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6BAD02A06-23)

作品数:2 被引量:39H指数:2
相关作者:张耀兰杜世州曹承富乔玉强赵竹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蒙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小麦
  • 1篇行距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小麦产量
  • 1篇小麦产量和品...
  • 1篇小麦生长
  • 1篇机播
  • 1篇耕作
  • 1篇耕作方式
  • 1篇光合特性
  • 1篇不同耕作
  • 1篇不同耕作方式

机构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安徽省农作物...
  • 1篇安徽省蒙城县...

作者

  • 2篇赵竹
  • 2篇乔玉强
  • 2篇曹承富
  • 2篇杜世州
  • 2篇张耀兰
  • 1篇张四华
  • 1篇刘永华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2007~2008、2008~2009年连续2年对小麦进行3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CK:浅旋耕(少耕)作业模式,耕深12 cm,耕后耙;1耕(松耕)1耙:耕深20 cm,耕后旋耕;浅旋耕(少耕):耕深12~14 cm。[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间有所差异;适当深耕,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土壤蓄水保墒特性,提高小麦出苗率及抗旱能力。对于前期持续干旱的特殊年份,深耕20 cm的耕作方式是实现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结论]寻找到淮北旱茬土壤适宜的耕作方式,为机播条件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赵竹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关键词:耕作方式小麦生育期
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3
2011年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播条件下,研究了密度、行距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基本苗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有影响。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基本苗240万.hm-2产量最高;不同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以20 cm行距产量最高;行距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宽行距高密度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密度、年份及二者互作对部分籽粒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行距间籽粒品质差异不大。宽行距和低密度有利于小麦个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后期以行距24 cm、基本苗150万.hm-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淮北地区适宜播期范围内,皖麦52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和基本苗分别为20 cm和240万.hm-2。
赵竹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张耀兰张明杰
关键词:小麦机播行距光合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