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304FKCA067)

作品数:9 被引量:76H指数:5
相关作者:鹿晨昱张子龙逯承鹏薛冰李恒吉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可持续发展
  • 2篇地区可持续发...
  • 2篇污染
  • 2篇陇东黄土
  • 2篇陇东黄土高原
  • 2篇黄土高原
  • 1篇大五人格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形
  • 1篇动态仿真
  • 1篇动态仿真研究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植被
  • 1篇中介
  • 1篇中介效应
  • 1篇社会
  • 1篇生态
  • 1篇数据包络
  • 1篇数据包络分析

机构

  • 8篇兰州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文...
  • 1篇宁夏大学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鹿晨昱
  • 7篇张子龙
  • 6篇薛冰
  • 6篇逯承鹏
  • 6篇李恒吉
  • 2篇李勇进
  • 2篇张琳
  • 2篇王春娟
  • 1篇刘海兵
  • 1篇苗红
  • 1篇王莉
  • 1篇王婷
  • 1篇胡慧玲
  • 1篇朱卫利
  • 1篇李文磊

传媒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经济地理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5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动态仿真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涉及的区域系统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复杂巨系统,而系统动力学正是研究和处理这种动态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基于Vensim软件构建了甘肃省庆阳市可持续发展动态仿真模型,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当前的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降低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庆阳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增加技术投资、教育投资和环保投资,通过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才能彻底扭转三废排放量增加的趋势,使经济实现快速、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全面实现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
鹿晨昱王婷逯承鹏李勇进李恒吉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被引量:19
2015年
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时空综合测度模型基础上,结合GIS、AHP及重心位移法等技术,对辽宁省各地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辽宁省各地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总体上体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部分地市具有一定的波动,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总体上体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多数地市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上升空间较小,且部分地市起伏波动较大。大部分地市的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上相对较高,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相对较低。这一表面看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不健全的发展模式。东南部地区相对来说是可持续协调度和发展度的高密度区域,其协调性较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发展步调较为一致,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较强,发展速度也较快。
鹿晨昱张琳薛冰张子龙李恒吉逯承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GIS生态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以2000—2012年数据为基础,构建包括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五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模糊隶属度等方法对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度、协调度和趋势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但人口、资源和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可持续发展持续度总体呈现稳定的非减速特性,但可持续性能力不强;(3)各子系统间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总体上是基本协调的,但部分系统间不协调的状况也比较明显,可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4)可持续发展趋势度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因此,庆阳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稳步推进、统筹规划,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
鹿晨昱朱卫利李恒吉薛冰张子龙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协调度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以庆阳市为例被引量:11
2015年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及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环境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热点研究问题。但针对小尺度区域,将资源消耗、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三者纳入一个体系开展的分析研究较少。本文采用2000—2013年庆阳市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资源消耗量和人均GDP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协整检验、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对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者存在协整关系,庆阳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化学需氧量和烟尘的排放对庆阳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但二氧化硫排放量、能源消耗量和水资源消耗量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庆阳市经济增长是以污染物排放量增多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其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度较强,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还未出现解耦,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耦合作用关系。
鹿晨昱王春娟张子龙李恒吉逯承鹏薛冰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VAR模型
甘肃省区域旅游效率评价与空间差异被引量:17
2015年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曼奎斯特指数方法,对甘肃省各市州2003-2012年的旅游效率及其动态变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分析其空间差异,最终揭示了区域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以期能为甘肃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总效率较高的地区较少,只有兰州、金昌、白银、庆阳4个地区的平均总效率在0.8以上,其余均为中等效率和低效率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在大部分时间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和规模收益不变阶段;不同地区的旅游效率变化趋势各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只有天水的MI连续10年均>1,旅游效率持续提高;对甘肃省各市州进行了类型划分,I型地区有6个,Ⅲ型地区有3个,Ⅳ型地区有5个.
鹿晨昱胡慧玲薛冰苗红张子龙逯承鹏
关键词:旅游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曼奎斯特指数
大五人格与员工建言行为:组织认同的中介效应被引量:5
2018年
通过对354个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员工大五人格特质和组织投入对建言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五人格是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且对组织认同具有预测效力.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对促进性建言、抑制性建言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严谨性、宜人性和外向性与组织认同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组织认同正向预测员工建言行为,并在人格特质与建言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王莉刘海兵
关键词:组织认同
庆阳市污染型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结合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将以污染物为表征的环境压力分解为人口、经济、技术3种驱动因素的影响,据此对庆阳市2000-2013年间污染型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庆阳市由污染物排放所产生的环境压力主要是由废水和工业废气所致,且环境压力在后期表现出持续增大的趋势。人口因素对环境压力变化的影响比较小,且较稳定;经济增长因素的正向效应明显,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正向效应呈增大趋势;技术因素的负向效应明显,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这一抑制作用在后期有所减弱。3种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视污染物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鹿晨昱王春娟张子龙薛冰李恒吉
关键词:结构分解分析环境压力
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测度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被引量:9
2017年
构建了庆阳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测度模型,定量测算了2000—2015年庆阳市及其各区县的系统内部协调度、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综合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2000—2015年庆阳市经济、社会、资源系统的内部协调度明显提升,但环境系统内部协调度波动较大;庆阳市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县区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波动变化较明显,部分县区甚至出现了下降;庆阳市整体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提升不显著,且波动变化明显;庆阳市及各区县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度属于基本协调以上类型,综合协调发展状况相对较好。
鹿晨昱李文磊李恒吉逯承鹏张子龙
关键词:协调发展
基于GIS的太原市土壤侵蚀定量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基于GIS和RS技术,采用修正版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在对区域土壤侵蚀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太原市土壤侵蚀进行定量研究,并根据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太原市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林地,以及东部和南部的以梯田为代表的耕地地带(坡耕地除外),约占市区总面积的1/2以上。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地带主要分布在北部以及边缘地带。其中,荒草地、裸岩石砾地等未利用地的侵蚀强度最大,其次是建设用地、水体和耕地,林地的侵蚀强度最小。总体上看,太原市大部分地区的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低,土地利用状况相对较为合理,但亦有一部分地区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尽管所占面积较小,但不可忽视。
鹿晨昱张琳薛冰张子龙逯承鹏李勇进
关键词:土壤侵蚀地理信息系统降雨植被地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