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4-3)

作品数:19 被引量:225H指数:7
相关作者:郝明德蔡志风赵云英史培危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小麦
  • 7篇施肥
  • 6篇土壤
  • 6篇旱塬
  • 5篇黄土高原
  • 5篇长期施肥
  • 4篇黄土旱塬
  • 4篇旱地
  • 3篇养分
  • 3篇施用
  • 3篇苜蓿
  • 3篇小麦产量
  • 3篇黄土区
  • 2篇冬小麦
  • 2篇施用磷肥
  • 2篇水肥
  • 2篇水肥利用
  • 2篇水肥利用效率
  • 2篇土壤肥力
  • 2篇渭北旱塬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毕节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19篇郝明德
  • 3篇史培
  • 3篇危锋
  • 3篇赵云英
  • 3篇蔡志风
  • 2篇薛晓辉
  • 2篇吴振海
  • 2篇王缠军
  • 2篇普琼
  • 2篇李慧成
  • 1篇陈磊
  • 1篇何晓雁
  • 1篇薛少平
  • 1篇许晶晶
  • 1篇谢永生
  • 1篇唐涛
  • 1篇张晓梅
  • 1篇李志西
  • 1篇柳燕兰
  • 1篇樊虎玲

传媒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旱塬小麦长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土壤肥力变化被引量:22
2007年
基于20 a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了丰水年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肥料单施或配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M>NM>NP>PM>M>N>P>CK,肥料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并维持相对稳产;NP、NM、PM、NPM的交互作用明显,连应值均为正;氮磷配施能显著提高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和水分利用率,氮磷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佳,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64.9%,水分利用率提高了103.5%,氮磷单施不如肥料配施;氮磷配施不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积累,化肥和有机肥长期配施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肥力。
赵云英谢永生郝明德
关键词:长期施肥小麦产量土壤养分
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春玉米田杂草发生及防除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田间调查和药效试验,对渭北旱塬一年一熟区春玉米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除草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倒秆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春玉米田杂草种类与传统翻耕田差别不明显,优势种均为田旋花、反枝苋和灰绿藜,主要差别在于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生物量大。96%金都尔乳油900 mL/hm2和70%乙草胺乳油900 mL/hm2土壤封闭处理对保护性耕作春玉米田杂草均具有一定的防效,且对玉米出苗无影响,而96%金都尔乳油播后封闭处理明显优于70%乙草胺乳油,其50d的鲜重防效仍高达87.4%;20%克无踪水剂1 500 mL/hm2和40%莠去津悬浮剂2 250mL/hm2定向喷雾处理也可有效控制春玉米田杂草,但20%克无踪水剂明显优于40%莠去津悬浮剂,其23 d的株防效仍高达88.4%;4种药剂的3种防治方法均具有保产作用,其中20%克无踪水剂处理后保产效果最好。可见,在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玉米田杂草防治中,可优先考虑以96%金都尔乳油进行播后土壤封闭处理,其次可选用20%克无踪水剂于苗期进行定向喷雾处理。
马志卿江志利刘月仙薛少平郝明德朱瑞祥冯佰利张兴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春玉米杂草
旱作地区长期小麦连作和苜蓿连作土壤剖面的矿质氮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23年小麦连作地和苜蓿连作地土壤矿质氮分布和累积进行研究,探讨种植浅根系和深根系植物对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CK)和单施磷(P)肥,小麦和苜蓿连作地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0—60 cm土层以下硝态氮含量变化稳定并小于2 mg/kg。氮肥、磷肥和有机肥配施(NPM)时,小麦连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在20—100 cm和140—320 cm土层,年累积速率可达42.12 kg/(hm2.a);苜蓿连作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仅在200—300 cm土层出现轻微累积,年累积速率仅为1.01 kg/(hm2.a)。在不施肥和单施磷肥下,种植小麦或苜蓿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影响不显著,而氮、磷和有机肥配施时,小麦连作地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迅速增加,并与不施肥、单施磷肥处理有显著差异;苜蓿连作地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虽有少量增加,但与不施肥、单施磷肥处理无显著差异。不施肥、单施磷肥和氮、磷和有机肥配施,小麦连作、苜蓿连作地土壤剖面铵态氮含量主要在10—20 mg/kg之间波动,在土壤剖面无明显的累积现象,铵态氮残留量受施肥和作物种类的影响不显著。
薛晓辉郝明德
关键词:旱地苜蓿硝态氮淋溶
长期施氮磷化肥对不同种植体系土壤交换性钙分布与累积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以22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化肥(NP)下不同种植体系土壤交换性钙在剖面上分布与累积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为石灰性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较高;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钙在土壤剖面上发生淋溶累积现象,在140~180 cm土层产生累积峰,累积峰值:玉米一小麦(2a)+糜子轮作为13 180 ms/kg、豌豆一小麦(2a)+糜子轮作为12 597 mg/kg、红豆草一小麦(2a)轮作为11 960 mg/kg、豌豆一小麦(2a)+玉米轮为11 778 mg/kg、小麦连作为11 590 mg/kg、小麦(2a)+糜子一玉米轮作为11 290 mg/kg;不同种植体系0~200 CII1土壤交换性钙的总累积量以玉米一小麦(2a)+糜子轮作最高,为269.67 t/hm2,小麦连作最低,为218.78 t/hm2。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钙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不同主要是由作物和种植方式不同引起,不同种植体系0~200 cm土壤交换性钙的总累积量差异不显著。
危锋郝明德
关键词:氮磷化肥交换性钙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施肥对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2
2010年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地不同施肥对小麦产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M)增产效果较好,产量达5265.0 kg/hm2;有机肥和化肥配施(NPM)小麦产量最高,达5898.8 kg/hm2。NPM配施小麦总吸氮量最大,比单施氮肥(N)增加了131.4 kg/hm2;NPM配施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为67.0%、49.16 kg/kg、36.97 kg/kg、73.11kg/kg;在不同施肥体系中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N
何晓雁郝明德李慧成蔡志风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地施肥养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旱塬区农田施肥、产量与土壤深层干燥化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施肥作为稳定作物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同时也会加强对土壤水分的耗损。于2007年小麦播种前测定了长期施肥的试验田0-300 cm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播前小麦地土壤在1 m深度范围内含水量变化很小,贮水量的极差值为14.7 mm;土壤水分的变化主要集中在100-300 cm土层,贮水量极差值为130.1 mm,且土层深度100-260 cm处出现土壤深层干燥化现象,并随肥料用量增加干燥化程度趋于严重;26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逐渐上升。氮磷肥配施土壤干层含水量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显著高于单施磷肥和不施肥,而不施肥和单施磷肥土壤干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从产量角度看,小麦产量与干层水分含量呈线形显著负相关。当产量小于1 354 kg/hm^2,土壤无干层;当产量在1 355-2 406 kg/hm^2之间,土壤干层属于轻度干燥化;当产量在2 407-3 458 kg/hm^2范围内,土壤干层属于中度干燥化。
薛晓辉郝明德
关键词:农田施肥土壤干燥化黄土旱塬区
黄土旱塬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钾素营养和肥料利用率的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为了给黄土旱地经济合理施肥、粮食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小麦产量、各生育期钾素营养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小麦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单施氮肥小麦增产75.3%,单施磷肥小麦产量则降低24.7%,NM、PM、NPM配施小麦增产75.9%-92.9%;小麦钾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前期,孕穗期以后因泌钾现象多表现为负吸收,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促进小麦吸钾作用明显,小麦植株各器官含钾量明显提高;单施N肥、NP配施小麦钾素的吸收量、吸收速率较高,单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小麦钾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比对照也有明显提高;单施N肥小麦氮肥利用率较高为76.73%,单施P肥小麦磷肥利用率较低仅为14.20%,NP配施与单施P肥相比,吸磷量、吸钾量分别增加112.53%和79.36%。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氮、磷、钾吸收量,但肥料利用率却不高。[结论]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明显促进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小麦产量。
李燕敏郝明德赵云英
关键词:长期施肥小麦产量钾素营养肥料利用率
长期施肥对黄土区连作苜蓿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条件的苜蓿草地植被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连作苜蓿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不显著。群落盖度增大,群落高度亦明显增加。施肥可维持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提高苜蓿草地生产力。施肥后苜蓿种群生态位宽度明显上升,竞争力相对增强,而杂类草生态位宽度降低,竞争力相对减弱。连作施肥条件下苜蓿种群与其它物种之间没有最大的生态位重叠,杂类草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它们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且占主要地位,施肥可提高苜蓿草地质量和经济价值。狗尾草等杂草入侵是导致苜蓿人工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蔡志风郝明德吴振海史培王缠军普琼
关键词:黄土区长期施肥植被特征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苜蓿轮作对小麦品质和子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07年
在粮草8年轮作施肥定位试验背景下,研究小麦品质和子粒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茬小麦和对照在营养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以及氨基酸含量上的差异,归因于施肥对小麦品质的改良和提高。小麦与苜蓿轮作能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苜蓿茬小麦和连作小麦的湿面筋值有显著差异;轮作可增强小麦粉面团的强度和筋力,降低面团的延展性,苜蓿茬小麦和和连作小麦的FQN值有极显著差异;但小麦的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变化。苜蓿—小麦轮作以苜蓿茬后第2年种植的小麦品质和氨基酸含量为优,到苜蓿茬后第3年,茬口优势效应减弱。
樊虎玲郝明德李志西
关键词:旱地氨基酸含量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及品质性状的演变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不同品种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和品质性状演变规律,为旱区优良小麦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世纪40年代至今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代表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灌浆特性和蛋白质含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随品种的更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产量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遗传改良进度为1.96%;随着株高的降低,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各茎节长度呈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呈逐步提高趋势,长旱58最大,达1.09mg/(粒.d);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总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但20世纪60年代至今,小麦蛋白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不大。【结论】黄土高原沟壑区今后应将高产作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品质改良。
张园郝明德庞玉辉樊虎玲
关键词:渭北旱塬小麦品质性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