1篇董自梅
  • 1篇冯金叶
  • 1篇张志轩
  • 1篇洪芳
  • 1篇韩瑞花

传媒

  • 3篇昆虫学报
  • 2篇Zoolog...
  • 2篇Entomo...
  • 1篇昆虫知识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Curren...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翅目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新进展被引量:5
2005年
对1994年以来国内外在直翅目昆虫种群遗传变异及进化、种及种下阶元的分类鉴定、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子进化等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近年来,蝗亚目昆虫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有关螽亚目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较少。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序列联合分析、整个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以及分子数据与形态学的密切结合将是分子系统学未来发展的主要研究手段。
刘晓英刘建文蒋国芳
关键词:直翅目蝗亚目分子系统学分子系统学研究直翅目昆虫全序列分析昆虫种群
中国蝗科部分昆虫的分子生物地理学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在用DNA序列重建蝗科昆虫系统发育的基础上,采用组成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蝗科部分昆虫分布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虽然用贝叶斯法、最小进化法和最大简约法得到的分子系统树并不完全一致,但根据这些分子系统树得到的严格合意分布区分支图却完全相同.严格合意分布区分支图表明,在这些蝗虫的分布区中,首先在东北区形成,接着在青藏区形成,然后依次在蒙新区、华北区、华东区形成,最后在华中区、西南区和华南区形成.总体来看,位于中国北部的分布区和青藏区比位于中国南部的分布区形成要早,其原因可能与第四纪冰期冰川的活动有关.青藏区和东北区都是较早形成的分布区,由于二者在地理位置上并不相邻,因此可以推测在第四纪更新世后期的间冰期,除了东北区外,青藏区也是蝗科昆虫向其他分布区扩散的一个中心.
刘殿锋张志轩蒋国芳张大羽刘建文霍光明
关键词:历史生物地理学分子系统发育蝗科
九种蟋蟀mtDNA-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系统进化(直翅目:蟋蟀科)被引量:13
2004年
蟋蟀科5属9个种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或从GenBank获得,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和MP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49bp的序列中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1.8%、36.9%、9.9%和21.4%,A+T平均含量为68.7%。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属9种蟋蟀聚成3个聚类簇,斗蟋属先与灶蟋属汇合,再与棺头蟋属构成聚类簇I;油葫芦属黑脸油葫芦和北京油葫芦与蟋蟀属的家蟋相聚构成聚类簇II;蟋蟀属的田蟋单独构成聚类簇III。
蒋国芳陈爱辉冯金叶
关键词:蟋蟀科直翅目系统进化分子系统树RRNA基因
基于Cyt b基因的网翅蝗科系统发生重建(英文)被引量:6
2007年
研究测定了蝗总科25种蝗虫的线粒体Cyt b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9种蝗亚目昆虫的Cyt b基因相应序列片段。本文目的是要建立网翅蝗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说明网翅蝗科在蝗总科中的分类地位。以瘤锥蝗科的云南蝗Yunnanites coriacea和长额橄蝗Tagasta marginella作为外群,用MP法和贝叶斯法重建系统发生树。比对后的序列长度是384 bp,包括167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70.7%,C+G 平均含量29.3%。分子系统树表明:网翅蝗科并不是一个单系群。网翅蝗亚科和竹蝗亚科并非单系群。现存的雏蝗属并非单系群,应该是多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和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的网翅蝗科分类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霍光明蒋国芳孙正莉刘殿锋张雅林吕林
关键词:蝗亚目网翅蝗科单系性亚科
基于18Sr DNA的蝗总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及分类系统探讨被引量:36
2005年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7科7种和从GenBank中下载的17种直翅目昆虫的18S r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用似然比检验的方法对序列比对结果进行了碱基替代模型的选择, 以蚱总科的 Paratettix cucullatus 和蜢总科的Stiphra robusta作外群, 用NJ、MP、ML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1 849 bp的序列中, 有205个变异位点, 74个简约信息位点; A、T、C和G的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3.9%、24.3%、23.8%和28.0%, 碱基组成基本上无偏异。分子系统树表明:所研究的内群聚为4支, 锥头蝗科、瘤锥蝗科、斑腿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和剑角蝗科都不是单系。建议将蝗总科分为4科, 即锥头蝗科、大腹蝗科、癞蝗科和蝗科。
刘殿锋蒋国芳
关键词:直翅目蝗总科RDNA分子系统树系统发育
基于16SrDNA序列探讨中国剑角蝗科的单系性及其六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英文)被引量:13
2006年
在中国学者夏凯龄的分类系统中,剑角蝗科Acrididae一直被看作是单系群,包含6个亚科。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对其单系性争议较大。为探讨其单系性和剑角蝗属等6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测定了剑角蝗科14种蝗虫的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种蝗虫的同源序列。以蚱科的2个种作外群,用NJ、MP及ML法重建系统发生树。由三棵分子系统树中得出的系统发生关系与中国的分类系统差别较大,都不支持剑角蝗科是单系群,但与国外Kevan的系统相一致,提示我们国内的分类系统亟待修改和完善。长腹蝗亚科与斑腿蝗科的亲缘关系要近于与剑角蝗科的其他种类的关系。另外,尽管所测的红足剑角蝗和上海剑角蝗的16S rDNA的片段序列完全相同,我们仍不能断定二者是同一个物种[动物学报52 (2) : 302 -308 , 2006]。
孙正莉蒋国芳霍光明刘殿锋
关键词:剑角蝗科系统发生关系单系性
核基因序列在昆虫分子系统学上的应用被引量:45
2005年
核基因中含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学信息,运用核基因序列或将核基因序列与线粒体基因序列相结合研究昆虫的系统发育正成为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核糖体基因中18SrDNA、28SrDNA、ITS已在昆虫分子系统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核糖体基因相比,虽然编码蛋白的核基因应用于昆虫分子系统学的种类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应用于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能够成功地普遍用于多个目昆虫的系统学研究的核基因并不多。本文简要介绍了应用于昆虫分子系统学的核中核糖体基因和编码蛋白的核基因,并分析了核基因序列在分子系统学应用上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
刘殿锋蒋国芳
关键词:核基因
六足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4年
对近期国内外六足总纲动物的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和昆虫纲在种群遗传变异及进化、种及种下阶元的分类鉴定、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等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多基因的联合分子数据研究日益增加。随着分子技术的日益推广,不同类型的基因序列甚至全基因组的联合使用将引导分子系统学走向辉煌的未来。
刘建文刘晓英蒋国芳
关键词:六足总纲昆虫分子系统学
蝗科高级阶元的分子系统发育(英文)被引量:4
2008年
迄今,蝗科内各分类阶元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大部分是未知的。本文用来自中国24种蝗科昆虫的12SrDNA和16SrDNA2个基因的联合序列(共795bp)数据,以锥头蝗科的锥头蝗(Pyrgomorpha conica)为外群,重建了分子系统树。研究结果表明,在12SrDNA与16SrDNA组成的联合数据中,转换的替代速率明显比颠换的替代速率高得多,核酸的替代已经发生了饱和。分子系统树表明:斑翅蝗亚科是一单系群,该亚科是一个合法的亚科,但斑腿蝗亚科和蝗亚科都不是单系群;斑翅蝗亚科在蝗科内是一个相对原始的类群,而稻蝗亚科比斑翅蝗亚科相对进化,比蝗科的其他亚科的种类相对原始。
刘殿锋董自梅张大羽谷延泽郭培军韩瑞花蒋国芳
关键词:系统发育蝗科RDNA
用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斑腿蝗科二属六种的进化关系被引量:19
2004年
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斑腿蝗科昆虫 6种和斑翅蝗科的红胫小车蝗线粒体 12SrRNA基因长约 345bp片段的序列。在获得的 345bp的序列中 ,A +T约占 71 8% ,其中 135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 (约占 39 1% )。PAUP4 0b数据分析软件构建该 6种蝗虫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显示 ,稻蝗属和蔗蝗属各为独立的一支。在稻蝗属一支中 ,中华稻蝗与山稻蝗关系很近 ,而与小稻蝗关系较远 ,这与形态学结果相吻合 ;在蔗蝗属一支中 ,异歧蔗蝗与斑角蔗蝗亲缘关系较近 ,而与等歧蔗蝗关系较远 ,这与形态学研究结果并不吻合 。
曾维铭蒋国芳张大羽洪芳
关键词:斑腿蝗科RRNA基因系统进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