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434)

作品数:8 被引量:74H指数:4
相关作者:蔺银鼎郝兴宇武小钢阎海冰李萍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污染
  • 3篇污染物
  • 3篇绿化
  • 3篇城市道路
  • 2篇动车
  • 2篇绿化隔离带
  • 2篇机动车
  • 2篇机动车道
  • 2篇车道
  • 1篇大学校园
  • 1篇道路绿地
  • 1篇凋亡
  • 1篇行道
  • 1篇有害生物
  • 1篇灾害
  • 1篇灾害预测
  • 1篇植物配置
  • 1篇植物配置模式
  • 1篇中毒
  • 1篇人体舒适度

机构

  • 7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作者

  • 6篇蔺银鼎
  • 4篇郝兴宇
  • 3篇武小钢
  • 2篇李萍
  • 2篇阎海冰
  • 1篇王娟
  • 1篇高晓巍
  • 1篇韩翀
  • 1篇王松
  • 1篇韩克光
  • 1篇武小刚
  • 1篇霍乃蕊
  • 1篇李娇
  • 1篇王亚英
  • 1篇闫泳锦
  • 1篇王亢
  • 1篇刘亚斌
  • 1篇袁浩
  • 1篇唐芳
  • 1篇王少恒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高师理科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5
  • 4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城市道路绿化带“微峡谷效应”及其对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被引量:25
2011年
研究不同绿化带结构对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将为城市道路绿化带格局提供依据。利用遮荫网模拟10、20、30 m隔离的道路绿化带,并模拟了3种不同结构的绿化带,分别对各类道路微气候条件(风)及SO2、NOx、NH3、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5种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风速小于2 m/s时,10 m和20 m间隔的道路绿化带会产生"微峡谷效应",使绿化带间隔内风速增加。10 m间隔的绿化带较其它两种绿化带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百分率更明显,且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大多正相关显著。12.5 m的模拟绿化带与10 m的间隔交替的绿化带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非机动车道的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也大多正相关显著。不同结构道路绿化带会影响道路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城市道路绿带存在合理的绿带结构,可以通过设计更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带模式有效改善城市非机动车道空气质量。
李萍王松王亚英郝兴宇武小钢阎海冰蔺银鼎
关键词:非机动车道污染物
对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理论创新的探讨
2011年
如何减少城市街道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态危害已成为建设生态城市,构建城市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议题。道路绿地系统建设作为应对道路污染的重要生态措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作者在剖析现有城市道路污染危害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全球城市道路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进展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创新城市道路绿地规划理论和方法提出建议。强调要加强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的定量化研究,并结合生态城市的环境建设指标逐步构建城市道路绿地生态控制性设计理论体系。
蔺银鼎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地生态修复生态设计
城市道路隔离带绿化模式对人行道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价被引量:20
2015年
探讨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对于污染物的阻滞效应,以减少城市道路污染向两侧横向扩散,保护道路行人免受来自机动车道污染物的伤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在太原市区选择16条主干道(28个监测样点),以4种绿化植物配置模式(乔木+灌木+低绿篱、乔木+低绿篱、乔木、低绿篱)为研究对象,在无风或者微风(风速小于2 m·s-1)条件下对SO2、NOx、TSP和PM10等5种污染物进行现场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对于控制机动车道的主要污染物向非机动车道的扩散具有明显作用,绿化隔离带的植物模式差异会影响绿化带吸附和阻隔污染物能力的强弱.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来比较各个模式在阻滞污染物方面的能力.结果显示,与其他模式相比,低绿篱模式和乔木+灌木+低绿篱模式分别对NH3和PM10具有更高的降低能力.对于SO2、NH3、NOx等气态污染物,以乔木(T)为配置模式的绿化带效果最佳,而对于TSP、PM10等颗粒污染物,乔木+灌木+低绿篱(TSH)模式的阻滞净效应最高.新评价指标能够准确定量评价绿化带植物对污染物阻滞效应能力的大小,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武小钢蔺银鼎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植物配置模式
羊骨胶原肽对镉的螯合作用及对镉致鸡肝损伤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环境镉(cadmium,Cd)极易在动植物体内富集,不仅危害动物健康,而且影响食品安全,本研究旨在探究羊骨胶原肽(sheep bone collagen peptide,SBCP)对镉的螯合作用及对镉致鸡肝损伤的干预作用。海兰褐雏鸡随机分组(n=10):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Cd组)饲喂氯化镉添加量为140 mg·kg^(-1)的含镉饲料,SBCP组每天灌胃3 g·kg^(-1)的肽,Cd+SBCP组饲喂与Cd组相同的含镉饲料并灌胃与SBCP组相同的等剂量肽;42 d后测定各组的镉残留水平和肝抗氧化水平,评估肝损伤程度,分析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和SBCP组肝和胸肌中镉残留的检测值为0,Cd组的镉残留分别为412.57μg·kg^(-1)(肝)和129.47μg·kg^(-1)(胸肌),Cd+SBCP组分别为216.06μg·kg^(-1)(肝)和49.68μg·kg^(-1)(胸肌);与对照组相比:Cd组肝组织T-SOD和GSH-Px活力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IL-2、IL-8、TNF-α、IFN-γ等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增加(P<0.05),肝组织切片显示,肝索排列紊乱,核浓缩坏死,间质淋巴细胞浸润,bax、cyt C、caspase-3和caspase-9等促凋亡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SBCP干预后:Cd+SBCP组抗氧化酶活力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ALT和AST水平以及上述4种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减少(P<0.05),肝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上述各促凋亡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抗凋亡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红外谱图显示,SBCP与Cd螯合后生成了一种新物质,且对Cd的螯合率达到47%。SBCP可通过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来降低镉残留,减轻镉对鸡只造成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并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抑制肝细胞坏死,研究结果为预防畜禽重金属中毒,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赵栋皓原梦马凯腾段卓祝一鑫唐芳韩克光霍乃蕊
关键词:镉中毒抗氧化线粒体凋亡
校园绿化小气候效应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以山西农业大学校园为例被引量:17
2011年
为了明确校园绿化环境对校园小气候的影响,对校内3个绿化地和1个非绿化地进行了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对比观测,并利用校外自动气象站的温湿度资料和校内各测点温湿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绿化可以使校内气温下降,空气湿度增加,从而增加人体的舒适感。校内绿地和非绿地空气温湿度与校外气象站的温湿度观测值极显著相关,并可以建立回归关系显著和决定系数(R2)较高的线性回归方程。校园绿化可以改善校内小气候环境,校内的小气候环境与校外大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王亚英郝兴宇蔺银鼎袁浩刘亚斌王亢王少恒闫泳锦张晓敏
关键词:校园绿化小气候
基于GM(1,1)模型的森林有害生物灾害预测
2022年
近年来,我国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国际形式变化、人工造林数量增加等因素,森林有害生物灾害面积虽然得到逐步控制,但灾害的主要矛盾却悄然发生了变化.以中国2013—2020年森林虫害发生面积、森林病害发生面积、森林鼠(兔)害发生面积、森林有害植物发生面积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能够在小样本信息中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信息的特点,对引起森林灾害的主要因素进行数据拟合与预测.对部分数据波动性比较小的情况,利用对数变换及变权实现了对初始数据的转换,提高了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为林业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高晓巍
关键词:GM(1,1)模型
昼间气象条件对城市道路绿化带空气净化效果的影响——以太原市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道路绿化带可以净化空气,改善道路环境,道路中的小气候条件会改变道路污染物扩散方式和速度,进而会影响到绿化带对污染物净化效果。气象条件对道路绿地对大气污染物净化效果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道路绿地的净化途径,为改善城市道路环境提供依据。对太原市18个道路绿地气象因子和5种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夏季,太原市城市道路内各气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温和地温正相关显著,空气相对湿度与地温及气温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大部分情况下,有绿地非机动车道污染物平均浓度低于无绿地非机动车道对照点平均浓度,即道路绿地起到了对道路污染物的净化作用。道路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百分率与气象因子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并可以建立达到统计显著水平的回归方程,但不同污染物受不同的主导气象因子影响。气象条件会影响道路绿地对道路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今后的城市建设和道路绿地规划中应更多地考虑气象条件对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王亚英李萍武小钢阎海冰王娟李娇蔺银鼎郝兴宇
关键词:气象因子污染物
城市机动车道颗粒污染物扩散对绿化隔离带空间结构的响应被引量:22
2011年
通过设置绿化隔离带以减少道路污染物的扩散是目前采用的道路生态防控措施之一。如何减少道路污染对机动车道行人的影响等问题则少有关注。基于对城市非机动车道行人生态安全的考虑,采取现场模拟方法研究道路绿化隔离带对道路中心颗粒污染物向非机动车道扩散的影响。试验地点选择太原市城区,具体方法是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遮阳网。通过增减遮阳网的层数调整模拟隔离带的宽度和疏透度,每50 cm间隔1层遮阳网。为了更接近实际的绿化隔离带和更利于调整疏透度,近机动车道一侧的遮阳网均匀捆扎新鲜的离体植物枝条。实验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方法,通过测定绿带两侧污染物含量的变化评价绿带对非机动车道的净化效应。结果表明,道路绿化隔离带对于减少道路颗粒污染物向非机动车道的扩散具有明显的作用。道路绿化隔离带的诸因子净化非机动车道环境的作用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疏透度和高度所起的作用较为显著。本试验中净化PM10过程中三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高度、疏透度、宽度。净化TSP过程中的重要性依次为疏透度、高度、宽度。三因子净化非机动车道颗粒污染物的最佳水平分别是:疏透度20%,高度350 cm,宽度250 cm,对TSP和PM10的净化百分率分别达到46.10%和42.94%。各因子不同水平的净化效应排序分别为:疏透度20%、30%、40%、10%,高度350 cm、250 cm、150 cm、50 cm,宽度250 cm、350 cm、150 cm、50 cm。
蔺银鼎武小刚郝兴宇韩翀
关键词:城市道路颗粒污染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