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A6B03)

作品数:9 被引量:156H指数:8
相关作者:李金才屈会娟沈学善魏凤珍张一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篇小麦
  • 6篇冬小麦
  • 3篇氮肥
  • 3篇玉米
  • 3篇施氮
  • 2篇氮肥运筹
  • 2篇渍水
  • 2篇秸秆
  • 2篇还田
  • 1篇氮肥运筹技术
  • 1篇氮肥运筹模式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冻害
  • 1篇对花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 1篇英文

机构

  • 9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皖西学院
  • 1篇安徽省蒙城县...

作者

  • 8篇李金才
  • 7篇屈会娟
  • 6篇沈学善
  • 4篇魏凤珍
  • 3篇吴进东
  • 3篇张一
  • 2篇马蓓
  • 2篇武文明
  • 2篇刘定辉
  • 2篇黄钢
  • 2篇陈尚洪
  • 1篇单芳胜
  • 1篇钱良存
  • 1篇丁正耀
  • 1篇李如意
  • 1篇孙建强
  • 1篇朱德泉
  • 1篇孙磊
  • 1篇王成雨
  • 1篇陈红琳

传媒

  • 2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麦成熟期籽粒是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积累器官,其次为茎秆和叶片;在成熟期,籽粒积累的干物质、氮、磷、钾素分别占地上部总积累量的43.31%~46.13%、75.14%~76.83%、75.79%~77.99%、12.37%~12.82%。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养分的转运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茎秆和颖壳;营养器官转运干物质和氮、磷、钾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0.40%~36.54%、81.86%~86.10%、65.34%~74.83%、98.91%~125.85%。(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处理的小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与营养器官转运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后不同耕作方式中,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但氮、磷、钾的积累量和转运量在各耕作方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砂姜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沈学善屈会娟李金才黄钢陈尚洪刘定辉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转运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以中筋高产小麦品种新麦1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从土壤-小麦植株系统出发研究了3个梯度氮肥用量(18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和3种基追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基肥:拔节肥为5∶5和基肥∶拔节肥为7∶3)对冬小麦越冬期麦苗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模式显著影响小麦抗冻能力和茎秆抗倒伏能力。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长度和基部第二节间的含氮量均随施氮水平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以及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则表现相反。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与其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充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魏凤珍李金才屈会娟沈学善
关键词:冬小麦施氮模式冻害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沈学善屈会娟李金才黄钢陈尚洪陈红琳刘定辉
关键词:冬小麦砂姜黑土区出苗光合生产
草莓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干燥品质研究(英文)被引量:8
2010年
提高水果干燥效率、干制品质量和降低干燥能耗,对草莓切片进行微波真空干燥,研究草莓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其干后品质。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建立各指标与干燥功率、样品厚度及干燥室压力等因素间的回归数学模型,分析草莓切片微波干燥特性,讨论干燥功率、样品厚度及干燥室压力等因素对干制品的复水率、VC保存率和干燥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样品厚度与压力的降低和干燥功率的增加,干燥速率增加;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加和干燥功率与压力的降低,复水率和VC保存率增加;随着样品厚度与干燥功率的增加和压力的降低,干燥能耗减少。最后,利用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方法,确定了草莓切片微波真空干燥最优工艺参数,即微波功率6.18W/g、切片厚度5.05mm、干燥室压力55.19Pa。
朱德泉钱良存孙磊丁正耀
关键词:微波真空干燥能耗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被引量:63
2009年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李如意魏凤珍张一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密度穗型粒位
淮北地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和适应性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为确定安徽省淮北地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和适应性,选择安隆4号、鲁单981、中科11号和蠡玉16号为试材,以郑单958为对照,在安徽省淮北地区的太和、颍上、宿州和蒙城等4个地区进行了种植试验,比较其增产潜力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4个试点玉米平均产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太和试点,宿州试点,颍上试点,蒙城试点。同一品种在4个试点间的稳产性由好至差的顺序为郑单958,蠡玉16号,中科11号,安隆4号,鲁单981。同一试点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太和、颍上、宿州和蒙城试点分别以安隆4号、蠡玉16号、鲁单981和安隆4号产量最高。品种特性和4个试点光照、降水量的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选用合理玉米品种以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可实现安徽省夏玉米高产稳产。
沈学善李金才屈会娟吴进东孙建强单芳胜
关键词:夏玉米产量性状适应性
喷施氮肥与外源物质对花后渍水胁迫冬小麦的调控效应被引量:10
2011年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喷施N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后渍害冬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喷施N肥、6-BA、epi-BR均能显著减轻小麦花后渍害,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喷施N肥与植物喷施生长调节剂交互作用显著,以喷施N肥结合6-BA效果最优,其产量和正常未渍害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
吴进东李金才魏凤珍张一武文明马蓓
关键词:外源物质渍水冬小麦
氮肥运筹技术对孕穗期受渍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研究了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严重影响旗叶SOD、POD活性,降低旗叶叶绿素含量,从而加速了小麦衰老。不同氮素运筹技术与小麦后期旗叶衰老有着密切关系。基肥:拔节肥:孕穗肥3:5:2处理与10:0:0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旗叶SOD和POD的活性,增加旗叶叶绿素含量,减少旗叶细胞内过氧化物的积累,显著延缓了旗叶叶片衰老进程。
马蓓武文明李金才吴进东张一沈学善屈会娟
关键词:小麦孕穗期渍水逆境氮肥运筹
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无污染及可持续生产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技术和理论依据,以烟农1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土壤-小麦系统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0-100 cm土体内的全氮含量。在小麦越冬前,0-40 cm土层中NO3--N含量随氮肥用量和基肥比例的增加显著增加;起身期到拔节期,施氮量为180和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处理的0-40 cm土层内NO3--N含量下降,而施氮量为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和5∶5的处理及施氮量为30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的处理则显著增加;拔节期到成熟期,随施氮量的增加,0-60 cm土层速效氮增加幅度有所提高。孕穗肥可明显提高灌浆期的植株全氮含量。因此,在240 kg.hm^-2施氮水平、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条件下,施氮既能减少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又能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
魏凤珍李金才王成雨屈会娟
关键词:冬小麦施氮量追肥比例氮素吸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