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632153949)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2
相关作者:沈丹吴也李子明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居住
  • 3篇集中居住
  • 3篇合约
  • 3篇城市
  • 2篇农村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中游
  • 2篇长江中游城市...
  • 2篇城市群
  • 1篇区位
  • 1篇区位熵
  • 1篇经济联系
  • 1篇规制
  • 1篇规制模式
  • 1篇合约理论
  • 1篇分工
  • 1篇产业分工
  • 1篇产业结构
  • 1篇城市复兴
  • 1篇城市流

机构

  • 6篇武汉大学
  • 1篇佛罗里达大学

作者

  • 4篇沈丹
  • 1篇李子明
  • 1篇吴也

传媒

  • 1篇江淮论坛
  • 1篇经济经纬
  • 1篇经济体制改革
  • 1篇农村经济
  • 1篇中国名城
  • 1篇区域经济评论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规制理论视角下的治理转型与城市复兴——以武汉市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随着城市成为积累的场所和全球竞争的主体,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以复兴城市为研究对象,更有利于揭示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条件和特征。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治理演化的一般进程,并借助规制理论关于积累体制和规制模式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框架,指出城市治理转型的实质是为了在城市尺度上使规制模式更好地适应积累体制的变化。根据这一思路,以武汉为例,分析了其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和条件,即武汉在全国城市发展格局中的相对落后,以及国家和湖北省治理格局的转型为其提供的空间和支持,并揭示了武汉城市治理转型如何通过市区政府间关系的重新划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治理,以及多中心格局的构建,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积累体制的要求,从而实现城市复兴。
王磊水瑶君
关键词:城市复兴规制模式
强制,抑或参与:关于农村“拆村并居”改革路径的效应分析——兼论成都和诸城的实践被引量:1
2014年
根据制度设计的不同特点,农村"拆村并居"改革主要可分为强制与参与两种类型。本文以不同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最大化模型,分别对上述两种类型进行模拟,发现:在存在参与的"拆村并居"改革中,农户将会选择最优参与意愿,而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也得以约束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而在强制改革性改革路径下,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无法实现最大化。对于四川成都和山东诸城改革实践的分析也表明,改革中参与性的路径将产生更为有效和公正的结果。
王磊沈丹
关键词:集中居住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化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群,强调通过区域内部空间组织和管治,形成高效,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内部空间和功能结构调整的重要主体,直接影响城市群发育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因此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变化测度对研究城市群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三个层次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2004年至2011年产业结构动态演变,发现:宏观上,该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类型均为"二三一"型,但各城市群三次产业发展趋向有别;中观上,用克鲁格曼指数测度城市群间产业同构度,整体上同构度增强,但深入产业部门分析表明,其同构度增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微观上,通过综合测度产业集聚水平,城市群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水平提升,地区产业"高度化"不足。
王磊沈丹
关键词:城市群长江中游产业结构区位熵
基于合约模型的农村集中居住改革机制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根据制度设计的不同特点,农村集中居住改革主要分为强制合约与激励兼容合约两种类型。鉴于现有文献对集中居住的微观机制鲜有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不同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最大化模型,分别对上述两种合约安排类型进行模拟,并分析其对农户参与意愿和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的影响,以此揭示农村集中居住的路径及其效率。
王磊沈丹
关键词:农村集中居住
农村集中居住改革中的实质参与:基于合约理论的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笔者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合约模型,分析了农民在强制性改革模式和参与式改革模式下的行为特征,并比较其福利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农民参与改革意愿的帕累托最优概率,它使农民自身和改革效用同时达到最大化。农民参与改革的概率越大,其收益也将随之增加;反之,其收益降低,甚至将低于强制合约下的水平。农民的实质参与不仅能够提高其自身的福利,而且还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王磊沈丹李子明
关键词:集中居住合约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王磊吴也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流经济联系产业分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