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6023)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刘传联梁丹苏翔赵美训芮晓庆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颗石藻
  • 4篇化石
  • 2篇微化石
  • 2篇南黄海
  • 2篇南黄海表层沉...
  • 2篇化石记录
  • 2篇海表
  • 2篇钙质超微化石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超微化石
  • 2篇沉积物
  • 1篇大洋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第四纪
  • 1篇元素地球化学
  • 1篇属种
  • 1篇苏拉威西海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6篇刘传联
  • 3篇苏翔
  • 3篇梁丹
  • 2篇芮晓庆
  • 1篇金晓波
  • 1篇俞文晔
  • 1篇赵美训
  • 1篇褚智慧

传媒

  • 5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晚第四纪颗石藻属种变化及对环境演化的响应被引量:2
2012年
对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KX97321-2站位380ka以来的颗石藻化石进行了属种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结果显示,380ka以来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升高,对应营养跃层加深,初级生产力降低,Gephyrocapsa spp.的百分含量降低;在中布容期,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是优势种,是对中布容期特殊的环境条件适应演化的结果;对380ka以来F.profunda换算的初级生产力进行频谱分析,发现有100ka周期和30ka周期,而分段分析发现,0~80ka和320~380ka 2万年周期明显,中间80~320ka 4万年周期明显。
梁丹刘传联苏翔
关键词:颗石藻晚第四纪西太平洋暖池
末次冰消期以来苏拉威西海颗石藻化石记录与古海洋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柱状样(3.62°N、118.70°E)颗石藻化石属种相对含量的统计,重建了2万年来海水古生产力、营养跃层的变化。其中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oceanica、Florisphaera profunda占颗石藻群落的80%~90%。由于G.oceanica与F.profunda存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两者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前者代表高生产力以及高营养物质的海水,后者则代表低生产力与较深的营养跃层。推测冰消期颗石藻对环境变化具有两种响应模式:以约13.5ka的生产力峰值期为界,13.5ka之前颗石藻古生产力变化主要响应于径流对海洋营养物质的输入,而13.5ka之后则主要响应于海水-大气之间水循环的强度。全新世F.produnda含量及其所反映的营养跃层变化具有明显的百年尺度波动,与太阳活动的100~260a周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推测全新世苏拉威西海区营养跃层变化受百年尺度的类似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illation,ENSO)的变化及太阳活动的驱动。
金晓波刘传联褚智慧
关键词:冰消期颗石藻古生产力苏拉威西海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被引量:9
2011年
对南黄海地区4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超微化石组合主要以Emiliania huxleyi和Gephyrocapsa oceanica占优势。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布不一,主要受水深和黄海暖流的控制。E.huxleyi和G.oceanica两个优势种的平面分布规律也各不相同,E.huxleyi百分含量分布总体上来说与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布特征一致:在近岸浅水区含量较低,中央地带丰度较高;G.oceanica百分含量则在靠近南黄海西岸含量较高,离岸较远含量反而变低,反映了其独特的生态习性。
芮晓庆刘传联梁丹赵美训
关键词:钙质超微化石表层沉积物南黄海
南海南部中布容期颗石藻化石记录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750ka以来的颗石藻化石进行了属种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在480~260ka的中布容期,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降低,而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等桥石类繁盛。同时,这一时期的海水结构发生改变,营养跃层变浅,海水表层生产力增加。研究发现,中布容时期为地球偏心率低值时期;而偏心率值最小时,最适宜颗石藻生长。因此,可以推测这一时期颗石藻群落发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球偏心率的影响。同时,中布容期大洋碳储库发生重大变化,也可能与偏心率引起的大洋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有关。
俞文晔刘传联苏翔
关键词:颗石藻南海南部
南海颗石藻记录对大洋碳同位素低值事件的响应被引量:2
2010年
发生在冰消期时的碳同位素低值事件是晚第四纪以来大洋碳同位素变化的普遍特征。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柱状样(19°27.32′N、116°15.15′E,水深2066m,岩心长度4498cm)930个沉积物样品中颗石藻属种鉴定,发现颗石藻主要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Gephyrocapsa oceanica和Emiliania huxleyi相对百分含量与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变化具有相关性。MIS5期以来δ13C值逐渐变重,颗石藻G.oceanica含量增多,下透光带种F.profunda含量逐渐降低,海水初级生产力升高。对应3次δ13C低值期,颗石藻属种含量都发生明显变化,海水初级生产力出现峰值,说明碳同位素低值事件与浮游植物群落和海洋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颗石藻记录能够为研究大洋碳储库的变化提供依据。
苏翔刘传联
关键词:颗石藻初级生产力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学者就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钙质微体化石进行过研究,但多以有孔虫和介形虫为主。相对而言,该区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工作不多。已有文献仅包括李文勤(1991)对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
芮晓庆
关键词:钙质超微化石表层沉积物南黄海
文献传递
颗石藻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2年
颗石藻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在古海洋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开始研究的主要有Sr/Ca和Mg/Ca比值。研究发现,颗石的Sr/Ca比值主要受颗石藻生长和钙化速度控制,其次受温度影响;而Mg/Ca比值主要与温度有关,属种间受影响程度有差别。样品清洗和单种分离是颗石藻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倒置显微镜挑出单种颗石是目前最为方便且准确的分析方法。颗石Sr/Ca比值可以用来反映古生产力,Mg/Ca比值可以用来重建古温度。
梁丹刘传联
关键词:颗石藻元素地球化学古海洋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