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011)

作品数:8 被引量:91H指数:6
相关作者:刘春莲车平董艺辛石贵勇陈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三水盆地
  • 6篇盆地
  • 3篇古近系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页岩
  • 2篇生物群
  • 2篇始新统
  • 2篇土布
  • 2篇珠江三角
  • 2篇珠江三角洲
  • 2篇微体
  • 2篇微体生物群
  • 2篇介形类
  • 2篇环境意义
  • 2篇黑色页岩
  • 1篇地球化学记录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第四纪
  • 1篇盐度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6篇刘春莲
  • 3篇石贵勇
  • 3篇陈亮
  • 3篇董艺辛
  • 3篇车平
  • 2篇秦红
  • 2篇谢叶彩
  • 2篇杨小强
  • 2篇严伟术
  • 2篇白雁
  • 1篇周洋
  • 1篇杨建林
  • 1篇周永章
  • 1篇翟伟
  • 1篇李国强
  • 1篇王正庆
  • 1篇马闯

传媒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Acta G...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微体生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对三水盆地SB-01钻孔下古近系地层进行了微体化石分析,共发现介形类7属10种,分布于5个层位;轮藻化石9属15种,见于3个层位。根据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分布、丰度和分异度变化,讨论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可划分为4个环境演化阶段。阶段A(89.0—75.5m):气候较干燥,水体较浅的半咸水环境;阶段B(75.5—53.5m):气候温暖潮湿为主,湖平面上升,水体盐度仍较高;阶段c(53.5—21.0m):温湿-干旱气候条件交替出现,湖平面和水体盐度波动频繁;阶段D(21.0—5.2m):气候温暖湿润为主,水体较深,湖水逐渐淡化,相应于湖盆发育盛期。
谢叶彩刘春莲商建林周洋
关键词:介形类轮藻古环境三水盆地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Early Paleogene Source Rocks in the Sanshui Basin, South China被引量:10
2010年
The Honggang member of the early Paleogene Buxin Form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rock in the Sanshui Basin, characterized by organic-rich black shales with the cyclic recurrence of organic- poor sediment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nggang member have been documented to determine the organic matter typ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is paper. The organic matter of the black shales mainly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land plant-derived and phytoplankton-derived organic matter.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C)-sulfur-iron (Fe) relationships suggest that the organicrich black shales were deposited under dysoxic-to-euxinic water conditions. The time that iron minerals remained in contact with H2S in anoxic waters possibly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syngenetic pyrite, and organic carbon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diagenetic pyrite. Organic-poor intervals usually show pyrite sulfur enrichment and higher degree of pyritization values relative to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This resulted from HS- diffusing downward from overlying organic-rich sediments and formed Fe sulfides through reactions with sufficient Fe. Trace elements generally exhibit low concentrations and little TOC dependence, suggesting some degree of depletion in these elements in the early Paleogene sediments of the Sanshui Basin. This probably resulted from cyclic recurrences of oxic benthic conditions, which promoted the remobilization of trace elements and caused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LIU ChunlianFranz T. FURSICHCHEN LingCHE XiaoguangWU Jie
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黑色页岩中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8
2006年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根据TOC/S、TOC/DOP、S/Fe关系以及S-TOC-Fe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中沉积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的黄铁矿有成岩黄铁矿和同生黄铁矿两种成因组分。红岗段下部(亚段A)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以下,黄铁矿为成岩成因,其形成主要受有机质的限制。红岗段中上部(亚段B和C)的沉积条件变化频繁,其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大。富有机质(TOC>4%)岩层形成于缺氧的底部水体条件下。水体中可含H2S,碎屑铁矿物在埋藏之前即与之在水体中反应形成同生黄铁矿。这一过程不受有机质的限制,而是受活性铁与H2S接触时间的限制。同时,由于大量淡水输入导致硫酸盐浓度的降低,从而对硫化物形成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于低有机质(TOC<4%)样品,黄铁矿由同生和成岩组分组成。其中以成岩黄铁矿为主,其形成过程主要受有机质限制,而同生黄铁矿受铁矿物与H2S接触时间的限制。
刘春莲董艺辛车平Franz T Fürsich石贵勇陈亮严伟术
关键词:黑色页岩古近系三水盆地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微体生物群与环境演变
目的对取自广州番禺东涌PD孔的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沉积进行了微体生物群分析。方法根据微体生物的古生态学及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结果共发现有孔虫6属10种,根据它们的生态分布和共生组合关系,可划分为3个组...
董艺辛刘春莲杨小强高芳蕾陈亮庄畅严伟术
关键词: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有孔虫介形类古生态学
文献传递
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指示的氧化还原条件被引量:2
2006年
古近系心组红岗段是广东三水盆地的主要生油层,以一套黑—灰黑色页岩沉积为主,其富含有机质、纹层理发育良好的岩层与相对贫有机质、含微体生物化石的微扰动层交替出现。根据纹层状页岩与生物扰动页岩的C-S-Fe关系以及对氧化还原条件敏感的痕量元素(Mo、U、V、Co、Ni、Pb和Cu)地球化学记录,对这两种不同岩相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水体氧化还原条件进行了分析。纹层状页岩的TOC、S含量和DOPT值均较高,TOC-S、TOC-DOPT显示较弱的相关性;而生物扰动页岩的TOC、S含量和DOPT值相对较低,TOC-S、TOC-DOPT相关性显著。痕量元素在两种岩相中的分布也有差别,各元素在纹层状页岩中的丰度均高于生物扰动页岩,尤其是Mo和U具有较高的丰度水平、且在不同岩相中显示明显差别。黑色页岩中的C-S-Fe关系和痕量元素(特别是Mo和U)分布反映了心组红岗段沉积时期湖盆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生物扰动页岩沉积期间,底部水体主要为氧化环境,间歇性出现贫氧条件,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及其以下沉积物中。纹层状页岩形成于缺氧的底部水体条件下,水体和沉积物中均可含H2S,为有机质保存以及对氧化还原条件敏感的痕量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刘春莲石贵勇秦红董艺辛车平陈亮严伟术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氧化还原条件黑色页岩古近系三水盆地
三水盆地古近系湖相沉积岩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0
2004年
三水盆地古近系莘庄组顶部至土布心组红岗段的全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形成期间经历了多次环境变迁。根据碳酸盐氧、碳同位素比值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可识别三次海水入侵期。其时δ18O值大幅度向正值漂移。而由于受有机质降解的影响 ,相应时期的δ13 C均表现为低值。在不直接受海洋影响的湖相沉积阶段 ,δ18O与δ13 C的相关程度虽然未达到典型的封闭型湖泊水平 ,但仍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变化 (r =0 .6 5 ) ,表明其湖水滞留时间较长。而频繁出现的石膏薄层沉积也指示湖盆的封闭性较好。这些均表明这一时期的三水盆地可能是一周期性封闭型湖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制于蒸发量 /降雨量平衡的变化。而δ13 C比值往往还受有机质活动的控制 ,更多的是反映有机质生产力。
刘春莲Franz T Fürsich白雁杨小强李国强
关键词:氧碳同位素湖相沉积古近系三水盆地
广东三水盆地始新统"土+不"心组生油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被引量:27
2005年
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对沉积盆地水体环境以及古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根据元素Al、Fe、Mg、Ca、K、Na、P、V、Ni、Co、Cr、Cu、Zn、Sr、Ba、Cd、Li、Mn、Pb、Ti的含量及其比值Al/Ti、Fe/Mn、Sr/Ba、Mg/Ca、Sr/Ca、Na/Ca、V/Cr、Ni/Co、Ni/V的变化 ,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始新统心组红岗段生油岩的沉积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心组红岗段下部 (亚段A)表现为较稳定的地球化学特征。各元素丰度及其比值指示这一时期陆源输入持续较高、且物源组成变化不大。由于海水入侵的影响 ,湖盆水体盐度相对较高 ,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 ,O2 -H2 S界面位于水 /沉积物界面附近。红岗段中上部 (亚段B、C)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较为频繁且幅度很大 ,反映古气候和湖盆沉积条件的迅速变迁。在潮湿气候条件下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以Al、Ti为代表的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较高 ,而Mg、Ca等盆内化学沉积元素含量较低。古氧气指标指示底部水体为还原环境 ,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因而有机碳含量较高。在间歇性干旱时期 ,陆源输入减少 ,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显著降低。随着蒸发作用的加强 ,水体盐度加大 ,内源元素丰度以及Mg/Ca、Sr/Ba、Sr/Ca和Na/Ca比值大幅度上升。底部水体为氧化环境 ,O2 -H2 S界面多位于水
刘春莲秦红车平翟伟石贵勇周永章谢叶彩董艺辛
关键词:生油岩三水盆地元素丰度沉积环境水体盐度
三水盆地SB-01孔微体古生物群的组合特征及古新统—始新统界线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分析了三水盆地SB-01孔微体古生物群的组合特征,结合全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数据探讨了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在该孔中的具体层位.介形类化石分为两个组合,即Eucypris sanshuiensis组合(89.0-73.38 m)和Sinocypris nitela-Cyprois buxinensis-Li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73.38-0 m).前者属种单调,丰度低,后者前期和中期属种单调,丰度低,而后期属种相对较为丰富,丰度快速上升;轮藻化石也可分为两个组合,即Peckichara subspherica-Rhabdochara jiangduensis组合(89.0-73.38 m)和Gyrogona qianjiangica-Obtusochara brevicylindrica组合(73.38-53.75 m).前者属种丰富,丰度高,化石个体较大,后者属种单调,丰度很低,化石个体较小.在孔深73.38 m处,微体古生物群发生重大更替,且全岩碳酸盐碳同位素(下降幅度大于3.0‰)、氧同位素值均在此处发生突变,这与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时期的地质记录相一致,因而认为三水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在孔深73.38 m处.
陈亮谢叶彩王正庆马闯
关键词:三水盆地
珠江三角洲全新统横栏组淤泥沉积中的有机碳、总氮和碳氮比值记录被引量:9
2003年
对广州番禺区ZK5孔中全新统横栏组淤泥沉积进行了总有机碳、总氮含量和碳氮比值分析。根据其变化可划分 2个不同的沉积环境阶段。阶段Ⅰ ( 15 8~ 9 0m)的总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较大 ,总氮含量很低 ,碳氮比值较高。表明其有机质以陆源为主 ,有机质生产力明显受气候的控制。阶段Ⅱ ( 9~ 1 4m)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上升 ,变化较小 ,而碳氮比值下降。表明其主要受海洋的影响 ,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原地浮游生物。
刘春莲杨建林白雁杨小强谢叶彩
关键词:有机碳珠江三角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