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3156120003)
- 作品数:12 被引量:116H指数:9
- 相关作者:傅维杰刘宇王熙夏锐李路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紧身装备对下肢关节力学、软组织振动和肌肉活动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冲击负荷较大的落地反跳过程中,紧身装备作为外加干预因素对运动表现、下肢关节力学特征(运动学、动力学)、软组织振动和主要肌群活动的影响,找寻它们之间的系统关联。方法:选取12名体育教育专业男性运动员,每位受试者随机穿着紧身裤和对照裤完成三种高度(30 cm、45 cm和60cm)下的落地反跳,并同步采集下肢运动学、动力学、股四头肌/股后肌群振动信号及下肢各肌群肌电信号。结果:穿着紧身裤减小了在落地反跳过程中髋关节的屈曲角度和角速度特征(P<0.05),但未对力量输出(关节力矩、功率、刚度)和反跳高度产生显著影响。然而,紧身裤的介入却能够显著减小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软组织的振动、增加各自的阻尼系数(P<0.05),同时有条件地减小触地各阶段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电振幅。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紧身装备能够改变髋关节的运动学特征,但并没有提高力量和弹跳表现;能有效衰减软组织振动、减小肌肉活化,有利于减缓长时间的疲劳积累,对降低能耗和提高运动舒适性带来积极效果。
- 傅维杰黄灵燕夏锐王熙刘宇
- 关键词:运动学动力学
- 肌内效贴扎对腕关节等动力量及疲劳特征的即时影响研究
- <正>研究目的:近些年,肌内效贴被逐渐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医学和损伤防护领域,随着肌内效贴工艺及贴扎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协调肌肉功能、预防运动损伤、缓解炎症疼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练员、运动员和康复治疗师的关注。本研究...
- 张燊; 傅维杰; 刘宇; 潘加浩; 夏锐; 桑立栋;
- 文献传递
- 跖趾关节运动功能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3年
- 概述了跖趾关节在运动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跖趾关节这一曾被长期忽略的肢体末端关节,现已被研究者与教练员重新重视,其在提高运动表现和成绩方面的潜力被重新评估。从1)跖趾关节的功能解剖和运动特征;2)跖趾关节的能量学及运动表现;3)跖趾关节的训练和相关鞋具研究三个方面对跖趾关节在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如何提升跖趾关节屈伸的力学作用,有效减少跖趾关节能量吸收,并最终表现在疲劳、能耗和运动表现等方面的提高,已成为探索跖趾关节在足及下肢运动中所具备功能的关键。跖趾关节的运动功能和生物力学特性,包括与能量贡献及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等新特征和新理论,为理解和优化人体运动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并可藉此进一步延伸到相关训练理论、体育器械和运动装备的开发研究中。
- 傅维杰李路刘宇
- 关键词:跖趾关节
- THE FOOT LOADING OF DIFFERENT BRANDS OF SHOES IN VARIOUS BASKETBALL FOOTWORK
- <正>INTRODUCTION Basketball Shoes as a core equipment of basketball game not only influenced the performance of...
- Xi WangYang YangWeijie Fu
- 文献传递
- 两种疲劳方案对落地时下肢运动学和冲击力时频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比较两种疲劳方案对人体落地动作下肢关节运动学及冲击力时/频域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15名优秀跑、跳类专项男性运动员,利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比较两种疲劳方案(恒速跑、折返跑+垂直纵跳)前后落地时矢、额状面运动学和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时/频域特征。结果(1)两种疲劳方案均会造成髋、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角度减小、屈曲活动度增加,且采用跑+跳方案时踝关节屈曲活动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速度增加(P<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以及髋、膝关节最大外展角速度增加(P<0.05);(2)两种疲劳方案前后,冲击力时域特征均无显著差异;采用跑和跑+跳方案,分别在3.51、8.20 Hz及1.17、3.51、7.03 Hz下表现出GRF频谱振幅减小(P<0.05)。结论两种疲劳方案均会导致下肢在受到落地冲击时更多采用屈曲着地方式,但跑+跳方案表现更明显且干预时间更短,从实验方法学角度更具优势。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疲劳后的力特征提供进一步参考。
- 夏锐张希妮傅维杰
- 关键词:运动学
- 不同着地冲击模式的下肢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比较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着地模式下,下肢运动学、冲击力特征、软组织振动和肌肉活化模式,以及全面理解人体下肢着地冲击的神经-肌骨系统调控机制。方法:选取12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男性运动员,受试者随机进行3种下落高度(30cm、45cm、60cm)×两种下落方式的测试,每组测试重复3次。主要选择运动学、冲击力、软组织振动以及肌电图学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3种高度条件下的触地瞬间和缓冲期,主动着地相比于被动着地,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关节角度显著减小(P<0.05),角速度明显增大(P<0.05)。3种高度条件下,主动着地的冲击力峰值(P<0.05)、最大负载率(P<0.05)、冲击力频率(P<0.05)均显著小于被动着地。股四头肌(除60cm)和腘绳肌在3种高度情况下,主动着地的加速度最大振幅均显著小于被动着地(P<0.01)。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软组织阻尼在3种高度情况下,主动着地均显著大于被动着地(P<0.05)。在触地前激活、触地后激活和缓冲阶段,主动着地部分肌肉的肌电振幅均显著大于被动着地(P<0.05)。结论:主动着地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积极调整肌骨系统的落地策略,有效减少冲击传递下的软组织振动,进而达到有效完成动作控制和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的作用。相反,被动着地时,肌骨系统需要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和相应软组织的振动,进一步增加了冲击损伤的危险。
- 张燊傅维杰刘宇
- 鞋帮高度对跳跃动作踝关节矢状面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穿着高、低帮篮球鞋对跳跃动作踝关节矢状面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利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2名受试者穿着高、低帮篮球鞋进行双腿落地反跳(drop jump,DJ)和单腿跨步跳(lay-up jump,LJ)过程中踝关节矢状面屈伸最小/最大角度、力矩、功率、刚度、跳跃高度以及背屈活动度等参数指标。结果 (1)穿着高帮鞋能够显著减小踝关节的背屈角度(P<0.05)。在DJ和LJ过程中,两款鞋的跳跃高度、踝关节触地角度、最小/最大角度、活动度均无显著性差异;(2)在DJ过程中,穿着两款鞋的踝关节屈伸动力学特征无显著差异;但在LJ过程中,穿着高帮鞋的跖屈力矩和功率峰值均显著小于低帮鞋(P<0.05)。结论穿着高帮鞋虽然没有限制跳跃情况下踝关节的屈伸表现,但会影响踝关节矢状面的部分动力学特征,建议鞋帮高度的选择和设计能够在护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踝关节在矢状面的力学作用,从而实现运动表现的最优化。
- 傅维杰何俊良王熙刘宇
- 关键词:踝关节运动学动力学
- 鞋中底屈曲刚度对跳跃动作下肢和跖趾关节生物力学及关节能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双腿垂直跳和单腿起跳过程中,不同鞋中底屈曲刚度对运动表现,下肢髋、膝、踝、跖趾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关节能量特征的影响,并藉此为更深入探索跖趾关节的运动功能和鞋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30名男性篮球运动员分别穿着鞋中底屈曲刚度大的硬底鞋和对照鞋,完成垂直跳和单腿跳两种跳跃动作,采集起跳过程中的三维运动学及地面反作用力信号,分析不同的鞋中底屈曲刚度对跖趾关节以及下肢髋、膝、踝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和关节能量参数的影响。结果:两款鞋在跳跃高度方面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穿着硬底鞋会显著减小垂直跳时跖趾关节的最小(最大屈)角速度(P<0.05)、增加踝关节活动度(P<0.05),同时显著增加单腿起跳蹬地时踝关节处的最大功率(P<0.05),影响该处关节能量的吸收和产生。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硬底鞋未对即刻的跳跃高度产生显著影响,但能够在改变跖趾关节部分运动学的同时增加相邻踝关节的蹬地效果,为进一步提高运动表现提供了可能。
- 李路傅维杰王熙刘宇
- 关键词:跖趾关节生物力学
- 不同着地方式下鞋缓冲特性对下肢肌肉活化及共激活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主、被动两种不同着地策略过程中,运动鞋缓冲特性对下肢伸、屈肌群活化特征的影响,以及动作控制方式、运动鞋与肌肉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12位男性受试者分别穿着两种运动鞋(高缓冲和低缓冲),从30 cm、45 cm和60 cm高度完成主动着地反跳和被动着地,采集触地前后各50 ms内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信号,分析肌肉预激活(pre-activation)、后激活(post-activation)和共激活(co-activation)特征。结果:下肢各主要伸、屈肌的预激活和后激活程度在被动着地时均低于主动着地反跳,且各肌群至少在一个高度内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主动着地反跳时,运动鞋因素的介入没有对下肢各肌肉的活化及共激活表现产生影响;但在被动着地时,相比高缓冲鞋,穿着低缓冲鞋能显著增加不同高度下落时各肌群的后激活及30 cm下落时踝关节的共激活程度(P<0.05)。结论:不同着地方式能够明显改变下肢各主要肌群的激活特征;被动着地时,通过运动鞋的干预同样能够达到适当改变肌肉活化、降低损伤风险的目的。
- 傅维杰刘宇黄灵燕夏锐
- 关键词:运动鞋
- 穿不同鞋与裸足对羽毛球蹬地动作下肢及跖趾关节运动协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穿着不同鞋和裸足对羽毛球典型蹬跨步动作蹬地时腿下肢和跖趾关节运动协调的影响,为羽毛球运动的科学训练和专用鞋的选择及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优秀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穿着某品牌羽毛球成品鞋、某款羽毛球样品鞋和裸足作为不同鞋条件,并以羽毛球典型蹬跨步作为测试动作。利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和高速摄像仪同步采集下肢蹬地过程中髋、膝、踝和跖趾关节的运动学及协调特征。结果(1)在蹬地阶段,穿着两款羽毛球专项鞋时下肢各关节的运动学表现并无显著性差异,但相比裸足,两款鞋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踝、跖趾关节的角速度,并显著减低各关节角速度到达峰值的时间;(2)下肢运动协调特征方面,3种足鞋条件均表现为在相近时间内下肢髋、膝、踝和跖趾关节由近及远依次加速蹬伸。结论穿着运动鞋具备更好的蹬伸动力来源,能增加蹬伸的速度和效果,有利于提高运动表现;羽毛球蹬伸动作协调性的表现形式倾向于顺序性与同步性的合理组合,建议应针对性地加强踝、跖趾等末端关节的速度和力量训练。
- 傅维杰魏勇刘宇
- 关键词:穿鞋羽毛球下肢跖趾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