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40100)
- 作品数:11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王富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的谱系追踪——评王东风教授的后解构主义翻译研究
- 2013年
- 王东风教授倡导后解构主义翻译观,主张语言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在他从功能语言学开始,历经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理论、认同机制假说、重释"忠实"翻译标准、注重直译和异化策略的翻译实践、修正多元系统论、反思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漫长历程中,随处可见一位学者的真知灼见和批判意识,从中也可体味到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的谱系渊源。
- 王富
- 关键词:翻译研究后殖民翻译谱系
- 从回族的伊斯兰汉译看文明对话及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被引量:2
- 2012年
- 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佛教翻译和民族翻译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回族的伊斯兰汉译既属于宗教翻译,又属于民族翻译,地位非常独特。针对一些西方学者将中国内部文化关系视为内部殖民主义,本文以回族的伊斯兰汉译为例论述伊斯兰汉译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性的贡献,并藉此辨析多元一体与内部殖民的区别,不以泯灭多元性为前提的一体性不属于内部殖民之列。
- 王富
- 关键词:回族
- 劳伦斯·韦努蒂的种族中心主义式的异化归化论
- 2017年
- 面对外界的"误解"和批评,韦努蒂最终把异化归化论简约为对外语文本和文化的伦理态度。本文重点论证了把归化异化和种族中心主义捆绑起来的荒谬性。而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文化伦理态度。仅有种族中心主义式的伦理态度而无实际的强势地位,是无法实现文化殖民的。同样,仅有伦理态度也并不必然构成完整的归化或异化翻译。只有高势能语言在高权力势能操纵下进行的征服性翻译才是归化翻译,同样,也只有低势能语言对高权力势能的抵抗性翻译才是异化翻译,即,双高文化(高权力势能、高文化势能)对双低文化(低权力势能、低文化势能)的征服性翻译为归化翻译,而双低文化对双高文化的抵抗性翻译则为异化翻译,除此之外,均不是种族中心主义伦理态度模式下的归化、异化翻译。
- 王富
- 关键词:种族中心主义归化异化劳伦斯·韦努蒂
- 批评意识的缺失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歧途
- 2016年
- 当前的后殖民翻译研究如火如荼,理论阐发和实践应用蓬勃发展,但后殖民翻译研究本身的理论根基却备受诟病,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批判性研究更是相当滞后。虽有零星批评,但多显肤浅且不成体系,难以形成有影响的领域。后殖民翻译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吸收多批判少,深入、系统的批判性研究论著还未见到,而批判意识的缺失,导致后殖民翻译研究步入歧途。
- 王富
-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研究歧途
- 论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
- 2014年
- 通过明清以来的西学中译史,论证了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为防止后殖民翻译外延内涵无限扩大化提供了佐证。西学中译的主流不是后殖民翻译所能涵盖的,而是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但来自西方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相和社会面貌,而且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影响。
- 王富
- 关键词:文化杂合
- 古罗马的希腊翻译是文化殖民吗?——对道格拉斯·鲁宾逊“后殖民翻译”的重新阐释
- 2017年
- 鲁宾逊在《翻译与帝国》中,根据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等人的只言片语,将罗马帝国对希腊文化的翻译视为文化殖民,获得国内外译学界的普遍认同。这一论断值得质疑,罗马的意译和归化策略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流行的后殖民翻译这一术语内涵应该反思,进而重新界定。只有高势能语言操纵高权力势能对低势能语言进行的翻译,以及与之相对抗的低势能语言对高语言的翻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后殖民翻译。政治和军事处于高势的低文化势能在征服高文化势能时反被同化,这既不属于文化殖民也不属于文化被殖民。后殖民不仅需要殖民动机,更需要殖民后果,而后者才是判断后殖民翻译的唯一准则。鲁宾逊正是忽略了这一点。
- 王富
-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
- 内部殖民论的反思
- 2013年
- 一国内高势文化对低势文化的影响并非一定为内部殖民,而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内部殖民论已经被泛化与滥用,不应成为多民族国家种族分离的借口,更不应与多元一体格局的建构相互对立。
- 王富
- 共有系统论与翻译的社会学研究——安东尼·皮姆的共有系统论述评
- 2019年
- 安东尼·皮姆把"共有系统"的概念引入到翻译史研究,企图跳出翻译、文化的概念而在整个社会的大框架下来重新阐释翻译史中的诸多现象。首先介绍了皮姆的共有系统论,并着重评述了他的两个翻译共有系统,即12世纪托莱多共有系统、15世纪西班牙卡斯提尔前人文主义共有系统。皮姆提出了很多鲜明的观点,比如"共有系统论设想了一个没有霸权的世界秩序"、"高度不平等的团体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翻译规范)最有趣的特征是对双方都有益,并因此能使他们展开合作。这些将是共有系统的首要原理"等。这些观点对反思后殖民翻译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
- 王富
- 共有系统论下的中华文化圈翻译
- 2014年
- 运用"共有系统"论来重新审视中华文化圈内部各种文化之间的翻译史,目的是为了重写翻译史。中华文化圈中的汉文化,以礼义为标志的"华夷之辨"文化传统,"以文化为纽带、以利益为根本"的宗藩关系,都是一种对各个文化、各个民族都有益的"共有系统"。中华文化圈中各个文化、各个民族之所以在翻译汉文化方面能够合理合作,原因就在于各方都认同这一"共有系统",从而利用这一"共有系统"服务自我。一旦把"共有系统"看作可加以利用的工具,就展示出了一个没有霸权的世界秩序,从而回击后殖民译论。
- 王富
- 战略本质主义与后殖民译者身份定位
- 2015年
- 在后殖民翻译研究中,译者身份被定位于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相对抗之上。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过于强调对抗,使得译者身份僵化。要知道,文化地位的强弱是流动性的,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始终处于强势地位。本文利用斯皮瓦克的战略本质主义的概念,重新定位后殖民译者身份,以反思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这种极端化倾向。
- 王富
- 关键词:身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