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195 被引量:707H指数:13
相关作者:易爱平黄珂黄超朱峰沈炎龙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理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9篇电子电信
  • 39篇理学
  • 29篇机械工程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航空宇航科学...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电气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兵器科学与技...
  • 2篇军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41篇激光
  • 48篇激光器
  • 24篇红外
  • 23篇分子
  • 22篇光学
  • 20篇脉冲
  • 19篇激光辐照
  • 19篇光辐照
  • 18篇准分子
  • 18篇高功率
  • 17篇中红外
  • 17篇准分子激光
  • 16篇功率
  • 15篇光谱
  • 15篇光纤
  • 13篇激光技术
  • 13篇光技术
  • 12篇红外激光
  • 11篇散射
  • 10篇重复频率

机构

  • 141篇西北核技术研...
  • 42篇中国科学院长...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国防科学技术...
  • 7篇中国工程物理...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北工业大学
  • 4篇长春理工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工业大学
  • 4篇西北核技术研...
  • 3篇沈阳航空航天...
  • 3篇中国科学院上...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长春工业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应用物理...
  • 1篇常州信息职业...

作者

  • 34篇易爱平
  • 34篇黄珂
  • 28篇黄超
  • 26篇朱峰
  • 26篇沈炎龙
  • 24篇叶景峰
  • 24篇刘晶儒
  • 23篇马连英
  • 22篇叶锡生
  • 22篇胡志云
  • 20篇冯国斌
  • 20篇于力
  • 18篇张振荣
  • 18篇王大辉
  • 18篇赵学庆
  • 17篇郭劲
  • 17篇陶蒙蒙
  • 16篇张永生
  • 15篇李国华
  • 14篇王晟

传媒

  • 29篇光学精密工程
  • 29篇现代应用物理
  • 27篇强激光与粒子...
  • 21篇红外与激光工...
  • 20篇中国激光
  • 17篇中国光学
  • 12篇光学学报
  • 7篇物理学报
  • 6篇激光与光电子...
  • 3篇光子学报
  • 2篇应用激光
  • 2篇大气与环境光...
  • 2篇沈阳航空航天...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机械工程师
  • 1篇电子测量技术
  • 1篇通信学报
  • 1篇电子学报
  • 1篇高电压技术
  • 1篇红外与毫米波...

年份

  • 6篇2023
  • 14篇2022
  • 8篇2021
  • 8篇2020
  • 15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22篇2016
  • 34篇2015
  • 19篇2014
  • 20篇2013
  • 13篇2012
  • 26篇2011
  • 6篇2010
1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行间转移型CCD激光干扰效应阈值估算方法被引量:9
2015年
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应用中,通过非实测手段获取器件的干扰效应阈值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唯一手段。分析了行间转移型CCD单像素饱和与串扰等典型激光干扰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垂直拖尾、光晕和串扰3种效应的物理本质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初步证实垂直拖尾系数对串扰效应而言为非敏感参数。提出了基于饱和信号电荷量、像元尺寸、量子效率以及光晕抑制率等器件参数,从现有的效应数据预估相似器件单像素饱和阈值、串扰线饱和阈值的外推方法。对柯达面阵CCD器件的饱和阈值测量与干扰效应实验显示,预估结果与实验值之间的偏差量分别为3%和20%,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表明预估方法切实可行。
张检民张震冯国斌师宇斌程德艳赵军
关键词:传感器激光辐照效应图像传感器电荷耦合器件
用于材料反射率测量的共轭反射计设计与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为了研究激光辐照过程中材料的耦合特性及耦合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设计了一套主体为半椭球壳体,可用于激光辐照过程中材料反射率在线测量的共轭反射计实验装置,研制完成的初样其主体内壁在可见-长波红外光谱范围内镜面反射率优于70%。介绍了测量原理和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光线追迹模拟方法研究了主体部分的设计参数,分析了开孔位置、入射方向、光斑尺寸、收集孔径以及内壁反射特性对测量收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指标下选用探测光束直径为Φ10 mm、收集孔径为Φ38.1 mm时,收集效率可达到完全收集的97.8%,满足测量要求。另外,用短波激光测量内表面光洁度有更高要求;理想面型条件下,限定范围内的收集效率主要由内壁镜面反射率决定;因此,半椭球内壁的面型、光洁度、反射率及其均匀性是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吴丽雄王立君林新伟刘峰
关键词:激光辐照
基于神光Ⅲ原型装置开展的激光直接驱动准等熵压缩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8年
整形激光驱动准等熵压缩是高效的物质动态压缩方式,是开展材料高压压缩特性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基于神光III原型激光装置开展的整形激光直接驱动准等熵压缩研究工作:创立了凝聚态物质的准等熵压缩理论模型,改进了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掌握了制靶工艺,开展了激光加载实验并在多种靶型中实现了数百GPa的准等熵压缩.实验获取的参数范围超过传统加载方式,数据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薛全喜江少恩王哲斌王峰赵学庆易爱平丁永坤刘晶儒
关键词:准等熵压缩特征线高压物理
金属氧化膜对激光辐照效应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激光与材料的能量耦合系数是研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金属在空气中与激光相互作用时,其能量耦合系数远大于理论值。文中以金属铁为例,研究金属氧化膜对激光与材料的能量耦合系数的影响。利用温度场计算结果,结合铁在空气中的氧化规律,计算了激光辐照下氧化层厚度的增长及氧化放热的影响;利用多层膜反射理论,结合氧化层厚度变化,分析了氧化膜导致的激光吸收增强效应,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符合很好,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激光辐照期间,氧化放热对温度场的贡献很小,就工程应用来说可以忽略,而氧化层带来的吸收增强效应影响较大,不能忽略,辐照一段时间后,激光耦合系数可以用氧化物的理论计算耦合率近似表征。
彭国良闫辉刘峰王玉恒郑艳丽束庆邦
关键词:氧化膜
声光调QCO_2激光器的动力学模型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六温度模型理论对声光调QCO2激光器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速率方程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这两种理论在激光输出性能方面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六温度模型理论模拟的脉冲激光波形有明显的拖尾,与实验结果更相符,且更全面地解释了激光器工作气体中不同分子能级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利用六温度模型模拟了输出功率作为输出镜透射率的函数曲线,得到了最佳输出镜透射率参数,其结果与实验相符。实验表明,输出窗口的透射率对激光输出性能影响明显,可通过优化输出镜透射率来改善激光器的输出性能。实验中获得的激光脉冲宽度为160 ns,峰值功率为4750 W。
潘其坤谢冀江阮鹏张来明李殿军郭劲
关键词:激光器CO2激光器声光调Q速率方程
高对比度紫外电光削波开关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电光开关产生短脉冲的技术,建立了一种抑制准分子激光放大链自发辐射放大(ASE)的方法,研制了高对比度紫外电光削波开关,并进行了原理性实验,将其应用于准分子单路主振荡功率放大系统第一级预放大器的ASE控制。实验中电光开关对比度达到了2000多,削波后的预放大器输出激光脉冲信号对比度提高至20 000多,有利于激光信号后续进一步高保真放大,为系统获得窄脉冲输出提供了技术支持。
胡云赵学庆薛全喜华恒祺王大辉郑国鑫张永生朱永祥肖伟伟
关键词:激光光学电光开关准分子激光对比度
200 W重复频率中红外氟化氢化学激光器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获得高重复频率高功率中红外氟化氢(HF)激光输出,采用自动紫外预电离和对称Chang氏电极结构,制备了闭环的非链式重复频率HF激光器,并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实验研究了激光器的输出特性和重复频率运行特性,获得了激光能量随重复频率的变化规律。在增益区气体流速为16 m/s,工作电压为25 kV,总气体压强为8.5 kPa、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92%和8%的SF6和C2H6混合气体条件下,实现了重复频率为150 Hz、平均功率为200 W的HF激光输出。
黄超黄珂易爱平马连英朱峰李高鹏
关键词:激光器中红外激光化学激光紫外预电离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测量瞬态超声速流场温度被引量:11
2011年
燃烧过程的准确、实时诊断对研究燃烧机理、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至关重要。简要介绍了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的测温原理,通过选择水在1397nm附近的两条邻近吸收线,运用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对二极管激光器进行控制和信号采集,实现了TDLAS技术波长扫描直接吸收法对瞬态超声速流场温度的测量,获得了瞬态超声速流场温度随喷流时间的演化过程,测量重复频率为1kHz。
陶波叶景峰赵新艳张立荣胡志云叶锡生
关键词:温度测量吸收光谱超声速流场
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波长调制技术在线测量燃烧场温度被引量:8
2011年
介绍了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波长调制技术的测温原理。通过选择水在1 397.75nm和1 397.87nm处两条邻近的吸收线,运用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对二极管激光器进行控制和信号采集,实现了TDLAS波长调制技术对标定燃烧炉甲烷/空气预混火焰温度的实时在线测量,测量重复频率为250Hz。分析了温度测量数据抖动的原因,结果表明燃烧过程中火焰本身温度的抖动是测量结果波动的主要原因,测量系统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小于53K。
陶波赵新艳胡志云叶景峰张立荣叶锡生刘晶儒
关键词: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二次谐波温度
玻璃钢激光烧蚀碳化致微波传输衰减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21年
当激光辐照玻璃钢烧蚀碳化至一定程度时,产生的树脂碳产物对微波传输产生衰减作用。针对该现象,开展了数值建模研究,将激光辐照-微波传输衰减效应分解为激光辐照、材料热响应、提取模型表征量、微波传输衰减分析等过程。通过玻璃钢材料的激光耦合特性和表面温度测试,对建立的玻璃钢层合板激光辐照温度场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材料体温度分布的时间演进分析,提取了网格单元温度超过阈值温度的持续时间加权和S_(t,Tc)、网格单元温度超过阈值温度的持续时间与温度乘积的加权和S_(Tt,Tc)两个模型表征量,采用单个实验数据标定系数、整体数据点匹配分析方法,对微波传输衰减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_(t,Tc)比S_(Tt,Tc)更适于表征玻璃钢烧蚀碳化致微波传输衰减效应,温度阈值为873℃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最匹配,其R^(2)为0.9956。这说明,通过计算激光辐照玻璃钢温度响应并提取微波传输衰减效应表征量S_(t,Tc),可实现对玻璃钢激光烧蚀碳化致微波传输衰减效应的模拟和预测。
刘卫平吕玉伟吴丽雄韦成华王家伟韩永超张爽
关键词:玻璃钢碳化数值模拟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