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11-1937)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凤媛李映涛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文学
  • 3篇教育
  • 2篇新文学
  • 2篇人口
  • 2篇贫困
  • 2篇贫困人口
  • 2篇民国
  • 2篇民国前期
  • 2篇城市
  • 1篇大学时期
  • 1篇底层民众
  • 1篇新教
  • 1篇新教传教士
  • 1篇新青年
  • 1篇学时
  • 1篇学院化
  • 1篇英文
  • 1篇战时
  • 1篇知识
  • 1篇人口学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四川省社会科...

作者

  • 5篇凤媛
  • 4篇李映涛

传媒

  • 3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史林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抗战时期四川城市体系变迁研究
2016年
抗战时期,四川作为大后方的核心区域,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大量沦陷区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和人口内迁四川,促进了战时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城市也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获得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规模得到发展,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战时四川城市体系的建构和不断完善,不仅促进了战时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全面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对20世纪下半叶乃至今日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四川城市发展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映涛
关键词:抗战时期城市体系
19世纪最后20年新教传教士关于汉译《圣经》“浅文理”体的讨论与实践再探被引量:1
2020年
19世纪最后20年,新教传教士在汉译《圣经》和创办中文报刊等文字事工方面开始广泛使用浅文理这一文体,随之而生的是传教士内部对这一文体的诸多讨论和辨析。杨格非、包约翰、白汉理和施约瑟等传教士在浅文理译经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们各具特点的浅文理观。施约瑟在总结官话译经和其他浅文理本经验的基础上,力图融合文言和白话、口语和书面语、汉语和印欧语系的优长,既符合传教宗旨又能被最广大的中国民众所理解,同时亦能为理想的现代中文书面语的塑形提供某种参照。浅文理体是新教传教士参与现代汉语书面语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它对书面性功能的强调和兼容性的特点,也为后来官话和合本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经验。传教士关于浅文理体的讨论和《圣经》翻译实践,成为我们观照现代汉语书面语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切口。
凤媛
新课程与新文学观:周作人1920年代燕大新文学课程建设再探被引量:2
2020年
关于周作人1922年出任燕大国文系"现代中文部"(theDepartmentofModernChinese)主任,并开设新文学课程的相关事实,学界近年来已有过一些讨论。王翠艳认为,周作人的到任,和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胡适从中斡旋、司徒雷登"中国化"的治校理念、周作人对于基督教所持的包容立场及其当时在北大"多余人"的尴尬处境多有关联。
凤媛
关键词:翻译课文学学科国语教育
辛亥革命与成都旗人社会生活变迁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旗人作为清代特有的社会群体,必然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所受冲击最大的社会群体之一。随着各种特权的丧失和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民国时期的旗人群体日益边缘化,成为了城市贫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成都旗人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历史命运既有体现其群体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又紧密的与其所在城市、区域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相连,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李映涛
关键词:旗人辛亥革命
民国前期内地城市贫困人口生活水平量化研究
2022年
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民国前期广受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为落后的内地城市中显得尤为突出,当时的政府与民间对此做过大量的调查与统计,留下了许多统计数据和资料,为我们对当时内地城市贫困人口的具体生活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基础。内地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因为经济水平整体极低而更为严重,贫民生活水平多低于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其微薄的收入与沉重的负债、低下的支出与畸形的消费结构以及恶劣的生存状况,都属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历史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处于内战和分裂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严峻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内地自身地缘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内地贫困人口的处境更为艰难,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这是内地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特殊性的一面。
李映涛
关键词:民国城市贫困人口消费结构
新文学如何成为一种知识?——对1920-1930年代燕京大学英文系文学教育考察的另一种视角被引量:2
2020年
选择以重视英语训练闻名的基督教大学英文系作为个案,考察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的学院化之路,看起来是剑走偏锋,实则有其症候性意义。从1920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燕大英文系,一开始就确立了重视语言训练和文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包贵思颇具特色的戏剧教育及对新文学的高度瞩目,对燕大英文系学生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即可说明这种西洋文学教育巨大的渗透力。发展到1930年代,系方提升文学教育的研究性内涵的诉求愈加强烈,谢迪克、瑞恰慈等对于一种理想的文学批评范式的追求,深刻影响了当时就读于燕大的萧乾的新文学实践,甚而对当时中国文学批评界的科学化转向都产生了辐射广泛的影响。吴宓对杨刚、王友竹等翻译活动的指导和支持,让燕大学生体悟到一种融贯中西、博雅中正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知识,这也正是他在学院化体制中反思新文学如何借力西洋文学进行发展,从而塑成理想文学之思路的体现。
凤媛
关键词:文学教育新文学
燕京大学时期的郭绍虞和1930年代新文学的学院化
2020年
作为1930年代燕京大学国文系的主政者,郭绍虞身兼新文学家、古典文学研究者、国文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他看到了当时新文学重“文艺”轻“应用”的倾向,借力古典文学等研究背景和国文教育家的教学实践,为新文学提出了语言资源上文白互补以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等解决思路,为新文学的学院化之路做了最为根本的夯实基础的工作。在1930年代高等教育机构整体走向学院化的背景下,新文学作为一种“知识”的价值尚未得到普遍认可,与其大张旗鼓地为它在学院化体制中张目,不如脚踏实地解决新文学存在的问题,以一种蓄势待发的方式,去开拓新文学学院化的未来发展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郭绍虞的思路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价值。
凤媛
关键词:郭绍虞新文学学院化
底层民众与城市近代化:民国前期内地城市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研究
2023年
民国前期内地城市贫困人口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具有其特殊的人口学特征。从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比例方面看,存在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男性数量远多于女性。另一方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内地城市贫困人口的性比例失衡程度往往较其所在城市人口性比例平均水平为低。从年龄结构看,以年轻人居多,青壮年构成了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受制于内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辐射能力和交通条件,其籍贯来源主要以来自城市周边地区的本省籍人口为主。内地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经济的贫困是贫困人口缺乏教育的根源,同时也导致脱贫更加困难和贫困代际传递的加剧。民国前期内地城市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体现了内地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特殊性,也是当时中国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与激烈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
李映涛
关键词:贫困人口人口学特征底层民众城市近代化
“新青年”如何被“教育”?——从老舍早期创作看其反思“五四”的一种视角被引量:1
2020年
从《老张的哲学》到《赵子曰》,老舍成功地完成了从教育者到新文学作家的身份转变,他充分借助教育者的阅历、眼光和立场,通过写作实现了对民初到五四时期中国教育界生态以及五四运动的审视和反思。在老舍看来,一路高歌猛进的新式教育改革和五四运动因为历史的机缘互为力量,但这些并非都是正向发展的力量,他以一种既旁观又介入的方式看到了这些历史力量背后的某种龃龉、偏差和逆反,从而建构起“知识救国”的缓进改良之路。可以说,老舍是从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朴素立场出发,对五四运动成败得失的影响及其未来出路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和看法,这和主流评价史中对五四运动一边倒的正面评价显示出了分歧,但也因此更显可贵。
凤媛
关键词:老舍《老张的哲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