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 作品数:687 被引量:11,038H指数:49
- 相关作者:邵明安李世清雷廷武王全九赵世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间隔覆盖条件下玉米土壤水分研究
- 2013年
- 基于野外试验,研究了间隔覆盖条件下种植作物的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蓄存状况。结果表明,间隔覆盖法可以显著提高覆膜区土壤含水率,其中玉米生长中期最为明显;玉米生长前期覆膜处理下种植区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处理种植区,中期相反,后期相差不大。坡面相同位置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剧烈,且与降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照处理下深层土壤含水率波动较小,覆盖处理波动较大,坡面上部覆膜使坡面下方较深层土壤含水率增加。间隔覆盖法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可以显著增加种植区土壤蓄水量。
- 谭妍青谷晓岩潘英华陈哲
-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黄土坡面细沟侵蚀模型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在黄土高原,细沟侵蚀量占坡面总侵蚀量的70%左右。细沟侵蚀作为坡面侵蚀的主要形式,是坡面水蚀物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细沟侵蚀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人们还未充分理解和掌握细沟侵蚀的形成和演化机理。
- 原立峰吴淑芳刘星飞张青峰霍云云
- 关键词: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元胞自动机三维激光扫描数值模拟
- 不同种植和施肥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5年
- 缺水和缺肥影响着半干旱地区春玉米的发展,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和施肥方式下春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利用效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F)、半膜平作(H)和裸地平作(O)3种种植方式,配套优化施肥(OPT)、农民习惯施肥(FP)和不施肥(CK)3种施肥水平,测定了春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土壤耗水量、贮水量、含水量垂直变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以F种植方式和OPT施肥耦合效应最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均以F-OPT处理最高,分别为12 900kg/hm2,27.9kg/(hm2·mm)和246.2mm,与O-CK相比,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8.7%和106.2%;H和O种植方式下OPT施肥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并未提高(与FP相比);春玉米在灌浆期间耗水量最大,收获后F-OPT土壤水分相比播前出现亏缺,其他处理均得到补偿,其中FOPT在收获后140cm土层附近土壤含水量小于10%。因此,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下优化施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长期种植不利于春玉米可持续生产。
- 郭天文谢永春张平良刘晓伟姜小凤
- 关键词:全膜双垄沟播优化施肥旱地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 黄土丘陵区大垄沟优化措施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 2005年
- 使用间作套种、普通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措施对黄土丘陵地区的大垄沟种植方式进行了改良和优化。结果表明,普通地膜、液态地膜和间套优化措施能够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期的光合速率,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叶片生理日变化结果表明,优化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田间各时段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 方锋黄占斌
- 关键词:玉米生理特性黄土丘陵区液态地膜干物质积累量黄土丘陵地区
-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被引量:88
- 2004年
- 在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红油土上20年的肥料定位试验表明,施用秸秆和厩肥会显著改变耕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施肥后酸解性氮的含量及比例明显增加,非酸解性氮含量下降。酸解性氮在不施肥时含量最低(646.3 mgN·kg-1),其次为施用化肥(684.3 mgN·kg-1),同时施用秸秆和化肥居中(794.1~950 mgN·kg-1),施用厩肥和化肥最高(1 103.2 mgN·kg-1)。各处理中,酸解性氮是土壤全氮的主体,占全氮的 73.4%~82.6%,这一比例从仅施化肥、对照、化肥+ 低量秸秆、化肥 +中量秸秆、化肥+ 高量秸秆到化肥+ 厩肥呈增加趋势。休闲处理酸解性氮所占比例(81.0%)较种植处理(74.4%)高。在酸解性氮中,施肥影响最显著的是氨基酸氮,施肥后平均增加148.7 mgN·kg-1;其次是氨态氮,平均增加 45.8 mgN·kg-1。这两类酸解性氮组分在配施秸秆和厩肥后增加幅度较大,并随秸秆用量增加而增加。对不同氨基酸成分,施肥影响程度不同,施肥后中性氨基酸平均增加82.6 mgN·kg-1,碱性氨基酸平均增加 48.2 mgN·kg-1,酸性氨基酸平均增加 16.4 mgN·kg-1。不施肥处理微生物体氮为 102.1 mgN·kg-1,施用化肥为 107.4 mgN·kg-1。在施化肥的基础上,配施有机物料,微生物体氮显著增加:在每年每公顷施 9 375、18 750、37 500 kg 新鲜?
- 李世清李生秀邵明安郭大勇
- 关键词:施肥
-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被引量:39
- 2012年
- 通过对黄土高原陕北地区3个小流域(朱家沟、纸坊沟和泥河沟)27个采样点的54个土壤样品分析,应用统计方法讨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在3个所选定的典型小流域中,土壤CEC呈现明显的地带性,从北到南,CEC值显著升高。(2)在同一流域,CEC垂直地带变化基本表现为随高度降低而增大;而在同一剖面中,表层土壤CEC值总是高于下层。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检验,得出在粘土矿物类型基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影响CEC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pH值、土壤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而砂粒含量则与CEC表现出显著负相关。
- 王文艳张丽萍刘俏
- 关键词:黄土高原阳离子交换量
-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被引量:42
- 2014年
- 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现实需求、理论发展与不足之处;基于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生态学、土地利用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内涵、评价体系与方法、评价过程和工作流程;并建议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强不同类型区、多尺度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特征、评价指标的研究。
- 张玉斌王昱程郭晋
-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
- 人为加速侵蚀下土壤质量的生物学特性变化被引量:67
- 1998年
- 通过研究比较林地、不同开垦年限的侵蚀农地中微生物区系与土壤酶活性,分析了土壤质量的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人为加速侵蚀主要引起表土层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减少,其中以真菌下降率最高。参与土壤碳、磷转化的纤维素分解菌、磷细菌分别在林地开垦后的3年、10年出现快速的下降过程,对侵蚀环境反应敏感,可作为反映侵蚀土壤质量变化的微生物指标。随开垦年限和侵蚀强度的增长,与土壤肥力因素相关的酶活性总体水平下降,酶活性总分值与开垦年限呈指数关系,提出用蔗糖酶与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作为表征侵蚀土壤质量的酶学指标。
- 史衍玺唐克丽
-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壤质量生物特性土壤侵蚀土壤酶活性
- 泾河流域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在对泾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以马莲河等较大河流为外形,重点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依据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替代性产业,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参10。
- 张希彪
- 关键词:泾河流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可持续农业
- 低渗溶液促进小麦种子萌发的生理机制被引量:8
- 2020年
- 低渗溶液引发以促进种子萌发是普遍现象,但其促进机制并不明确,因此研究引发效应的生理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引发技术。本试验以小麦品种‘小偃22’为试材,以未引发种子为对照,研究纯水、-0.3和-0.7 MPa NaCl溶液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过程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0.3 MPa NaCl溶液处理可提高小麦种子的最终萌发率,且细胞膜相对透性和MDA质量摩尔浓度最低,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α-淀粉酶活性和总淀粉酶活性最高,但吸水速率和吸水量低于纯水引发,尤其是在吸水初期。而经过-0.7 MPa NaCl溶液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最低,受到明显的渗透胁迫。说明适度的NaCl胁迫引发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通过提高吸水速率和吸水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促进细胞膜修复和提高α-淀粉酶活性实现的。
- 冯岳魏永胜冯浩
- 关键词:低渗溶液小麦种子引发Α-淀粉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