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6035)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邹建军王昆山石学法吴永华葛淑兰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鄂霍次克海
  • 2篇底栖有孔虫
  • 2篇有孔虫
  • 1篇第四纪
  • 1篇氧同位素
  • 1篇氧同位素分析
  • 1篇中层水
  • 1篇色谱
  • 1篇水合物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分析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气相色谱联用
  • 1篇萃取
  • 1篇晚第四纪
  • 1篇相色谱
  • 1篇环境演化
  • 1篇环流
  • 1篇甲烷水合物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作者

  • 3篇邹建军
  • 2篇石学法
  • 2篇王昆山
  • 1篇程振波
  • 1篇石丰登
  • 1篇高晶晶
  • 1篇葛淑兰
  • 1篇刘季花
  • 1篇白亚之
  • 1篇吴永华
  • 1篇施美娟
  • 1篇崔菁菁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鄂霍次克海晚第四纪以来古环境演化被引量:6
2011年
鄂霍次克海是北太平洋第二大边缘海,在"海-陆-气-冰"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海洋环境,并以高生产力、季节性海冰覆盖以及作为北太平洋中层水换气源(ventilation)为特征。对晚第四纪鄂霍次克海海冰扩展,表层生产力、表层海水温度以及中层水演化等的研究显示,鄂霍次克海海冰覆盖面积变化与北太平洋亚极区上空大气环流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变化有关,黑龙江径流及Soya暖流仅在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有影响;海冰扩张和消退不仅影响鄂霍次克海的沉积作用,还影响着表层生产力的演化、中层水团的形成速率及规模,进而影响区域及全球碳循环及北太平洋水团的换气作用。提出了鄂霍次克海未来研究中应该关注的几个主要科学问题,认为了解鄂霍次克海海冰扩张和消退的历史是认识鄂霍次克海古环境演化的钥匙。
石学法邹建军王昆山
关键词:古生产力海冰海洋环流晚第四纪鄂霍次克海
鄂霍次克海东南部180ka BP以来底栖有孔虫δ^13C轻值事件被引量:3
2014年
对鄂霍次克海东南部OS03-1岩芯180 ka BP以来底栖有孔虫内生种Uvigerina spp.进行了稳定氧碳同位素分析,发现了112-109 ka BP(Ⅵ),102-90 ka BP(Ⅴ),85-76 ka BP(Ⅳ),57-54 ka BP(Ⅲ),44-40 ka BP(Ⅱ)和17-10 ka BP(Ⅰ)的6次δ13C轻值事件,其中发生于102-90 ka BP的轻值事件Ⅴ中的δ^13C降幅最大,达到了2.5‰,其他事件中均达到1‰以上. 研究认为,这些δ13C轻值事件可能由表层生产力增高、鄂霍次克海中层水形成减弱、最低含氧带加强等因素共同引起. 古菌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这些δ^13C轻值事件没有受到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和甲烷气体释放的影响.
吴永华石学法邹建军程振波王昆山葛淑兰石丰登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表层生产力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长链烯酮被引量:1
2012年
建立了测定痕量长链烯酮的分析方法,获得了优化的前处理条件、气相色谱检测条件。对定性定量方法及实验条件必须满足的要求进行了评价。通过过程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对整个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满足沉积物样品长链烯酮测定的要求:仪器的检测限分别为25.75ng/g和28.54ng/g;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86ng/g和95ng/g;平均回收率介于67%~89%,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33%和9.39%;精密度RSD(C37∶3)=14.07%,RSD(C37∶2)=13.17%。利用此方法对部分样品进行了分析,测得的结果与布莱梅大学实验室所测的一致。
白亚之邹建军刘季花高晶晶施美娟崔菁菁
关键词:固相萃取气相色谱长链烯酮海洋沉积物
Benthic foraminiferal δ^(13)C minimum events in the southeastern Okhotsk Sea over the last 180 ka
2014年
A total of six d13C minimum events,i.e.,VI,V,IV,III,II,and I,were observed via a stabl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of infaunal benthic foraminifera Uvigerina spp.in gravity core OS03-1 in the southeastern Okhotsk Sea over the last 180 ka.These events occurred at112–109,102–90,85–76,57–54,44–40,and 17–10 ka BP.The largest negative excursions reached 2.5%in event V and were greater than 1%in the other events.We proposed that all d13C minimum events were caused by the increase in sea surface water productivity,the weakened formation of Okhotsk Sea intermediate water,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oxygen minimum zone.The negative excursions were unaffected by methane hydrate destabilization and subsequent methane release 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using archaeal lipid markers.
Yonghua WuXuefa ShiJianjun ZouZhenbo ChengKunshan WangShulan GeFengdeng Shi
关键词:鄂霍次克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甲烷水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