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094)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宿长军雷革胜陈国艳杨伟毅邹慧莉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小鼠
  • 3篇抑郁
  • 3篇雌性
  • 2篇抑郁样
  • 2篇神经发生
  • 2篇细胞
  • 2篇小鼠海马
  • 2篇海马
  • 2篇甘丙肽
  • 2篇C57小鼠
  • 1篇新生神经元
  • 1篇亚单位
  • 1篇抑郁样行为
  • 1篇增殖
  • 1篇中缝背核
  • 1篇神经元
  • 1篇逆行追踪
  • 1篇皮质
  • 1篇前额
  • 1篇前额皮质

机构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4篇宿长军
  • 3篇雷革胜
  • 2篇杨伟毅
  • 2篇胡晓辉
  • 2篇邹慧莉
  • 2篇陈国艳
  • 1篇李小平
  • 1篇孙颖志
  • 1篇赵荣健
  • 1篇刘建民
  • 1篇丁玉强
  • 1篇于春刚

传媒

  • 4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胶质细胞在清醒自由移动小鼠缺血损伤后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在清醒自由移动小鼠脑缺血损伤后的动态变化、神经发生和运动功能受损情况。方法:采用光化学法建立局灶性光栓缺血模型,用Nissl染色、Brd U标记和免疫荧光检测缺血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缺血损伤面积、细胞增殖数量、胶质细胞数量改变及神经发生情况,并通过旷场实验检测缺血损伤后的行为学变化。结果:Nissl染色显示细胞缺损面积在2 d内达到最高峰,其后逐渐减小,在30 d后基本恢复。损伤后3~4 d Brd U标记的新生细胞数目达到最大,这与缺血区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和Iba-1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增加相一致。在缺血损伤后第6 d纹状体内出现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阳性细胞,暗示存在短暂的神经发生事件。缺血损伤导致的纹状体功能障碍最严重时间在缺血后的第2 d,之后减弱但持续存在。结论:光栓缺血损伤后第2~4 d是细胞增殖、行为功能障碍、胶质细胞聚集的最显著期,之后有短暂的神经发生。损伤后胶质细胞与神经发生的时间顺序可能为利用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提供线索。
赵荣健刘建民丁玉强宿长军
关键词:胶质细胞神经发生小鼠
探索GalR1在雌性CUMS C57小鼠海马表达及M617对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GalR1在雌性CUMS C57小鼠海马表达及GalR1激动剂M617对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1)将小鼠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实验组给予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通过糖水偏好、悬尾实验及血清皮质酮比较两组的抑郁水平;部分小鼠行免疫荧光染色比较两组海马DG的增殖情况;另一部分小鼠行qPCR检测,比较两组海马甘丙肽及其受体的表达。(2)行细胞培养,传代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M617处理3 d,取每组细胞铺板并加入10μmol/L的Brd U,继续孵育4 h后PFA固定,行Brdu免疫荧光染色并比较各组的阳性细胞数。结果:(1)第2、3周的糖水偏好实验显示两组糖水的消耗量未见差异,第4周CUMS组糖水消耗量少于对照组(P<0.05);悬尾实验中,CUMS组静止不动时间延长(P<0.05);CUMS组血清皮质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CUMS组海马DG区的Brd U+及Ki67+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3)q PCR结果显示CUMS组甘丙肽及GalR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4)不同浓度M617对干细胞增殖无明显组间差异。结论:(1)GalR1在雌性CUMS C57小鼠海马表达增高,可能参与调节抑郁症的发生过程。(2)不同浓度M617对干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提示GalR1可能不参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调节。
陈国艳杨伟毅孙颖志雷革胜宿长军
关键词:神经发生小鼠
条件性敲除Med23基因对成年小鼠海马新生神经元及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条件性敲除中介体亚单位23(Med23)基因对小鼠海马神经发育和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灌胃方法给予Med23 CKO小鼠他莫昔芬(TAM),通过括旷场实验、悬尾实验和黑白箱实验检测检测小鼠的行为,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海马5-溴-2-脱氧尿苷(BrdU)、mKi-67基因编码核蛋白(Ki67)、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双皮质素(DCX)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NeuroD)的表达。结果:与WT小鼠相比,Med23 CKO小鼠中间静息时间明显缩短(P<0.05),进入白箱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穿越到白箱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在白箱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Med23 CKO小鼠海马BrdU、Ki67、MCM2表达均减少(P<0.05),DCX和NeuroD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减少。结论:Med23参与调节小鼠海马神经化生,海马Med23缺失会导致小鼠出现焦虑及抑郁行为。
孙颖志陈国艳
关键词:抑郁小鼠
大鼠中缝背核与前额皮质间甘丙肽能纤维联系的研究
2014年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与前额皮质间甘丙肽(Gal)能神经元的纤维投射。方法参照Paxions-Waston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中缝背核、前额皮质的坐标,将逆行追踪剂荧光金(FG)分别注入各坐标点后,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中缝背核与前额皮质Gal/FG双标神经元的分布状况。结果将FG注入腹侧和背侧前额皮质后,可见Gal/FG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缝背核腹侧,尤其集中在内侧纵束周围;将FG注入中缝背核喙侧,可见Gal/FG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腹侧前额皮质,尤其集中在边缘下皮质(IL)和前边缘皮质(PL);将FG注入中缝背核中间部和尾侧,可见Gal/FG双标神经元均匀分布于前额皮质各区。结论在中缝背核与前额皮质间存在Gal能双向神经通路。
李小平雷革胜邹慧莉胡晓辉于春刚宿长军
关键词:中缝背核前额皮质甘丙肽逆行追踪
Galnon对雌性焦虑抑郁小鼠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建立焦虑抑郁小鼠模型,观察甘丙肽非特异性受体激动剂galnon对小鼠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组(CUMS)、galnon处理组(galnon)及氟西汀处理组(FLX)。通过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制备焦虑抑郁小鼠模型,galnon处理组及氟西汀处理组小鼠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每天给予氟西汀(20 mg/kg)及galnon (0.5 mg/kg)处理,利用黑白箱实验和旷场实验(OFT)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利用悬尾实验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结果:CUMS组小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与CUMS组小鼠相比galnon处理组及氟西汀处理组小鼠体重没有明显变化。在黑白箱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CUMS组小鼠入白箱的潜伏期延长,在白箱活动时间缩短;galnon组小鼠出白箱的潜伏期较CUMS小鼠显著增加。旷场实验结果表明,CUMS组小鼠中间静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galnon组小鼠较CUMS小鼠的中间静息时间明显缩短。悬尾实验显示,CUMS组小鼠静止不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氟西汀处理组小鼠的不动时间明显下降,而galnon组小鼠的不动时间较CUMS组相比没有显著的降低。结论:Galnon可增加雌性焦虑抑郁小鼠的焦虑样行为,但是对抑郁样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陈国艳孙颖志芦希艳雷革胜宿长军
关键词:C57小鼠
甘丙肽系统在雌性焦虑抑郁样小鼠海马中的表达和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在雌性焦虑抑郁样行为小鼠海马中甘丙肽及其受体的表达和所起的作用。方法制备甘丙肽及甘丙肽受体-1(galanin receptor subtybe 1,Gal R1)、受体-2(Gal R2)、受体-3(Gal R3)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甘丙肽及其受体Gal R1、Gal R2、Gal R3在雌性C57BL/6J小鼠海马中分布情况。另取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与对照组(15只),实验组给予慢性温和型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ility mild stress,CUMS)4周,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4周后分别行糖水偏好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旷场实验及悬尾实验以评估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水平及工作记忆情况;行为实验后,每组8只小鼠提取海马RNA行qPCR以检测海马甘丙肽及其受体表达情况,其余小鼠取脑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C-Fos阳性细胞数。结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甘丙肽及其受体Gal R1、Gal R2在腹侧海马Hilus区有表达,Gal R3未见阳性信号。糖水偏好实验实验组较对照组糖水饮用量减少(P<0.05);新物体识别实验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探索新物体时间百分比短(P<0.05);旷场实验中,实验组小鼠较对照组中间停留时间缩短(P<0.05);悬尾实验中,实验组较对照组累计静止时间延长(P<0.05)。qPCR结果示实验组小鼠海马甘丙肽及Gal R1表达较对照组增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示实验组小鼠海马齿状回C-Fos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甘丙肽、Gal R1及Gal R2主要分布在小鼠海马的腹侧Hillus区;在雌性C57BL/6J小鼠中,海马甘丙肽及Gal R1的增加可能与焦虑抑郁样行为有关,与海马齿状回C-Fos细胞增加也有关。
陈国艳杨伟毅胡晓辉邹慧莉雷革胜宿长军
关键词:甘丙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