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2LK09)

作品数:12 被引量:92H指数:5
相关作者:姜萍王建周丽宁蒋雪梅张琳英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中医管理局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关节炎
  • 8篇类风湿
  • 8篇风湿
  • 7篇类风湿关节炎
  • 7篇风湿关节炎
  • 3篇肝脾失调
  • 2篇脏腑
  • 2篇早期类风湿关...
  • 2篇证型
  • 2篇中医
  • 2篇中医证
  • 2篇中医证型
  • 2篇组方
  • 2篇组方规律
  • 2篇甲氨蝶呤
  • 2篇痹证
  • 2篇辨证
  • 2篇超声
  • 2篇超声改变
  • 1篇性关节炎

机构

  • 11篇山东中医药大...
  • 7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淄博市中医医...
  • 1篇山东省交通医...

作者

  • 11篇姜萍
  • 3篇周丽宁
  • 3篇王建
  • 2篇张艳艳
  • 2篇张琳英
  • 2篇庞爱梅
  • 2篇蒋雪梅
  • 1篇刘英
  • 1篇武继彪
  • 1篇马洪美
  • 1篇李建宁

传媒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河南中医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山西中医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张仲景治痹五法被引量:2
2014年
张仲景认为痹证的病因是外感、内伤,即感受风寒湿邪为发病的外在因素,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其治疗痹证的方法有:祛风解表、透邪于外法;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法;清热燥湿、化痰逐瘀法;调和营卫、宣痹通阳法;补血荣筋、扶正祛邪法。
张艳艳姜萍
关键词:祛风解表散寒除湿清热燥湿化痰逐瘀法扶正祛邪法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超声改变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随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软骨及骨破坏,以致关节功能障碍。
马洪美姜萍徐乐会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超声改变
浅议肝脾失调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被引量:9
2014年
"肝脾失调,内生风湿"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主因之一,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影响其发展转归。"和肝脾,除风湿,平寒热,消肿痛"为早期RA的治疗原则,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周丽宁姜萍
关键词:肝脾失调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肌骨超声改变的关系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不同中医证型与肌骨超声改变的关系。方法将87例RA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肝郁脾虚证5型。应用超声技术探测关节的滑膜厚度、滑膜血流、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关节积液、肌腱炎或腱鞘炎等情况,分析RA不同证型与超声改变的关系。结果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肝郁脾虚证的滑膜增厚阳性率分别为88.46%(92/104)、77.78%(28/36)、86.67%(52/60)、61.90%(52/84)、62.50%(40/64);滑膜血流阳性率分别为84.62%(88/104)、55.56%(20/36)、46.67%(28/60)、47.62%(40/84)、25.00%(16/64);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阳性率分别为15.38%(16/104)、11.11%(4/36)、26.67%(16/60)、42.86%(36/84)、25.00%(16/64);关节积液的阳性率分别为80.77%(84/104)、55.56%(20/36)、73.33%(44/60)、66.67%(64/84)、62.50%(40/64);肌腱炎或腱鞘炎的阳性率15.38%(16/104)、11.11%(4/36)、46.67%(20/60)、9.52%(8/84)、18.75%(8/64)。湿热痹阻证的滑膜增厚阳性率、血流阳性率、关节积液阳性率均高于肝肾亏虚证、肝郁脾虚证(P<0.05,P<0.01);肝肾亏虚证的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阳性率最高(P<0.01);痰瘀痹阻证的肌腱炎或腱鞘炎的阳性率最高(P<0.01)。结论 RA患者的关节超声变化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湿热痹阻证滑膜增生明显,血流较丰富,易产生关节积液;肝肾亏虚证患者易出现骨破坏;痰瘀痹阻证易出现肌腱炎或腱鞘炎,为RA的辨证分型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姜萍马洪美蒋雪梅陶燕楠庞爱梅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超声中医证型
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的历节病组方规律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历节病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历节病的所有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的方法,分析历节病用药频次、组方规律和新方组成。结果对筛选出的187首方剂进行分析,使用频次≥14次的药物有42味,以当归为核心药物,演化得到3~4味核心组合69组、新处方6首。结论历节病组方规律和聚类新处方的分析显示,治疗历节病以调肝养脾、补益肝肾法为主。
姜萍周丽宁
关键词:历节病组方规律数据挖掘
和痹方联合甲氨蝶呤对CIA大鼠Th炎症平衡及血清OPG、RANKL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通过观察和痹方联合甲氨蝶呤(MTX)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Th细胞促炎与抗炎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及骨保护素(OPG)、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水平的影响,了解其联合治疗的抗炎作用及骨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完全弗氏佐剂和牛Ⅱ型胶原建立大鼠关节炎(CIA)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甲氨蝶呤(MTX)治疗组、和痹方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采用容积法和计分法分别评价后肢肿胀度和四肢关节炎症程度;用ELL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6、IL-17、IL-4、IL-10、OPG、RANKL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均可降低关节肿胀度及A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同期比较,MTX组、和痹方组、联合组IL-17、IL-6表达水平降低,IL-4、IL-10、OPG、OPG/RANKL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和痹方组及MTX组比较,联合组显著降低IL-17、IL-6、RANKL水平,升高IL-4、IL-10、OPG、OPG/RANKL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和痹方可能通过降低CIA模型大鼠血清中IL-17、IL-6及RANKL表达水平,升高OPG表达水平,而起到延缓关节炎性损伤所致的骨质破坏的作用。
王建庞爱梅姜萍
关键词:胶原诱导关节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甲氨蝶呤
和痹方联合MTX治疗肝脾失调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对患者血清MMP-3及RANK/RANKL/OPG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观察和痹方联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对肝脾失调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疗效及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受体(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肝脾失调型早期RA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MTX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和痹方治疗,两组MTX从7.5 mg逐渐加至12.5mg,每周1次,疗程24周。观察两组ACR20改善率、中医证候疗效、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CCP)及血清MMP-3、OPG、RANKL表达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ACR20达标率为82.86%(29/35),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85.7%(30/3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52%(17/33)和63.6%(21/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RF、ESR、CRP、MMP-3及RANKL水平降低,OPG水平升高(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RF、ESR、CRP及RANKL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对照组1例出现白细胞减低,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和痹方联合MTX可改善肝脾失调型早期RA患者的症状,调控RANK/RANKL/OPG系统诱导的骨质破坏。
张艳艳王建姜萍武继彪
关键词: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肝脾失调
类风湿关节炎肝脾失调内生风湿的病证特点及辨证标准构建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肝脾失调、内生风湿”的证候特点和辨证标准,为临床选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315例RA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运用中医内生五邪相关理论,以及因子分析、Kappa值分析等方法,分析调查数据。结果:RA临床表现特点,既有类似外感风湿痹病的局部关节症状,也有发病前和发病后的脏腑失调全身表现;其中“肝脾失调,内生风湿”证,在发病的早中期明显多于其他证型(P<0.05);研究论证了其证型的辨证总纲与分型,以及肝脾失调与内生风湿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RA肝脾失调、内生风湿发病和证候表现,符合内生五邪的致病特点,二者有高度相关性,为RA发病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证型。
岳晓莉秦林彭欣姜萍刘英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痹病肝脾失调证候特点辨证分型
和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观察和痹方辅助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3例早期RA肝脾失调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痹方加甲氨蝶呤治疗,和痹方每日1剂,分2次口服,连续治疗24周)和对照组(31例,甲氨蝶呤治疗),两组甲氨蝶呤从7.5mg逐渐加至12.5mg,每周1次,疗程24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ACR20改善率、28个关节数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joints,DAS28)、ESR、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和相关超声检查项目(滑膜厚度、关节腔积液、滑膜血流分级)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3.9%(26/31)]、ACR20改善率[74.2%(23/31)]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7%(17/28)、46.4%(13/28),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DAS28评分、ESR、RF、CRP、CCP抗体、滑膜厚度、关节腔积液、滑膜血流分级均降低(P<0.0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干预后ACR20改善率升高,DAS28评分、ESR、RF、CRP、滑膜厚度、关节腔积液、滑膜血流分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对照组1例白细胞减低,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和痹方可有效改善早期RA肝脾失调型患者的关节及全身症状。
姜萍张琳英戴玲玲蒋雪梅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甲氨蝶呤
基于古代方药组方规律探讨痹证从脏腑辨治的特点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古代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其组方规律,探寻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及脏腑论治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建立古代方药数据库,对药物进行频次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痹证方剂组方规律并探讨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结果:痹证用药药性以温性药物为主,药味着重于辛苦甘,归经主要为肝肾脾,总结出了古代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并提出痹证从肝脾论治的新思路。
姜萍周丽宁
关键词:痹证组方规律性味归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