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3051)

作品数:10 被引量:205H指数:5
相关作者:阮晓红赵振华邢雅囡倪利晓张瑛更多>>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厌氧
  • 3篇厌氧氨氧化
  • 3篇厌氧氨氧化菌
  • 3篇氧化菌
  • 3篇浅水湖泊
  • 3篇湖泊
  • 3篇环境因子
  • 3篇氨氧化
  • 3篇氨氧化菌
  • 2篇原位
  • 2篇平原河网
  • 2篇平原河网区
  • 2篇重污染
  • 2篇重污染河道
  • 2篇污染
  • 2篇污染河道
  • 2篇河道
  • 2篇河网
  • 1篇氮释放
  • 1篇氮循环

机构

  • 8篇河海大学
  • 8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阮晓红
  • 5篇赵振华
  • 4篇邢雅囡
  • 3篇张瑛
  • 3篇倪利晓
  • 2篇石晓丹
  • 2篇焦涛
  • 2篇吴芸
  • 2篇张亚平
  • 1篇李苗春
  • 1篇高礼存
  • 1篇姚素平
  • 1篇胡文瑄
  • 1篇张科
  • 1篇焦堃
  • 1篇敖静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资源保护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重污染河道水质及底栖附泥藻类生态特征被引量:10
2009年
对苏州市古城区南园水系的水质和藻类1a的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质污染主要以NH4+-N和TN的严重超标为特征,最大超标倍数可达到5倍以上[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作为基准];经镜检,底栖附泥藻类共34种,种类数以硅、绿和蓝藻类占优势,其数量和生物量极高,达到2 145.5×104个/mL,生物量3.524 mg/mL,远高于相同点位浮游藻类监测结果,数量和生物量以硅藻和蓝藻占绝对优势;各门藻类在各河段中分布极不均匀,优势种群多属异养型或两型营养特征,且与河道的污染特征有较密切关系,这些典型藻类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中的两栖颤藻(Oscillaria amphibian),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中的小环藻(Cyclotellasp.)、直链藻(Melosirasp.)、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舟形藻(Naviculasp.)、菱形藻(Nitzschiasp.)、异极藻(Gomphonema)等.其数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生物量则为:冬季最高,春、夏、秋相对较低,且变幅不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城市重污染河道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赵振华阮晓红邢雅囡倪利晓高礼存
关键词:水质重污染河道
苏州平原河网区浅水湖泊冬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被引量:54
2008年
2005年12月和2006年6月对苏州平原河网区57个浅水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62属7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冬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54.88×104cells.L-1,硅藻门丰度占总丰度的62.3%;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704.28×104cells.L-1,蓝藻门丰度达93.5%.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调查范围内的57个样点62属浮游植物与11个环境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高锰酸盐指数、NO3--N和TN是影响苏州平原河网区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冬季,pH、NH4+-N及TP也是主要的影响因子;浮游植物中硅藻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绿藻能耐受较高的高锰酸盐指数、氮磷营养盐和TOC浓度,而蓝藻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石晓丹阮晓红邢雅囡焦涛吴芸赵振华倪利晓
关键词:浮游植物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浅水湖泊平原河网区
城市重污染河道环境因子对底质氮释放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以苏州市古城区劣Ⅴ类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和探讨了水体环境条件(DO、Eh、pH值、温度)变化和疏浚深度对河道底泥氮释放的影响。底泥供试样中NH4+-N与NO3--N含量一般为0.277 g/kg与0.0012g/kg,上覆水体NH4+-N与NO3--N含量一般为6.743 mg/L与1.500 mg/L。试验结果表明:厌氧环境(DO<0.5 mg/L)、强还原环境(Eh<-108 mV)、酸性环境(pH<6.0)及温度升高均有利于底泥中NH4+-N的释放,NO3--N的迁移转化规律则相反;供试样控制疏浚深度5 cm、10 cm、15 cm、20 cm,当疏浚深度15 cm时,泥-水界面向上覆水体中扩散的氮通量最小;疏浚深度、DO和Eh对底泥NH4+-N释放程度的影响大于pH和温度,通过曝气等方式保持水体中适当的溶解氧或使底泥保持较强的氧化电位环境可以有效抑制底泥中NH4+-N的释放。
邢雅囡阮晓红赵振华
关键词:底泥氮释放环境因子主控因子
硫化物胁迫对马来眼子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为研究水体中硫化物(S2-)对马来眼子菜的胁迫作用,通过静态模拟试验,分析了不同S2-水平(0、0.05、0.10、.2和0.3 mmol/L)培养下马来眼子菜叶绿素总量、丙二醛和2种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研究发现,当试验水体中c(S2-)≤0.05mmol/L时,马来眼子菜叶绿素总量随培养时间呈增加趋势,当c(S2-)>0.2 mmol/L时,植物生长会受到明显影响,叶绿素浓度下降,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不同S2-浓度组中马来眼子菜丙二醛浓度在暴露时均显示应激效应,膜质过氧化程度随水体S2-浓度及其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加重;在c(S2-)≤0.05 mmol/L时,2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得以维持或提高,当c(S2-)≥0.1 mmol/L时,马来眼子菜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抗逆性降低,表现为剂量-负效应关系。
邢雅囡阮晓红
关键词:马来眼子菜叶绿素丙二醛抗氧化酶
苏州平原河网区浅水湖泊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被引量:103
2008年
运用回归统计方法,研究苏州平原河网区60个浅水湖泊水体叶绿素a与水温、pH、DO、CODMn、TN、TP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同时分析了湖泊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平原河网区浅水湖泊水体叶绿素a含量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冬季叶绿素a平均含量比夏季低,但冬、夏季叶绿素a含量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整个区域呈现较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湖泊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理化环境因子水温、pH、DO、CODMn呈显著正相关,水温可能是平原河网区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叶绿素a与NO2--N呈显著正相关,与NH4+-N无明显负相关,与NO3--N无显著正相关,与TN无显著相关,而叶绿素a的对数与TP的对数呈一定的正相关,与TN/TP的对数呈显著负相关,平原河网区浅水湖泊可能是一定程度的磷限制性湖泊.
阮晓红石晓丹赵振华倪利晓吴芸焦涛
关键词:平原河网区叶绿素A环境因子
淡水水体底泥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原位鉴别被引量:6
2006年
采用16S rRNA方法对江苏省新沂河的底泥样品进行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原位检测,建立了样品的16S rRNA克隆文库,共包括6个16S rRNA克隆序列.对文库中克隆序列利用ARB软件包进行了排队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绘制.分析结果表明,新沂河底泥样品中含有与已知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Brocadia anammoxidans”相似性为91%的16S rRNA基因,经鉴定为厌氧氨氧化菌Brocadia分支的新种类.样品中还含有组成Planctomycetes新分支的16S rRNA基因,它们与已知厌氧氨氧化菌序列的遗传距离较远,其微生物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厌氧氨氧化菌在淡水环境中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厌氧氨氧化过程在受损淡水生态系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重新认识其中的氮循环过程.
阮晓红张瑛Markus C.SchmidToine Smits赵振华
关键词:氮循环厌氧氨氧化菌分子生物学技术
FISH/MAR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荧光原位杂交与微量自动照相集成技术(FISH/MAR)能够同时在单细胞水平原位进行细胞的分类鉴定和细胞对底物的吸收特性研究,这是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目前,这一技术已有效应用于工程系统(污水处理厂、生物反应器等)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研究。污染水体的原位强化净化及其生态修复与微生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系统污水处理效率,也将为受损水生态系统的原位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张瑛阮晓红
关键词:微生物功能特性
木栓质的菌解-热模拟实验特征及木栓质体的成烃演化机制被引量:3
2011年
木栓质体是我国南方树皮煤的主要显微组分,在西北地区侏罗系煤层中也具有相当高的含量,是一种早期生油的显微组分,对煤成油和未熟—低熟油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被子植物栓皮栎周皮木栓组织的细菌降解和加水热模拟实验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显微组分木栓质体的生物先质——木栓质的成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木栓质可以被细菌降解,并具有两次热解油气生成高峰,分别相当于镜质组反射率0.35%~0.5%和0.8%~1.1%左右。角质体和树皮体的自然演化系列和热模拟实验结果也具有相似的特点。我们认为:①木栓质体的生烃潜力并没有在传统的"油窗"之前就消耗殆尽,在较高演化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油气生成潜力;②木栓质体的热演化特征可以由木栓质的类脂特性来解释,现代植物木栓组织的化学结构特征和宏观大分子热稳定性的差异是显微组分木栓质体热降解多阶段生烃的主要原因;③木栓质热演化早期生成的液态油以含氧的胶质化合物为主,晚期则生成大量的C12+的高蜡油。
张科姚素平胡文瑄焦堃李苗春
关键词:细菌降解生烃潜力
淡水水体底泥厌氧氨氧化菌的初步富集培养与氨氧化特性被引量:2
2010年
对已通过16SrRNA基因方法检测到厌氧氨氧化菌(anammox菌)的江苏新沂河底泥样品在厌氧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连续培养,研究这种新发现的anammox菌的生长特性,及其厌氧氨氧化效应.培养试验历时49d.经25d的启动期,反应器中氨氮和亚硝酸氮开始同时降低,并与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类似.此后,反应器的氮转化量呈上升趋势(最大值接近0.17kg.m-.3d-1).底泥经培养后,anammox菌得到了富集,其数量从<1%提高到5.6%,其倍增时间为12d.研究还发现反应器生物量的流失,出水中含有与anammox菌特异性基因探针杂交并正进行增殖的细菌细胞,但其生物特性有待深入研究.
阮晓红张瑛张亚平敖静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菌
浅水湖泊(阳澄湖)沉积物氨氧化菌的分子证据被引量:5
2012年
选择长江三角洲中型浅水湖泊--阳澄湖,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淡水系统底质中的厌氧氨氧化细菌和好氧氨氧化细菌.试验设计三组厌氧氨氧化特异性巢式引物,对沉积物细菌的16S rRNA进行特异性扩增.其中,引物对AMX368f-AMX820r从底质中扩增出了anammox特异性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样品序列分别与Candidatus brocadia fulgida、Candidatus brocadia anammoxidans和Candidatus scalindua属近似.应用amoA基因特异性探针在底质中扩增出的好氧氨氧化菌序列,均属于Betaproteobacteria.本研究提供了阳澄湖中好氧氨氧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共存的分子证据.
张亚平阮晓红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菌生境条件淡水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