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3062)

作品数:10 被引量:162H指数:8
相关作者:高光冯胜秦伯强朱丽萍汤祥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太湖
  • 5篇水体
  • 3篇营养化
  • 3篇细菌
  • 3篇细菌群落
  • 3篇细菌群落结构
  • 3篇富营养化
  • 2篇水华
  • 2篇太湖水
  • 2篇太湖水体
  • 2篇湖泊
  • 2篇丰度
  • 1篇悬浮物
  • 1篇英文
  • 1篇营养盐
  • 1篇营养盐循环
  • 1篇有机磷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结构
  • 1篇生态学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江苏工业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高光
  • 6篇秦伯强
  • 6篇冯胜
  • 3篇汤祥明
  • 3篇朱丽萍
  • 2篇晁建颖
  • 2篇沈燕
  • 1篇王珂
  • 1篇王小冬
  • 1篇陈鋆
  • 1篇张运林
  • 1篇李一平
  • 1篇朱广伟
  • 1篇逢勇
  • 1篇李定龙
  • 1篇陈默
  • 1篇汤详明
  • 1篇段雪梅

传媒

  • 3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水体中微型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作用被引量:10
2007年
运用稀释法研究了太湖中不同粒径的微型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压力,探讨了捕食作用对细菌生长及温度对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水体中32μm以下的微型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率为5.07d-1,其中大部分捕食压力来自小于16μm的超微型原生动物,占总捕食率的90.7%;小于16μm的超微型原生动物的捕食作用明显抑制了细菌的生长;温度对捕食作用有明显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超微型原生动物的捕食率和细菌的生长率均明显升高.
陈默高光朱丽萍冯胜
关键词:太湖捕食稀释法
基于16S rDNA-DGGE和FDC技术对富营养化湖泊不同生态修复工程区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于2005年10月在太湖梅梁湾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区中采集不同生物净化区水样,直接提取水样中的总DNA,以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V3区PCR扩增,PCR产物经DGGE(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分离后,获得水体细菌群落的16S rDNA指纹图谱;并运用FDC(表面荧光直接计数)方法对不同生物净化区的细菌丰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净化处理程度的增加,细菌群落多样性呈现上升趋势,DGGE条带从未实施生态修复的梅梁湾中的13条上升到沉水植物恢复区的25条;细菌数量的变化则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由工程区外围(重富营养区)的5.36×106cells/mL下降到生态修复区的2.06×106cells/mL.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水体的生境条件,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了细菌多样性的恢复.
冯胜高光朱广伟张运林秦伯强
关键词:细菌群落结构丰度
生态系统结构对太湖有机聚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2007年1~12月对太湖4个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水体中有机聚集体(organic aggregates,OA)的丰度、有机质含量和营养盐(N、P)含量及其它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同步监测.结果表明,①OA是太湖水体中营养盐的一个重要来源,其N、P含量分别占水体中TN、TP的16.5%及43.3%;②水体中OA的丰度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提高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OA丰度及其中有机质的含量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③风浪扰动对太湖水体中OA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大.OA作为营养盐的一个重要载体,可能是浅水湖泊营养盐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点.
晁建颖高光汤祥明沈燕朱丽萍
关键词:生态系统富营养化营养盐循环
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的静沉降特征被引量:16
2006年
本文分别采用斯托克斯沉降速率公式和重复深度吸管法计算了2005年4月、5月间在太湖进行的四次静沉降模拟实验中的沉降速度.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属于絮凝沉降.2)水体中悬浮物浓度与沉降时间均呈现出明显的指数衰减规律(R^2>0.80),悬浮物中无机物含量较高时这种规律更为明显(R^2≥0.99).3)悬浮物浓较低时,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与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悬浮物浓度较高时,沉降速率随悬浮物浓度升高而增大.经拟合沉降速度(ω)与悬浮物浓度(C)之间符合Logistic曲线ω=0.021/(1+exp(-0.026(C-166.3))),R^2=0.98,n=54.4),斯托克斯公式可用来粗略估算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而重复深度吸管法则适合于较精确地计算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但在计算时须注意根据悬浮物的特性,选取其特征沉降速率.本文计算得到的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范围为0.002 cm/s-0.005 cm/s.
陈鋆高光李一平王珂逢勇
关键词:悬浮物沉降速度太湖
太湖水华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7
2010年
通过对水华过程的原位观测,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太湖藻类水华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跟踪测定,PCR—DGGE分析结果显示,水华过程中,水体中细菌的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改变;荧光直接计数水华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表明:在5-10月份水华发生过程中,水体中细菌总量呈逐渐上升趋势(R2=0.836);运用MPN法,对磷分解细菌分析表明,水华发生前期水体中磷分解细菌的数量变化不明显,而在水华后期数量有显著增加趋势.
冯胜李定龙秦伯强
关键词:水华PCR-DGGE细菌数量
太湖磷转化细菌与水体磷形态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太湖水体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与磷转化细菌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太湖水体中总磷和活性磷的含量分别为0.113mg/L和0.011mg/L;无机磷和有机磷分解菌在底泥中达6.73×105cells/g,而在水体中仅为71cells/ml,且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离筛选了3株有代表性的无机磷转化菌和7株占优势的有机磷分解菌.3株无机磷转化菌经鉴定分别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假单孢菌(Pseudomonassp.)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比较接近.而7株有机磷分解菌则分别与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giensi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芽孢杆菌(Bacillussp.)、无芽孢杆菌(Bacteriumsp.)、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oxyd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简单芽孢杆菌(Bacillussimples)接近;太湖水体中磷分解细菌主要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对细菌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无机磷分解细菌对太湖水体活性磷的贡献显著大于有机磷分解细菌的贡献率.
冯胜秦伯强高光
关键词:太湖
太湖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群落结构与动态的T-RFLP分析(英文)被引量:7
2008年
有机聚集体(organic aggregates),是指由浮游动(植)物的残体、粪便颗粒及各种有机碎屑、活的自养及异养微生物以及无机颗粒等由于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聚集而成的颗粒物。人们对水生态系统中有机聚集体的认识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海洋学研究。细菌是有机聚集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机聚集体在水体中物质与能量循环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靠附着其上的异养细菌而起作用的。目前,有机聚集体的概念在水生态系统中已被广泛接受,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组成,以及复杂的形成、转化过程,使其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作用。然而,有关浅水湖泊中有机聚集体上细菌群落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近年来,基于 DNA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研究微生物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该技术由于具有快捷、高分辨率、高通量和不依赖于培养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研究。本研究采用 T-RFLP 技术,研究了太湖梁溪河入湖河口(Site A)和贡湖湾(Site B)2006 年 6 月至2007 年 5 月一年间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T-RFLP 分析检测到这两个采样点共有 187 个独特的末端限制性片段(T-RFs),月平均 T-RFs 分别 42.7 和 44.9。t 检验显示它们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虽然河口的营养盐浓度要显著高于贡湖湾(P <0.01),T-RFLP 结果表明,太湖中营养盐的浓度已经不是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聚类分析显示,除了春季外,河口和贡湖湾有机聚集体上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在 T-RFLP 分析附着细菌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环境因子与附着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相关性。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诸多环境因子中,DIP、DIN 和水�
汤祥明高光秦伯强
关键词:细菌群落结构浅水湖泊T-RFLP微生物生态学
一株分离自太湖有机聚集体上的有机磷降解细菌的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水体中磷的循环与再生依赖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因此对水体中有机磷分解细菌的研究是弄清水体磷循环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太湖有机聚集体上分离纯化出一株能对有机磷(卵磷脂)进行降解的菌株,命名为pjj-1。从形态、生理生化、Biolog和16SrDNA序列等方面,对该有机磷降解细菌pjj-1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其为不动杆菌属中的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junii),该菌株与已报道琼氏不动杆菌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有99.5%的同源性。对其降解有机磷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H=7.5、温度30℃、透气性好的条件下表现出对卵磷脂有较好的降解性能。在pH中性、30℃条件下该菌株对不同形态有机磷的降解速率分别为:甘油磷酸钠(0.045mg·L-1·d-1)>卵磷脂(0.019mg·L-1·d-1)>微囊藻残体(0.011mg·L-1·d-1),表明该菌株对水体中的有机聚集体存在相当的分解能力,对小分子有机磷的降解性能更为明显。
段雪梅冯胜王小冬汤详明高光秦伯强
关键词:有机磷微生物降解RDNA
细菌群落结构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被引量:66
2007年
于2005年2月在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采集水样,直接提取水样的总DNA,以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V3区PCR扩增,产物经DGGE(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分离后,获得水体细菌群落的16SrDNA指纹图谱;并运用FDC(表面荧光直接计数)方法对细菌丰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体中细菌的群落结构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改变产生明显变化,细菌数量呈现随水体营养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营养水平较低的湖心区细菌数量仅为2.87×106cells·mL-1,超富营养化的五里湖区水体中,细菌数量高达5.92×106cells·mL-1;细菌群落多样性随水体营养水平增加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超富营养化的1#、2#采样位点,细菌DGGE主要条带数量仅为23条,在沉水植物丰富区(贡湖湾)细菌DGGE主要条带数量达33条.PCA(主成分分析)的聚类结果表明,太湖水体中不同营养水平下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可大致归为3种类型,超富营养化的五里湖区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与梅梁湾及汞湖湾存在明显不同,可以大体归为超富营养类型、藻型湖区及草型湖区类型3种.此结果反映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的增加,促进了某些类群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水体中微生物的生物量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造成了微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这可能导致原本稳定的水生态系统脆弱化.
冯胜秦伯强高光
关键词:富营养化细菌群落结构丰度太湖
微囊藻水华期间水体及藻体上细菌的动态被引量:10
2009年
通过对水体中及附着在藻类上的细菌数量、代谢活性细菌、Chl.a浓度等的研究,探讨了藻类与细菌之间的代谢耦联关系,结果表明:1)水体中细菌的丰度随着Chl.a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r2=0.466,P<0.05),但其峰值滞后于Chl.a;附在藻体表面上的细菌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2)水体中代谢活性细菌数量与总细菌数量显著相关(r2=0.678,P<0.05);附着在藻体上的代谢活性细菌虽然总数量低于水体中的代谢活性细菌,但二者之间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2=0.836,P<0.05).3)藻类表面附着细菌的数量取决与藻类的生长状况,附着在藻类体上的代谢活性细菌的比率均高于水体中代谢活性细菌的比率,且在水华盛行期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朱丽萍高光汤祥明晁建颖沈燕
关键词:微囊藻水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