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78)

作品数:8 被引量:172H指数:7
相关作者:石辉刘世荣王峰宁丽丹陈凤琴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土壤
  • 3篇岷江上游
  • 3篇大孔隙
  • 2篇导水率
  • 2篇植被
  • 2篇森林土
  • 2篇森林土壤
  • 2篇土壤大孔隙
  • 2篇饱和导水率
  • 1篇典型植被
  • 1篇对数正态分布
  • 1篇研究方法
  • 1篇优势流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根
  • 1篇植物根系
  • 1篇入渗

机构

  • 6篇西安建筑科技...
  • 4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山东省水利科...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四川省林业调...

作者

  • 7篇石辉
  • 2篇刘世荣
  • 2篇王峰
  • 1篇周海军
  • 1篇陈风琴
  • 1篇陈风琴
  • 1篇黄林
  • 1篇傅瓦利
  • 1篇刘兴良
  • 1篇周立江
  • 1篇许五弟
  • 1篇陈凤琴
  • 1篇宁丽丹
  • 1篇董宾芳
  • 1篇李秧秧
  • 1篇毕珍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山地农业生物...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被引量:49
2005年
以岷江上游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高山栎4种植被土壤的团聚体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湿筛法得到的4种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几何平均直径与标准差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土壤具有较大的团聚体直径.土壤的分维数范围在2.40~2.78之间,<0.25mm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越大,暗针叶林土壤的第2层和暗针叶林窗箭竹林土壤的第3层的分形维数最大.土壤团聚体的保存机率以3~1mm、1~0.5mm粒径级团聚体为大,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小;>10mm、0.5~0.25mm粒径级的团聚体的保存机率小,容易遭到破坏.对团聚体稳定性指数进行剖面加权平均发现,针阔混交林土壤的稳定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高山栎林土壤、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和暗针叶林土壤,说明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团聚体的3个数量特征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均可用于说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大小.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
关键词:植被土壤团聚体对数正态分布分形维数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大孔隙与入渗性能关系初探被引量:33
2005年
研究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下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大孔隙的关系. 结果表明: 饱和导水率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 变异系数达67%; 其大小不仅取决于总孔隙度, 更主要取决于能导水的大孔隙的数量和大小. 饱和导水率的变化对大孔隙变化具有高度依赖性, 且与半径大于0 1 cm的大孔隙体积有较好的相关性.
陈风琴石辉
关键词:大孔隙饱和导水率入渗性能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大孔隙定量研究被引量:18
2007年
根据水分穿透曲线和Poiseulle方程原理,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原状土大孔隙的半径范围、个数及分布情况。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田间持水量至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大孔隙半径为0.2~3mm.孔径〉1mm的特大孔隙仅占大孔隙总数的2.2%,表现出特大孔隙较少、小孔隙较多的特点。土壤剖面上部的大孔隙加权平均半径较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孔隙半径逐渐减小。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面积在1.27%~18.13%之间,大部分样品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面积〈5%。坡位、坡度、坡形、坡向对大孔隙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大孔隙虽然占土壤体积的很小一部分,但其平均半径与水流通量和饱和导水率之间有显著幂函数关系,分别决定了水流通量的77%和饱和导水率的75%变异。植物强化土壤渗透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根层土壤大孔隙的优势流效应。
石辉王峰李秧秧
关键词:土壤大孔隙饱和导水率
岷江上游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对水分出流速率的影响被引量:49
2005年
大孔隙是森林土壤中常见的现象 ,对土壤壤中流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大孔隙研究方法的不成熟 ,各种方法得到的大孔隙半径范围并不一致。一般认为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土壤孔隙为大孔隙 ,利用水分穿透曲线和 Poiseuille方程研究了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的大孔隙状况 ,这种方法一方面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衔接 ,另一方面所得到的大孔隙与土壤水分运动有关 ,反映了土壤大孔隙的研究目的 ,因而是一种相对合理的研究方法。岷江上游几种主要植被下土壤大孔隙半径主要集中于 0 .3~ 2 .4 mm之间 ,平均在 0 .4 8~ 1.17mm之间 ,均值为 0 .84 mm,均方差为 0 .2 2 6 ;且随着剖面的发育表现出上部土层多 ,下部土层少的特点。同时 ,半径在 2 .4~ 1.4 m m之间的特大孔隙较少 ,<1.0 m m的小孔隙较多。大孔隙的平均半径对于水分出流速率有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半径 >1.4 mm的孔隙数量影响最大 ,虽然其数量仅占大孔隙数量的 5 %以下 ,但决定了稳定出流速率 70 %的变异。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的最高比例为 2 1.2 2 % ,最低为 2 .6 % ;在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的比例小于 2 0 %的条件下 。
石辉陈凤琴刘世荣
关键词:岷江上游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
岷江上游三种典型植被下土壤优势流现象的染色法研究被引量:21
2006年
优势流是土壤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对水分运动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森林涵养水源的机理,用亮蓝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研究了岷江上游垂直梯度上的三种典型植被下土壤中的优势流。从染色结果来看,在三种植被下的土壤中均存在优势流现象,而这种优势流的产生由于植被、海拔高度、成土过程、根系及土壤动物活动的不同,复杂程度不一。染色面积的百分数反映了入渗水分在剖面的分布,即使在整体水分仅仅停留在表层10cm以上时,部分水分可通过优势流进入到土壤底层。三种植被下优势流染色的分形维数在1.59到1.85之间,分维数反映出优势流通道的复杂性,低海拔的原始暗针叶林土和高海拔的亚高山草甸土具有复杂的优势流通道。优势流的存在对坡面水文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今后进一步认识森林水文效应的基础。
陈风琴石辉
关键词:土壤优势流分维
四川盆地森林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09年
根据朱鹏飞和李德融编著的《四川森林土壤》(1989)一书中四川盆地152个森林土壤剖面数据,估算了该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并分析气候因素和地形对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四川盆地森林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35.492±21.099)kg/m2,变异系数为59.45%,整个盆地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6.744×1015g;其中亚高山草甸草原土有机碳密度最高,为118.477kg/m2,最低的是草类-马尾松林林下黄壤,为3.145kg/m2;不同林型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贮存受到温度、降水和海拔的影响,年均温度与有机碳密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海拔与有机碳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影响四川盆地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关键因子。在年均降雨量400~800mm和年均温度0~4℃,可形成有机碳密度的高值区,其有机碳密度可达80kg/m2;在年平均温度为14~16℃,降水1400~1600mm,可形成有机碳密度的低值区,其有机碳密度20kg/m2。
毕珍石辉许五弟刘兴良
关键词:四川盆地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优势流的植物根系效应被引量:3
2006年
综述了土壤优势流的基本特征,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水分和农用化学物利用效果的影响。阐述了根系对优势流的影响,并讨论了根系的动态变化对土壤优势流的影响。介绍了根系及优势流的一般研究方法,以及有关根系和优势流关系的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董宾芳傅瓦利
关键词:根系生态功能
土壤抗冲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0年
"土壤抗冲性"自被提出以来,已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为总结这些成果并提出对今后研究的设想,本文采用归纳综述的方法,探讨了土壤抗冲性的概念及内涵,回顾了五十多年来土壤抗冲性的研究历程,包括研究方法、厘定指标、抗冲性的内在机理、研究范围及空间分布和分级分区。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土壤抗冲性应是土壤的内在属性,并总结了目前土壤抗冲性研究面临的有关问题,针对机理、量化指标、空间变异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做了展望,提出土壤抗冲性的研究应逐步具体和规范化,并可在土壤侵蚀预报、土地质量评价、生态治理措施配置等方面进行应用尝试。
王峰石辉周立江黄林
关键词:土壤抗冲性研究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