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18)

作品数:20 被引量:261H指数:11
相关作者:张奇徐力刚高海鹰徐进王世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所长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径流
  • 4篇湿地
  • 4篇湖滨湿地
  • 3篇水文
  • 3篇水文模型
  • 3篇人工湿地
  • 3篇流域
  • 3篇湖流
  • 3篇分布式水文模...
  • 3篇
  • 2篇地表
  • 2篇地下径流
  • 2篇雨强
  • 2篇农田
  • 2篇鄱阳湖
  • 2篇苕溪流域
  • 2篇污染
  • 2篇西苕溪流域
  • 2篇磷素
  • 2篇湖滨带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东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8篇张奇
  • 9篇徐力刚
  • 8篇高海鹰
  • 7篇徐进
  • 3篇刘佳
  • 3篇王世和
  • 3篇李丽娇
  • 2篇刘健
  • 2篇黄丽江
  • 2篇蒋鸿昆
  • 1篇薛丽娟
  • 1篇李正兆
  • 1篇左海军
  • 1篇徐金涛
  • 1篇靳晓莉
  • 1篇叶许春

传媒

  • 3篇湖泊科学
  • 3篇中国给水排水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环境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Water ...

年份

  • 2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域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8
2006年
对非点源污染物模型研制的各个发展阶段和模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系统介绍和对比了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的总体结构、特点、适用领域及模型的局限性,尤其对模型方法在非点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进而归纳了以往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和污染负荷定量化方法的发展特点。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流域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以期为我国非点源污染物输移模型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徐力刚张奇
关键词:流域非点源污染
几种植物对潜流型湖滨湿地中氮磷的处理效果比较被引量:14
2006年
湖滨带是连接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功能过渡区,是湖泊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在河流的入湖口建造湖滨湿地,可有效净化入湖水中携带的部分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极为复杂,其中植被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植物是构建湿地系统的关键。以云南省抚仙湖北岸的湖滨湿地——马料河潜流型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美人蕉(Cannaindica),菖蒲(AcoruscalamusLinn),伞竹(Cyperusalternifolius),香蒲(Typhaelatifolia)四种不同植被系统的潜流型湖滨湿地去除污水中营养盐的效果,为抚仙湖湖滨带人工湿地的合理优化选择植物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四种植被系统的潜流湿地对总氮和总磷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是由于湿地长期运行而疏于管理,植物没有定期收割翻新,四种植物的氮磷去除率差别不太大,去除效果均不太佳。其中,美人蕉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其去除率分别是30.4%,19.13%,其次为香蒲和伞竹,效果较差的是菖蒲。并且实验表明,暴雨对四种植物湿地氮的去除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连续几天的暴雨情况下,四种植物系统氮的去除率都很低。
徐进张奇王世和高海鹰
关键词:潜流湿地植物总氮总磷
湖泊集水域地表—地下径流联合模拟被引量:15
2007年
研制了流域尺度的地表-地下径流联合模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考虑了地表径流、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水量交换,更真实地模拟径流系统。特别是,考虑了湖泊-流域系统的特点,例如,多条入湖河流、直接入湖的坡面水流和地下入湖径流等,使模型比现有水文模型更适合于湖泊集水域径流系统的模拟。模型在云南抚仙湖集水域作了初步应用研究,模拟结果与河道径流、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等观测数据的比较显示,模型模拟效果理想。此外,模拟结果与SCS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用于研究湖泊与流域的相互作用、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对自然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响应、探究地表径流-地下水-湖泊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也可用作湖泊-流域系统水量平衡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效计算工具。
张奇
关键词:分布式水文模型
基于SWAT的西苕溪流域降雨一径流关系及水量平衡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以SWAT模型为工具,对太湖西苕溪流域进行了径流模拟,采用1988—2001年范家村水文站逐日、逐月实测径流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效率系数均大于0.88,径流相对误差均小于4%。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西苕溪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和水量平衡。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西苕溪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化不明显;西苕溪流域的降雨年际分布不均匀;受降雨影响,雨季月径流量和洪峰值均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水量平衡分析表明,河道径流、蒸散发、地下水补给量分别占降雨量的54.1%,45.8%,17.3%。
李丽娇薛丽娟张奇
关键词:SWAT西苕溪流域
抚仙湖集水域地表径流入湖水量模拟被引量:11
2007年
采用适用于无资料流域、参数较少的SCS模型计算抚仙湖集水域地表径流量.模型考虑了集水域下垫面条件的空间差异,利用Maplnfo/Arc view软件按照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类型的不同,把集水域划分为若干个水文响应单元,分别计算产流量,较准确地模拟了入湖径流量.通过对梁王河流域和大鲫鱼沟流域实测降雨径流资料的分析与反演,提出了适合该区域的产流计算CN值.在对CN值作坡度修正后再应用到其它无观测数据区域.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抚仙湖集水域2005年3月1日-2006年2月28日地表径流量为1.74×10~8 m^3,陆面径流系数为0.395.模型为指导抚仙湖集水域径流观测及入湖污染物负荷的计算提供依据.
徐金涛张奇徐力刚
关键词:SCS模型地表径流
水力负荷对湖滨带人工湿地除磷效果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分析了湖滨带复合人工湿地的各单元在旱季和雨季的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TP浓度较高时,沉淀池对TP的去除效果较明显,旱、雨季的不同水力负荷对处理效果几乎没有影响。雨季时潜流人工湿地内发生了不溶性磷的吸附和沉积,实现了对磷的去除;旱季时由于水力负荷极小,水体流动性差,系统内处于厌氧状态,出现了磷的释放。雨季时,表面流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效果没有沉淀池和潜流人工湿地的理想,旱季的低水力负荷对除磷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
高海鹰刘佳张奇徐进
关键词:除磷水力负荷
不同降雨强度对农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及LEACHM模型验证被引量:55
2008年
云南抚仙湖北岸农田平原区地下水埋深较浅,约0.6m,农田土壤氮素的淋失易对地下水和湖泊造成污染。采自抚仙湖北岸典型农田-蔬菜地土壤,应用3组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室内土柱实验方法,通过测定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以及渗漏液流量及其氮素浓度来探讨氮在土壤中的淋失规律。选用土壤营养物淋失模型(LEACHM模型),模拟了实验条件下水分运移和铵态氮、硝态氮浓度变化过程,并对实验数据作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出现地表径流的情况下,降雨强度越大,水分下渗速率、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速率也越快,总氮的淋失量也越大。实验中渗漏液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分别达10和120mg·L-1,说明地下径流是营养盐损失的途径之一,硝态氮是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营养盐淋失是地下水氮素污染的原因之一。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表明该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农田氮素淋失的模拟,为评估氮素淋失提供有效工具,同时也为现场模拟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高海鹰黄丽江张奇徐力刚
关键词:数值模拟氮素降雨强度
湖滨湿地基质—水界面磷释放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以湖滨湿地基质和原位上覆水为材料,分别模拟了在好氧及厌氧、不同pH值及不同上覆水初始磷浓度条件下基质中磷的释放特性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好氧条件相比,厌氧状态大大促进了基质中磷的释放,且碱性条件下的释放最明显,而中性条件下的释放则较弱,释放强度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好氧条件下,基质向水体中释磷很少,有时甚至从水体中吸磷。当上覆水的初始磷浓度较低时,基质先向上覆水释磷,而后吸附直至达到平衡;随着上覆水初始磷浓度的升高,当基质中的磷含量低于上覆水中的磷浓度时,则从水体吸磷直至达到平衡。将不同环境因子相比较,上覆水为碱性条件(pH=11.3)时基质的释磷量最大,厌氧条件次之,上覆水的pH值增加和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是湿地基质释磷的主要机制。
徐进张奇王世和高海鹰徐力刚
关键词:湖滨湿地基质磷释放
抚仙湖集水域径流过程的观测与模拟被引量:4
2005年
抚仙湖集水域的径流过程包括河道径流、坡面散流和地下径流,各径流间发生水量交换,且同时向湖泊输送污染物。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以整体水文过程思路建立径流及物质输移模型,以完整统一的模型模拟整个集水域的径流过程及污染物入湖路径。模拟方法考虑各径流之间的水量交换,能定量区分各径流量及各径流分别向湖泊输送的物质数量,可望深层次地揭示湖泊集水域的径流系统及物质输移路径。设计了相应的野外观测方案,对各径流及降雨量作同步连续观测。观测数据显示,该集水域降雨强度分布不均匀;河道径流量与降雨相关性强,表现出暴涨暴落的特点,反映了山区河道径流特征;北岸农田区地下水埋深较浅,表层土体松散,接受良好的降雨补给。这些成果为观测方案的进一步细化和模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张奇徐力刚
关键词:野外观测
一个地表-地下径流耦合模型在西苕溪流域的应用被引量:5
2008年
提出了一种地表-地下径流联合模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地表径流、土壤水、地下径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水量交换,更真实地模拟了径流系统。选取太湖西苕溪流域进行了模型的应用研究,采用1km×1 km网格,就1988-2001年横塘村、范家村两水文站逐日、月实测径流资料进行径流模拟,确定了模型的基本参数。从模拟精度、参数需求、模型稳定性、水量平衡等方面分析模型的特点,研究表明:该模型参数相对简单,模拟精度较高,耦合运行稳定、快速,水量平衡分析详尽。模型可用作地表-地下径流相互作用、流域水量平衡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效计算工具。
李丽娇张奇
关键词:分布式水文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