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Y200804278)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陶向明谭明秋蔡建秋宁华王芒芒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温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4篇密度泛函
  • 4篇泛函
  • 3篇吸附能
  • 3篇密度泛函理论
  • 3篇泛函理论
  • 2篇第一性原理
  • 2篇第一性原理研...
  • 2篇电子结构
  • 2篇原子
  • 2篇子结构
  • 2篇分子
  • 2篇分子振动
  • 1篇氮分子
  • 1篇电子态
  • 1篇电子学
  • 1篇再构
  • 1篇态密度
  • 1篇氢原子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光电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2篇上海工程技术...
  • 1篇温州大学

作者

  • 5篇陶向明
  • 4篇谭明秋
  • 2篇宓一鸣
  • 2篇赵新新
  • 2篇王芒芒
  • 2篇宁华
  • 2篇蔡建秋
  • 1篇金清理
  • 1篇黄运米
  • 1篇任莉
  • 1篇徐红霞
  • 1篇汪丽莉
  • 1篇罗海军
  • 1篇陈戍

传媒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光学学报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Sr_2RuO_4各向异性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超导体Sr2RuO4各向异性的光学性质。考虑到温度效应对其光学性质的影响,在计算光学矩阵元时加入洛伦兹(Lorentz)展宽δ=0.20eV。计算给出了Sr2RuO4沿c方向和x方向的反射谱、光导谱及电子能量损失谱,并与实验很好地符合。由光导谱表明,Sr2RuO4的光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沿x方向的低能谱区形成了等离子体吸收峰,带内吸收和带间吸收的转换出现在1.84eV左右,而沿z方向没有出现明显的等离子体吸收。进一步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两个方向上不同的能带色散结构引起的。
蔡建秋陶向明罗海军金清理黄运米
关键词:光电子学光学性质密度泛函电子结构
氢原子在Be(000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单个氢原子和多个氢原子在Be(0001)表面吸附性质.给出了氢吸附Be(0001)薄膜表面的原子结构、吸附能、饱和度、功函数、偶极修正等特性参数.同时也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氢原子覆盖度(0.06-1.33ML)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氢原子的吸附位置与覆盖度之间有强烈的依赖关系,覆盖度低于0.67ML时,氢原子能量上易于占据fcc或hcp的中空位置;覆盖度为0.78ML时,中空位与桥位为氢原子的最佳吸附位;覆盖度在0.89到1.00ML时,桥位是氢原子吸附能量最有利的位置;以上覆盖度中Be(0001)表面最外层铍原子的结构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覆盖度为1.11-1.33ML,高覆盖度下Be(0001)表面的最外层铍原子部分发生膨胀,近邻氢原子渗入到铍表面次层,氢原子易于占据在hcp和桥位.吸附结构中的氢原子比氢分子中的原子稳定.当覆盖度大1.33ML时,计算结果没有发现相对于氢分子更稳定的吸氢结构.同时从分析偶极修正和氢原子吸附垂直高度随覆盖度的变化关系判断氢覆盖度为1.33ML时,在Be(0001)表面吸附达到饱和.
宁华陶向明王芒芒蔡建秋谭明秋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吸附能
Au(110)表面结构和氧原子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金属Au(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Au(110)-(1×2)缺列再构表面原子的弛豫分别是-15.0%(Δd12/d0)和-1.1%(Δd23/d0),表面能为52.7meV/2,功函数Φ=5.00eV;Au(110)-(1×3)缺列再构表面的Δd12/d0=-20.5%,Δd23/d0=+2.7%,表面能53.4meV/2,Φ=4.98eV.计算模拟了它们的STM图像并记录了STM针尖的起伏变化.研究发现Au(110)-p(1×1)和p(1×2)再构表面的氧吸附,在高覆盖下各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值均为负值,发生的吸附可视为吸热过程.说明Au(110)表面基本上与氧不发生吸附和反应,具有很高的化学惰性.
王芒芒宁华陶向明谭明秋
关键词:STM图像
Ni(110)-p2mg(2×1)-CO表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态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Ni(110)-p2mg(2×1)-CO表面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计算结果表明:CO分子吸附于该表面的短桥位附近,分子吸附能为1.753eV,CO分子的键长dC—O为0.117nm,分子与表面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0°,碳原子和短桥位中点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9°;吸附的CO分子内原子间的伸缩振动频率为1876和1803cm-1.态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作用主要来自CO分子π、σ轨道与衬底d轨道间的杂化作用.CO分子σ轨道和衬底表面镍原子dxz轨道杂化形成的表面电子态主要位于费米能以下-10.4至-8.8eV和-7.4至-5.1eV范围内.σ和dxz轨道间的杂化作用可能是形成p2mg表面对称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赵新新陶向明宓一鸣陈戍谭明秋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吸附能分子振动态密度
Ru(0001)表面氮分子和钡原子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Ru(0001)表面氮分子和钡原子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钡原子的作用弱化了氮分子键.氮分子键长从Ru(001)—N_2表面的0.113 nm伸长至Ru(001)—N_2/Ba表面的0.120 nm;分子的拉伸振动频率从2221 cm^(-1)减小到1746 cm^(-1);氮分子得到的电荷数从清洁表面的0.3e增加到1.1 e.电荷从钡原子6s轨道向钌原子4d轨道转移,转移电荷增强了氮分子2π空轨道和钌原子4d轨道间的杂化作用,导致5σ分子轨道和dπ杂化轨道发生极化.轨道极化使分子电偶极矩增加了约—0.136 eA.金属钡在Ru(0001)表面氮分子活化过程中具备电子型助催剂的特征.
赵新新陶向明宓一鸣徐红霞汪丽莉任莉谭明秋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吸附能分子振动表面电子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